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信技术的影响与问题

通信技术的影响与问题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的确如此,通信首先需要依赖工程技术的手段,社会科学也需要考察通信的技术方面。大部分作为符号的物理手段都被指定专门用来表达思想。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通信手段的具备,可以使得不同个人的思想之间达成直接的交流,使思想之间可以直接地相互作用,并试图改变对方。以上论点意味着,通信手段的发明大大地加强了人际交流的方式。这些交流方式都建立在“通信”概念得到定义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通信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通信技术的影响与问题

先来讨论一下术语。在汉语的社科类文献中,英语communication 一词有时译为“传播”,而较少译为“通信”。可是,“传播”这个词着重强调的是公共的和单向的信息发送,它显然不如“通信”这个词的含义全面和中性。信息有发送,有接收;信息的传递有主动,有被动;有单向,有双向和多向;有少数人之间,也有许多人之间,更有社会大众之间;有实时和同步的,也有异步的,等等。再考虑到“交往”“交流”等词的含义过于宽泛,因此,笔者主张,国内的文献应当沿袭信息科学的传统,直接引进“通信”这个术语,作为一个正式的、核心的社会科学术语。其他诸如交流、交往、对话、传播、信息传递等词语,要么从属于这个概念,要么则作为它的衍生术语,并视具体场合进行灵活运用。

“通信”这个词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项技术性的事务,是与自然科学工程学有关的事情。的确如此,通信首先需要依赖工程技术的手段,社会科学也需要考察通信的技术方面。通信技术与装备的变化,强烈地影响着通信的社会方面,这就如同我们已经讲过的知识记录、存储与传承技术(如造纸和印刷术)的发展,显著地影响社会进步的速度一样。知识记录、保存与传承技术,当然也可以视作“通信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通信”还有社会的一面,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通信技术所解决的只是如何建立通信的管道,可是,这个管道里面输送什么内容,却是由人来做主的。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与物质因素无关。例如,电话可以把声音从甲的嘴巴传至乙的耳朵,可是,甲所发出的声音,乙是否理解,却是另外一回事。为此,两个人就需要事先商量好,什么什么声音,代表什么什么意思。由于思想非常庞杂而细微,因此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非常之多,这套编码系统就是非常复杂的。当事人需要事先掌握它,耳熟能详,运用自如;然后,两个人才能在电话机的两端实时地进行自由交谈。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语言的发展不容易,文字以及其他符号更不容易。

“符号”的特点和实质在于,它是一种物理实体,但被用来表达思想。思想也是一种实体,可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当思想要来表达自己时,就需要借助能够被感知的物理手段。例如,我们谈论的指令是一种实体,而写出来的指令则是一种语言,这两者之间在原则上是有区别的,但我们却不得不借助指令表达式来讨论指令的细节,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讨论它。大部分作为符号的物理手段都被指定专门用来表达思想。当然,它们还可以兼有其他更为“实际的”用途。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物理手段是有限的,对它的运用是耗时费力的,因此符号与思想之间也难以实现完美的一一对应。思想有时候会被错误地表达,有时候甚至难以得到有效的表达。甲说的是这个意思,乙却理解为另一个意思,这种情况并不罕见。(www.xing528.com)

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通信手段的具备,可以使得不同个人的思想之间达成直接的交流,使思想之间可以直接地相互作用,并试图改变对方。这是人类的一个伟大成就。例如,我们想要了解某种动物的习性,就必须长期地观察它,再根据所记录的数据来进行归纳,而归纳则会有错有对,不一定真实。而当我们面对人的时候,则可以省去这个观察过程,而直接地询问他:“请问你有什么爱好和习惯?”他则可以做出直接的回答,只要我们相信他说的是真话,我们也就在数秒钟之间对这个人获得了一些了解。同理,如果我们要影响或改变某种动物的行为,通常需要根据对它的习性的了解,从外部来设置它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图给它造成某种压力,从而达到目的;然而,对于人而言,我们也许只需要向他传达某种信息,或者做出一些游说,只要他肯接受,他就会主动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以上论点意味着,通信手段的发明大大地加强了人际交流的方式。当然,人们之间仍然可以像人对物的态度那样,只是静默地相互观察,并根据内心的推测来进行互动;但是,直接的通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选项,使得各种信息传递方式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和竞争。当一个人被观察而他自己并未觉察时,固然很难谈得上“通信”。这是观察者的有意识的行为,被观察者是无意识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半内在化”。被观察者的无意识可能因为他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被观察,不过,也有可能是他的一种“有意的”安排,是他有意识执行某种更为一般的行为准则的结果。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他只能关注最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其他次要的事情,于是,个人发展出来了一种行为准则,这就是:除了某些特殊情形之外,我只管做自己的事,让别人随意地去观察、评论和反应吧。他要是执行了这条准则,他对观察者的忽视就含有有意的成分,这就是一种“有意的无意识”。个人还可能进一步认识到其他人也会执行类似的规则,这就进一步使他变得放心和坦然。换言之,这条规则逐渐变成了一条关于公共交流的制度。这就好比你去参加一场派对,到场的人都是为了进行人际交流而来的;虽然你并不确知你的表现都引起了哪些人的注意,以及他们因此将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但你对此毫不介意,而且你对自己的这种“无知”也是有所知晓的。这种特别的“交流”方式可以达到特别的效果。例如,你在派对上兜一圈,要是没有人特别地注意到你,这至少表明了,你的装扮虽然不够出众,但至少也是符合潮流和习惯的。可以相信的是,你的装扮要是不符合潮流和习惯的话,一定会有人注意到你,会有人把异样的(惊讶的、鄙视的或欣赏的)目光投射给你;他们要么与你进行交谈,要么则窃窃私语,总之,总会发生一些可见的反应。大数目人群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着相互的“交流”,在其中表达着彼此之间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这些交流方式都建立在“通信”概念得到定义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通信也会带来新的问题。问题之一就是为欺骗之类的负面活动打开了闸门。当你与别人面对面交流时,这等于授予别人一个机会,一种武器,叫他肆意地为自己进行掩盖和辩护,向你提供虚假的信息和扭曲的说辞,甚至进行谩骂、威胁和敲诈。问题之二就是,说服人有时候是不容易的,思维的弯曲使人们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分歧与冲突之中。即使选择缔约,也有可能引起一系列后续的麻烦。这些麻烦可能抵消通信带来的好处,使人们退回静默交流或者“半内在化”的状态。有人可能会选择隐身和匿名,而另一些人则故作姿态,选择某些“非言语的”方式主动地向外界传递信息。总之,各种通信与交流的手段是相互替代的,信息传递与行动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只要我们把计算与通信看作实际发生的行为,这些效应就都会存在,而它们对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都是很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