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街叫卖(或叫买)的方式之下,交易地点是移动的。在张贴海报的方式之下,交易地点往往是偏僻的(或者是不确定的),需要顾客前往寻找。另一种传统的搜寻方式则是开设商店。商店一般位于人流密集的繁华地段,它具有漂亮的外观和引人瞩目的招牌,其中的商家则坐等顾客上门。
店面的开设是一种风险投资。开设店面具有不菲的成本,而一定面积的店面却只具有有限的服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与顾客的密集程度相匹配。假如只服务于个别的顾客,是不值得开设店面的。店面应当开设于何处,多大的店面与多少人流量相匹配,以及辐射周边多大的地域,其中是大有讲究的。店面的开设也与行业的性质有关。工业企业只是用店面来展示产成品和招揽顾客,它可以在后台或远处配备储存商品的仓库,因此店面的大小与其服务能力的关系不甚密切。而对于餐饮业来说,延揽顾客、洽谈与履约通常都必须在店内进行,于是,店面的开设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它的结构与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店面一旦开设,就要连续营业,这就引起了“进程匹配”这个问题。对于商家来说,最好是让店面按照其最大接待能力连续地、稳定地营业;可是,这种想法通常是难以完全实现的。人流量总是时密时疏,有高峰有低谷。在低谷时会发生店面的闲置和浪费,而在高峰时却人满为患。这是商业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哪个企业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就能够增收节支,提升效率。所幸的是,人们行为的异步性已经减轻了这个问题。社会的自由度越大,人们行为的异步性似乎就会越高。这是我们理解市场经济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只要农业生产不是突然强制进行的,农民们也就不会一下子都来购买锄头。对锄头的需求就会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各年、各月和每个营业日当中(尽管必定仍旧会存在季节性的起伏)。只要各单位自行确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甚至就连午餐的时间也不会那么整齐一律。在许多餐馆中,午餐都会前后持续数个小时。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某些顾客预见到高峰的来临,因而主动地推迟(或提前)自己的午餐时间,以避免拥挤。这种内生的异步性如同上述那种“自然的”异步性一样,都有利于为商家节省服务设施。
商店原本是为追逐人流而设立的,而它的发展也导致了人口的追逐与聚集,直至城市的设立和繁荣。对此稍后将继续论述。现在我们来看看聚拢交易者的另一种方式——集市。
集市是一种古老的贸易方式,它一般由一定地域内的居民自发约定而成,并选择在特定的地点和日期举行。地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周边居民到达的便利程度,一般应当确保交易者在一日之内能够往返;否则,客观上就会产生开设新集市的需要。开市的日期一般是间隔的。这是因为,该地域之内的贸易量既没有小到致使集市开不起来的程度,也没有大到像现代的市场那样可以天天营业。到了开市的这一天,四面八方的居民们携带着货币或者自己的产品,汇聚到集市中,自由地进行接洽和谈判。大部分交易都在现场即时完成。
集市尤其适合那些产品较少的农民和小业主们进行相互交易。这省却了平时搜寻交易对手的麻烦。集市的另一个优点是由于人数众多,因而其中的竞争性较强;这促进了交易条件的公平性。此外,集市还是一个汇集和传播有关信息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主动地进行表达,可以从他人的言行中进行体察和感受。这都有利于指导生产或其他作业。
集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它的继承者,这就是各种各样的展销会、博览会、物资交流会、订货会等。这些聚会大都间歇地、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在商品交易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什么还热衷于举办这类活动呢?除了上述理由,我们还可以提供多方面的算法式的解释。现代社会的商品交易虽然比较便利,但是,具体到某个行业、某一类产品或某一些人群身上,交易者的数量仍然会发生不足。另一方面,法律体系的发展以及交易手段的现代化,导致合约的执行得到了保障;加之企业规模的扩大,反过来促进了交易的大型化、远距离化和远期化。为了有效地完成大型交易,“不远千里来相会”就是值得的。“每年签约一次,然后分期分批执行”更成为大中型企业之间通行的交易模式。这类聚会如今也承担了更多的信息交流与推广职能。需要交流的信息(例如新技术与新产品信息)的数量既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少,以致采用这种间歇的方式刚刚好。一个行业不可能每天都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但是,它可以积蓄能量,然后定期地进行释放,以赢得公众的关注。(www.xing528.com)
当集市发展为现代的常设性的市场之后,“集市”的影子仍然存在着。首先,在现代城市中,市场并非处处存在,而是只存在于特定的区域。市场就是一个把交易者集中起来(不管以什么方式集中在哪里)的地方,这个性质仍然没有任何改变。为了进行商品买卖,人们就好比“赶集”一样,仍然要乘坐交通工具,赶往那里。现代的市场与商店也都是分类的,不可能存在可以买卖任何商品的市场。这些细分市场开设于特定的地点,对它的了解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知识与生存技能。有的业者故意把市场开设得很大,以便在聚集人流方面产生规模效应,从而进行集中的宣传推广。理想的市场是,它具有较大的规模,足以容纳各个有代表性的厂商于其中,以便具有特定意向的顾客来到这里以后,基本上可以不虚此行。顾客的流量应当比较稳定,既不是过少或过多,也不是大起大落。这就可以保证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各方面的资源也都会利用得比较充分。这要求城市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与密度。当这一点做不到时,定期的市场就会成为一种替代方案,而它实际上的确也仍然存在于某些城市之中。
在现代的金融市场中,发展出了一种匿名的、集合竞价的交易方式。借助电子手段,这种交易如今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庞大而又迅速的地步,数额巨大的交易量瞬间即告完成。交易者们均不知道他的交易对手是谁,交易的真实性及其风险则由具名的交易所会员与经纪商来保证。这似乎是一种理想的交易方式,但是,其实它也是有缺陷的。在这种交易进行之前,必须预先完成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例如建立交易所、托管中心、结算中心;上市公司需要披露信息,按照上市要求改组公司;期货交易所要制订标准合约,设立交割仓库;交易者则要去履行开户和预存保证金等手续),因此,它只能适用于少数交易量较大、并且交易次数比较频繁的商品品种,而不可能适用于任意商品的交易,否则就是不经济的。即使低廉的边际交易费用能够刺激交易量,情况依然如此。
目前流行的互联网电子交易,似乎已经使得对交易者的征集以及对交易的撮合变得相当便利了,市场的结构似乎也更加扁平化了。然而,通信的技术手段虽然改变了,但通信者本身依旧,因而,支配网络交易的规律与物理世界依然是相似的。例如,人的身体现在虽然不需要进行聚集,但人的大脑的注意力却仍然需要聚集于网络中的某个地方,否则就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交易者。这就为诸如“淘宝网”之类的网站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极为丰富而又个性化十足的商品、数量巨大的潜在交易对手、强大的搜寻与匹配功能、低廉的售价、不分昼夜全天候可以自由进行的一对一商谈、自动生成的完整的会谈记录、网站本身作为中间人所进行的担保、文字与图片资料的实时发送、过往客户就地给出的评价意见、从门到门的交货服务、细节化的物流信息等都形成了网络交易相对于物理化交易的巨大优势,商业的面貌由此正在发生持久而重大的变化。不过,这种优势仍然只是相对的。例如,电子化手段所传递的信息仍然是有限的,所以,网络上的样品一般都不如实物样品那样生动。对于某些特定的商品,或者某些大型交易,现场洽谈可能仍然是必要的。又如,人口越密集的地区,物流成本就越低廉,交货也就越及时,网络交易因此也就越发达。反之,在人口稀疏的地区,因为货物配送的困难,网络交易也就不便开展。互联网经济带给了我们一种机会,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对思维经济与物理经济进行对比,研究它们各自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互联网经济无疑凸显了思维经济的极端重要性,然而,思维经济与物理经济毕竟都是一种经济,它们既是竞争的,也是互补的。可以说,这个道理在这里显示得尤其清晰。
写到这里,我们也就不得不专门提及一下广告。广告是由某个交易者单方面发起的招徕交易对手的活动。叫买、叫卖与贴海报都是在做广告。在现代经济中,企业往往拨付巨额资金展开广告活动。广告业的巨额花费反映了对产品的推介以及对交易的撮合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这是思想与通信代价的一种表现。而对于广告的受众来说,广告发生效力的前提是万事万物的混合性与不可分性。户外广告牌美化了环境,而在人们欣赏它的同时,商品信息也就顺带地传递出去了。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目的并不是看广告,但是,只要你坐在电视机前,广告也就不容易避开。个人的注意力及其行为的尺度不是那样大,以致可以对万事万物一下子来一个“总解决”;也不是那样小,那样单纯,以致只能“目不斜视,心无旁骛”。换言之,只要它是一定的,那么这种“捎带的”“搭便车”式的、附属的效应就会发生。新古典主义就是要让一切对象都变得单纯而易于分析,于是它也就在有意无意之间取消了这种效应。
商品交易的寻找、酝酿、撮合和进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虽然不是经济活动的全部,但绝对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经济学者们来说,这是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如果假设信息的传递与计算都是那么容易的,经济学还有什么好研究的呢?反过来,只有在算法式的预设之下,这些尽人皆知的材料才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只要我们对之稍加整理,就可以使之位于经济文献中的重要位置。我们还可以把类似的方法应用于其他生动的经验材料之中。主流经济学文献曾经重点描述和分析了拍卖过程,这可以视为一个起步,沿着这个方向,我们现在需要重新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