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寻找:消费者与商家的不同行动方式和信息交流

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寻找:消费者与商家的不同行动方式和信息交流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通常并不展示需求;当他需要商品时,会直接走进某个商店去进行选择和购买。在大多数情况下,供给方比需求方更为积极进取,商家在售卖场所主动展示商品的式样、样品或存货,并明码标价,听任消费者进行选择。此时的观众虽然不能选择节目,但却可能接触到真正新鲜的、甚至完全无法设想的信息。

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寻找:消费者与商家的不同行动方式和信息交流

探讨商品交易,通常首先必须分别地、相对独立地探讨供给与需求方面。如前所述,这些相对独立的探讨绝不能仅仅视作交易分析的一种“预备”。当然,交易分析也是这些探讨的结果之一。供给与需求产生以后,也就可以进入商品交易的环节了。

如同其他任何活动一样,商品交易也是一种占用时间、消耗资源的行为、行动或活动,它不是容易发生的,也不是可以毫不费力地任意为之的。它需要当事人进行一定的投入,需要社会做出一定的安排。为此,我们首先通过对比再次考察一下商品供给与需求的性质和特点。

对商品的需求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通常不如商品的供给表现得那么直观。商品的供给也可以表现为某种心理状态(例如在“先签约,再交货”的交易中,供给只是意向和承诺),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它具有可见的、鲜明的物理外观。要么待售的产品堆积在卖场中,要么待售的服务以标牌、服务人员、服务设施等方式予以明显的宣示。商品的需求也可以具有物理表现形式,例如买家可以叫买,可以悬挂进行采购的标志,也可以采用其他广告方式;不过,更为普遍的情形是,需求是含蓄的。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通常并不展示需求;当他需要商品时,会直接走进某个商店去进行选择和购买。我们可以看见商场里的人群熙熙攘攘,但我们却并不确知他们需要什么商品。在大多数情况下,供给方比需求方更为积极进取,商家在售卖场所主动展示商品的式样、样品或存货,并明码标价,听任消费者进行选择。

对商品的需求不是随意发生的,而是针对部分的、特定的物品(以及服务,下同)及其特定状态而产生的,并且通常都是在特定的时刻(而不是任意时刻)提出的。一种消费得到满足之后,消费者旋即转向另一种。许多种类的消费都是循环的和周期性的。对于消费者有意去从事的各类事务(消费、休息、学习、生产、投资等),消费者通常了解,并非其中所需的任何物品都能在市场上购得;或者,即使能够购得,进行选择性的采购仍然是必需的。这是因为,有的商品卖主较多,因而采购很容易;而有的商品卖主较少,采购则不那么便利。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大都是参差不齐的。有的价格具有吸引力,有的则否;有的商品质量好于自制品,有的则否。商品交易还要占用时间,耗费精力与资源,这些因素也都要预先考虑在内。

商品的供应也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供应要取决于生产本身的特点及其难易程度,并不是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就可以供应什么。诸如商品如何来进行供应、供应什么、何时供应等问题,都要考虑消费者需求之外的广泛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因素。消费具有周期性,而厂家的供应却可以是连续的、不停顿的。农业生产虽然也是周期性的,但它的周期与消费的周期(例如食物需要的周期)并不很相符。当然,如同消费者一样,企业也要事先考虑需求方的情况以及产品推销的难易程度。不过,无论买方对卖方的推测,还是卖方对买方的推测,在他们相互见面之前,都仅仅是一些推测而已。

马克思把商品交易称作“惊险的跳跃”,而在算法经济学之前,这种跳跃的惊险性质,都尚未得到适当的揭示。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商品交易是如何发生的。(www.xing528.com)

商品交易首先是搜索通信的问题,也即买卖双方都要相互找到彼此,然后展开洽谈。无论古代或现代,其中的困难都是显著的。通信的难度不仅在于技术手段,而且在于当事人还要有进行表达的意愿与能力。鉴于这些原因,搜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由于找到的潜在交易对手一般不大可能一下子就谈判成功,所以,交易对手要尽可能地多,以便有选择的余地,并提高成交的几率。可以设想,搜寻最初必定首先是在邻居与熟人的范围内进行的,但是,由于范围较小,很不容易取得成功。交易对手稀少的原因,当然首先在于各人资源禀赋的不规则性。在特定的时间,各人所拥有资源的结构既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恰好匹配(例如,你之所需恰是我之富余)。各人的行为往往是异步的,但异步性并不一定意味着相互匹配。例如,甲有意出售自己制作的一把新锄头,而在自己所居住的方圆几里之内,找不到此时需要锄头的人。这并不表明所有人永远都不需要锄头,而是在甲叫卖的这段时间内,的确没有人需要它。

“叫买”或“叫卖”最初就是指当事人大声呼喊。呼喊可以在特定的场所之内进行,也可以沿街串巷地展开。这种古老的搜索方式至今仍然有效。呼喊声可以在其所能够被听到的范围之内几无例外地强行灌入人的耳朵,引起注意,而不管听者是否愿意听到。但是,呼喊声的缺点是,它只在声波传播的短暂期间有效;传播结束之后,它也就失效了,一切都会回归平静。所以,要提高声音的效力,就要连续地呼喊,而这是相当费力的。弥补这一缺陷的办法就是张贴海报,把特定的文字、图案或标志印刷在纸张上,张贴在容易引起注意的地方。海报好比一个无声的“呼喊者”,它向注意它的人连续不停地“表达”意向,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黑夜还是白天。这种方法克服了声音手段的缺点,并且是相当省力的。但它的缺点是,它只能向从旁边经过并注意它的人传递信息;如果人们不从附近路过,或者根本不去注意它,它也就无能为力了。

这个区别类似于现代的电视互联网的区别。电视机只要一打开,它就连续地播放节目,吸引人的注意力,而观众则是被动的。此时的观众虽然不能选择节目,但却可能接触到真正新鲜的、甚至完全无法设想的信息。由于节目是经过编辑的,它也往往是高质量的。互联网上的内容一般都不主动展示自己,而是等待着读者进行选择。读者可以选择他最为感兴趣的内容,而忽略不感兴趣的内容,这就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可是,“选择”本身意味着,读者对于所阅读的东西是有所了解的;既然有所了解,为什么还要去阅读呢?这就是互联网所内含的矛盾,即它至少要求读者对于所要了解的信息的概况事先已经有所了解(包括知道某些关于该信息的线索);否则,他只能在互联网上随意地“漫步”,对他至关重要的信息也许就在“附近”,而他却可能长期地错过。

上述区别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通信的手段各有利弊,而完美无缺的方式恐怕是难以设想的。这个道理也体现在其他搜寻方式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