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经济下的动态特征

货币经济下的动态特征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反对者也可以说,这里所采用的“先实体、后货币”的顺序与主流的做法是类似的。在上述视角之下,我们再来看看货币经济中的动态性。货币被用来作为各种支付的主要手段。货币的存在则是“永续型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货币的存在及其流行也是人们对于世界未来具有信心的表现。个人可以任意地、自由地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商品,但这并不会显著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在不专门考虑货币因素的时候,动态经济(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算法经济”)的诸多基本特征就都存在着;但是,在货币的观照下,这些特征就会变得愈益明显。因此,直到此时,我们才将这个议题重新拾起。反对者也可以说,这里所采用的“先实体、后货币”的顺序与主流的做法是类似的。对此可能的质疑,除了已有的论述,笔者还可以预先答复如下:1.如前所述,从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论述(算法意义上的假设的,从而实际的)“经济体系”这同一个对象的不同方面。话总要一句一句说。在串行方式下,总会有先后次序。只要次序是必要的,也就只能是“先实体、后货币”,而不可能反过来。2.关键并不在于先后,而在于两种对象是否服从于相同的或一致的逻辑。在这一点上,新旧理论是大不相同的。

人作为一种生物体,是在静态与动态相互交织的局面中生存的。与主流静态框架相比,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生物体是在运动中、在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中生存的。它参与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各种养料按照一定的数量、节奏和速度摄入,各种“产品”与废料按照一定的数量、节奏和速度排出。对于人来说,我们尤其要加上一条,这就是: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实体”——思想的拥有者;思想系统也按照大体相似的方式运动着。

在经济系统中,情形也是类似的:每个人付出资本或劳动,得到收入,把收入用于消费或投资,再生产出劳动力和资本,再付出资本或劳动……如此往复循环,度过人生。我们已经指出,身心的尺度及其能力的有限性是人在这些不同事物、不同对象以及不同活动之间进行变换与“游走”的一个核心原因。“行为”是有限种物理与思维元素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的结合。在当事人到达那里时,相关的、必要的元素也要“到达”那里,行为才能正常展开。由于恰如其分地同时到达是有很高难度的,相关的元素可以提前具备或提前“到达”,但不可以延迟到达;否则,当事人就只能等待。现场存在物的种类与数量不可以过少,也不可以过多;太多了,就必须进行清理和腾挪。各种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空间位置之中,都在按照一定的方式与速度运动着,但是,它们并非完全不可以接受人的干预。人类事务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安排各种存在物的位置、运动姿态和运动速度,以便造成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局面。这是一些简单的常理,但却长期地被社会科学所忽视。这个议题也是相对独立的,是其他议题以及其他理论所不能包容的。

在上述视角之下,我们再来看看货币经济中的动态性。前文已论及,货币把商品交换过程分割为买与卖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由当事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与不同的对手来进行;这就为身心有限的个人在世界中的“游走”提供了方便。由于货币便于携带,寿命近于无限,因此,人们旅行或迁移时通常非常乐意携带货币而不是实物商品,人们可以在甲地取得收入,而在乙地进行消费;可以从当事人丙那里获得报酬,却把它转而支付给当事人丁;可以因为出卖商品A 获得收入,而把支出用于商品B、C、D 等任意用途上。人们起初相互出借实物,后来则转而出借货币,任由对方用货币来购买任何商品,债务最终也主要以货币的形式来进行偿还,人们起初用实物来进行投资,后来则转而使用货币投资(“资本”这个词的主要含义就是一笔被指定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而任由企业主或管理者(在任意的时间和地点)用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货币被用来作为各种支付的主要手段。这个成果的达成,部分地建立在人际相互依赖性之上。一个人之所以接受货币,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他人也接受货币;这使得该人相信,所接受的货币最终不至于在自己的手中失效,以致无法出手。而他对货币的接受也鼓舞了身边的其他人。货币的普及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夹杂着一定的冒险和牺牲——事实上也是如此。

货币接受者所冒的风险是,他推迟了对商品的享受,这可能导致当他有一天要享受特定的商品时,那种商品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它的价格已经今非昔比了。他携带货币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那个地方并不存在自己所熟悉、所需要的商品。他通过出卖劳动而获得收入时,住房的价格较低;而当他有朝一日终于决定购买住房时,住房的价格却升高了。假如当初直接用劳动交换房屋,就不会发生这种损失。这种风险在“世界末日”的假设下可以显示得最为清楚:假如明天(或者数日后)就是世界末日,那么,拥有和储蓄货币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也就没有人愿意再接受货币,货币必定即刻失效。占有着商品的人们尚可再最后享受一下其所占有的商品,而那些拥有亿万金融资产的“投资者”们则就变成了穷光蛋。想要出让多余商品的人必定同时要求以其他商品来进行换取,物物交换也就会重新兴起。(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主流的“商品交换模型”实际上就是一种末世论。这种理论不考虑社会世界是哲学家们所说的“永续的绵延”,而企图在这种简化之下来解释世界。货币的存在则是“永续型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现实的经济就是一种“永续型经济”,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它是动态的,是连续运转和持续发展的;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它做出基本的理解。

货币的存在及其流行也是人们对于世界未来具有信心的表现。“未来的存在”这一点参与着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型构。具体来看,货币是如何参与经济秩序的构造的呢?

关键在于异步性。由于人口的数目很大,人们又都是相对自由而独立地行事的,不大可能同时都从事某种行为,因而,也就不可能同时需要某种商品,尔后又同时不需要某种商品了。比较一般的情形是,第一期:甲需要商品A,乙需要商品B,丙需要商品C,丁需要商品D;第二期:甲需要商品B,乙需要商品C,丙需要商品D,而丁需要商品A,等等;如此循环往复。这样一来,对于商品A、B、C、D 的需求就都可以沿着时间序列连贯地延续下去;因而,制造这些商品的企业也就不必时而歇业,时而复工;这些企业也就可以连续地生产和经营下去。个人可以任意地、自由地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商品,但这并不会显著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个人的行为也可以很不规则,但是,其他人的行为同样也可能很不规则;这些“不规则性”相互对冲之后,整个市场的需求却是相当稳定而规则的。因此,一般说来,一个人放弃对某商品的持有而持有货币之后,他总是能够随时随地比较容易地在市场上重新获得那种商品。此时可获得的商品,彼时亦可获得;甲地可获得的商品,乙地亦可获得。不能重新获得(或者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形当然会有,但这种情形总是较少的,是相对次要的。这是实现经济秩序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机制。

异步性是导致这种局面的基本因素之一。此外,显而易见的是,人际的同质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人们之间多多少少也必须存在一些差别,否则,异步性也就无法得到解释了。例如,大多数人都会结婚,但结婚的日期却往往互不相同,这首先是因为人们之间具有年龄上的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