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意义与挑战:规模庞大、持久不衰的教育事业

教育的意义与挑战:规模庞大、持久不衰的教育事业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一小节的论述专注于婴幼儿自然自主的知识发展,暂未涉及成人对他的帮助与教育。这个数量概念反映着教育所达到的水平。若以新古典主义的眼光来看,规模如此之大、持续时间如此之久的教育活动的存在,将是令人震惊的。的确,唯理论者无法说清楚教育事业的角色,无法解释教育为什么如此困难而又重要。教育体系中的重大问题,一般很少被社会科学界的头面人物所重视。

教育的意义与挑战:规模庞大、持久不衰的教育事业

上一小节的论述专注于婴幼儿自然自主的知识发展,暂未涉及成人对他的帮助与教育。然而,婴儿一出生,就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难以避免的。一些论者对于婴儿的社会性行为感到惊讶,觉得需要特别地建立理论来解释它[10],对此,笔者首先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典型的新古典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存在表明,把思想看作不可与物理现象并列的特殊对象,绝不是经济学家们所独有的观念,而是知识界中相当普遍的思维习惯。婴儿是不管这些观念的。物、人、思想、话语都是他的对象,他一视同仁地与这些对象打交道,分别地、平行地发展与各个不同对象打交道的知识。于是,如同与物体打交道的技巧得到了发展一样,社会性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发展与表现,在原则上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学习与教育就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这种活动的发生,首先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人类不像有些动物那样,幼仔一旦出生,父母立即死去或者离开它。这样的物种即使具有很高的天分,它也很难取得发展,因为下一代不能继承前辈的经验。不同年龄的人可以共同生活,彼此交流,这就建立了良好的异质与异步的环境,知识则在其中代代相传。个体可以逐个地、陆续地死亡(不可以同时死亡),而知识不但不会灭失,还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由于知识(或者其中的绝大部分)不能以生物遗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这是导致存在学习与教育活动的又一个原因。另一方面,能够以软件化的方式进行学习与教育,这个能力(据目前所知)主要为人类所具有,这也是人类的一种幸运。可以做到“数代同堂”的物种是数不胜数的,可惜的是,因为缺乏与人类相似的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知识传承能力,这些物种未能在地球上取得统治地位。

大人教给小孩的知识,是从亿万年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活动中提炼并积累下来的。由于知识存储和传播的手段有限,资源紧缺,长辈们必定会对自有的知识进行筛选;要判断哪些适于传承,哪些则不得不舍弃。例如,如何与某个老年亲属打交道的知识通常是不必保留的,因为那个人早晚会死去;而待人接物的一般技巧和信条则会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一代人从前辈那里继承了一定的知识,加上自有的新知识,减去那些已经过时的旧知识,并根据需要修正某些尚可保留的知识,再把由此形成的知识库传授给下一代。所传授的知识必须足够精炼,易于掌握,以便后代能够在可以接受的时限内学习完毕。为了适于传播和学习,知识本身的型态必定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以便来适应这一需要。

再来看看受教者的情况。一般认为儿童具有喜好模仿的“天性”,可是,倘若一个成年人也像儿童那样缺乏知识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推断,他也将会是喜好模仿的,这种“爱好”完全可以从与其他知识渊博者的比较中培养起来。由此可见,“天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要想让儿童的头脑快快地成长,就需要大人把知识“灌输”到他的头脑中。教育首先就是一种“灌输”。这个词准确地强调了知识是一种“外来物”,一个“不速之客”,是那种有些唐突和生硬的东西。不能指望这种东西会在受教者的头脑中自然地长成。受教者的头脑即使可以生长它,也绝不会长得足够快;长出来的东西也不会跟它一模一样。知识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它是在较早时期的、不同于受教者的另一些环境中形成的。由于前后两种环境之间总是具有一些相似度(这一点已经在制作知识的时候预先有所考虑),所以知识常常是有用的和有效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受教者所欢迎的。(www.xing528.com)

学习既是被动的过程,也是主动的过程。由于引进的知识是与受教者相似的人脑制做出来的,所以受教者的大脑也可以识别、判断和接受它。学习首先是复制数据,把它们换一个地方保存;所以,教育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知识被复制的次数和份数的多少。这个数量概念反映着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次,这些数据会与学习者脑中的数据相互结合,发生“化学反应”,进而整合为系统性更高的知识。最后,学习者要检验和“复核”知识,进而修正和发展知识。即使对于婴幼儿,我们也不能认为这个检验过程不存在。这个过程将导致婴幼儿与成人的头脑更加个性化。这个过程的另一面是,受教者难免受到现成知识的误导。误导不仅源于现成知识的内部组织方式可能存在着不当,而且源于议题与论域上可能存在着偏颇,以致学习者的注意力被长期地吸引在不那么重要的问题上,而对重要的、原本可以直接抓住的问题视而不见。知识权威们有时候会陷于相互勾结和彼此吹捧之中,这种志得意满的情绪削弱了对于现成知识的怀疑,而对年轻人、边缘阶层以及创新活动则造成了压制。

若以新古典主义的眼光来看,规模如此之大、持续时间如此之久的教育活动的存在,将是令人震惊的。的确,唯理论者无法说清楚教育事业的角色,无法解释教育为什么如此困难而又重要。由于唯理论者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曾经)占据着优势,其结果是,教育本身受到了伤害,教育的地位是边缘性的;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已经被教育好了的”人们的行为,而较少关注教育本身。如此关乎每一个人的庞大体系,竟然也不被当做一个“生产性的”经济部门来看待!教育体系中的重大问题,一般很少被社会科学界的头面人物所重视。

我们可以泛泛地看一看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长期地、普遍地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以算法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可避免的。相对来说,教师通常更为强调死记硬背,而学生却喜欢在兴趣的引导下猎奇。也许出于塑造自身权威性的需要,教师通常夸大所教授知识的重要性,极力为之辩解,而对现有知识的缺陷和片面性则作低调的处理。现行的教育体系要么培养无视现实、只会坐而论道的书呆子,要么则培养循规蹈矩的“好好先生”,其中的氛围总的来说是比较保守的。

一种知识,常常暗含着教授这种知识的方法,因而,有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理性主义哲学主导下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就会倾向于强化专制主义的教学方法。因而,在学校教育中,首先阐明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及其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说,这是开展学校教育的一个前提。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西方国家中,理性主义知识体系自近代以来的泛滥并未从根本上摧垮教育体系中的民主和自由,民主与自由事实上反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要归功于政治哲学、人文精神、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现在,算法理论可以用来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科学的性质与局限性,并且可以用来改造科学本身;笔者相信,这样的理论是使民主自由扎根于学校教育并使教学方法不断改良的一个根本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