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品价格的均衡与变动原因分析

商品价格的均衡与变动原因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均衡的价格是“稳定的”,这意味着只要没有“外来的冲击”,价格不应当改变。价格不变的观点仍然是与竞争密切联系的,即对商品持有不同估值的用户会通过争夺商品来拉平价格。最终的成交价主要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数量。这个道理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也可以同时解释价格的波动。而这又会导致每一场拍卖会的人员结构与需求结构有所不同,以致发生了价格的变动。

有很多具体而在常识上十分可信的道理,可以用来说明不同交易的价格为什么不同。需求的情境性看上去是很有说服力的。一个人可以在干渴的时候喝水,也可以闲来无事喝茶消遣;对他来说,这两个不同时刻的水的价值怎么能够一样呢?水可以用来洗衣,也可以用来浇花;这两种不同用途的水的价值为什么要相同呢?在供给者方面,企业按照某种固定的模式来进行成本核算,相邻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成本支出不会计入企业的账簿。假如该企业同时开采黄金,黄金的生产成本也不会计入水的生产成本,正如水的生产成本不会计入黄金的生产成本。然而,即使按照这种既定的、普遍同意的模式来进行成本核算,水的生产成本也会不时地发生变动。企业为什么要不考虑成本变动因素,而按照单一定价来销售水呢?如果一定要搞定价销售,价格又应该按照什么依据来进行确定呢?

这就来到了问题的反面。你要我解释价格为什么要变动,我则反问价格为什么要不变?——既然不同的情境之间应当是平等的。“不变的价格”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强烈的暗示。均衡的价格是“稳定的”,这意味着只要没有“外来的冲击”,价格不应当改变。如果我们能够否定价格不变的观点,也就证明了价格会发生变动。

价格不变的观点仍然是与竞争密切联系的,即对商品持有不同估值的用户会通过争夺商品来拉平价格。例如,因为干渴而急切需要喝水的甲与因为休闲而不那么急切需要喝水的乙处于相竞争的位置上。乙会报出低价,甲本来意欲报出高价,但他假如了解到乙的报价信息,则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估价,转而按照等于或略大于乙的报价水平来报价。假如甲先报价,则会引起相反的过程。这都是我们所熟悉的。由于所买卖的水都是同样的水,在同一个市场的同一次竞价过程中,只要信息沟通充分,所有的水都会倾向于按照同一个价格成交。即使卖家有意按照用户的不同用途来实行差别定价,通常也很难做到。最终的成交价主要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数量。

以上就是经典定价过程的一个概述。可是,现在我们要说的是,这个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前提,一种论述,这就是:人们的行为处于广泛的异质性与异步性之中,人们不是同时陷入口渴的境地的,也不是同时把喝水当做消遣的;否则,第一场拍卖会上就只有口渴的买家在场,而第二场拍卖会上也就只有休闲的买家在场。可以预见,两场拍卖会的价格一定会大相径庭。同理,如果对用水洗衣的人与用水浇花的人分别举行一场独立的拍卖会,则成交价也会不同。然而,这个假设是荒谬的,是不符合事实的。在现实社会中,把水拿来作不同用途的人们往往都是混在一起出现的,因为人口数量通常极为庞大,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是经过成千上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演变而形成的,通常是相当稳定的。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素质以及处于不同行为进程中的人们在某个地理位置上都混合得相当均匀。这就导致在每一次价格竞争中,各种参与者的比例都差不多。由于人们在每次行为中通常都只有一个目的(或者说,“目的”本身正是按照“一个时间做一件事”的要求而被当事人定制出来的),人们会不时地变换活动的种类,因而又会把商品投入不同的用途。然而,在大数目人口的条件下,人们对商品使用方式的变换同样也会相互对冲。例如,在第一天的交易完成后,第二天,那个口渴的人变成了休闲者,而休闲者却发生了口渴现象;或者,即使休闲者没有变化,另有其他人却口渴了。同理,洗衣的人第二天又要浇花了,而浇花的人却又要洗衣服去了。这种大数目对冲导致了,在第二天的拍卖会上,一部分人虽然互换了他们的报价意向,但总的需求仍然与第一天差不多,成交价也仍然与第一天差不多。

在对价格不变的解释中,显然必须包含着这个解释。这是一种道理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因而必不可少的一种解释。这个道理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也可以同时解释价格的波动。在第二天的交易中,我们虽然认为众多参与者的内部结构仍然不会与第一天差别过大,可是,是不是会严格一致呢?是不是会一致到需求数量完全相同的地步呢?根据生活常识,我们相信这个要求通常是很难实现的。即使人们要刻意地实现这一点,甚至借助某种强力,通常也是难以做到的。这其实可以作为一个算法式的推论来看待。只要我们沿着有限计算速度、有限注意力、有限行为能力、自由意志、时间与空间的存在等线索一步步地推演,应当可以来到这个结论。而这又会导致每一场拍卖会的人员结构与需求结构有所不同,以致发生了价格的变动。而进一步的结论则是:在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价格通常都不会变化太大。价格变动如果太大,就会引起纵向的(即沿着时间跨度的)套利活动。(www.xing528.com)

不同的价格是在不同的交易中针对虽然同质但却不同的商品而形成的,严格地说,这些价格之间并不具有充分的可比较性;我们不能忽略情境因素以及其他结构性的交易条件,单独把价格抽出来进行比较。这种做法至少是不严谨的。但是,另一方面,无论当事人还是经济学者自己,都没有其他的办法。价格是一种数字,非常容易进行相互比较,人们怎么能够对此视而不见呢?结构性的条件往往比较复杂,哪里会像价格数据这么简便易行呢?虽然这个价格所针对的是这个商品,那个价格所针对的是那个商品,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小,以致人们已经对此满不在乎了。

在以上认识之下,现在可以对价格数据作一些处理了。人们通常所作的一个基本处理,就是把价格数据堆放在一起,按照各种顺序来进行排列。其中的一种排列方式,就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纵向的排列。这时候,通常可以发现,市场上传来的价格信息往往是缓慢地、逐步地、相对连续地进行变化的,猛烈的、悬殊的变化相对较少。这种现象在表面上是与主流经济学中所描述的竞价过程相一致的:供求数量与价格相互影响,导致价格发生连续的变化。笔者一直认为,这种直觉经验是主流经济学获得大众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主流经济理论中所讲的是假设的逻辑过程,而社会大众所看到的是实际发生的事件,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这个现象的真正解释在算法框架下可以变得很简单。思路与上文类似。这主要是因为异质性、且大数量人口的存在而造成的。可以认为,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产生自各个地方各个市场的价格只是呈现出随机性的(当然也是幅度较小的)变化;而当市场产生某种向上或向下的运动趋势时,价格就会有规律地排列。但是,价格通常不是从1 元一下子涨到2 元的,而是1.1、1.2、1.35、1.5、1.55、1.7、1.9、2 元这样逐步地上升的。在较少的情况下,这种涨价发生在两人或数人之间。但是,更为一般的情况是,它是一种社会性的现象。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完成特定的交易之后,一般都会退出市场,因为他要去从事其他活动(要么消费,要么生产,等等)。待到其他活动重新产生交易的需要时,他方才重返市场。而当他重返市场时,价格可能已经向上或向下浮动了一个重要的台阶。所以,假如我们把目光紧盯在特定的当事人身上、并且跟随他来采集交易数据的时候,就会发现价格变动得很剧烈,并且其离散性也很强——也即要过好久才会生成一个价格数据。这些间隙都是由其他人来弥补的。甲退出市场了,乙却恰好进来了;乙走了,丙又来了……如此这般,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就好比一个单位的签到簿,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各人的到达时间总是呈现出近乎连续的变化。如果我们站在一个自由市场的门口观察人流,常常发现那里的人数总是不多也不少,运转得相当流畅。人流不均匀的时候也是有的,但这种情况是较少出现的——社会组织得就是这样“神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