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计算=(指令+信息)×计算速度×计算时间”,这就是算法框架理论,就是对上述所有问题的一个统一而全面的答案。
这个理论虽然运用了计算机术语来进行表述,但它实际上并不神秘,即使对于不甚了解计算机原理的人来说,也是可以理解和运用的。指令与信息都是思想的“元器件”,或者是思想的一些种类。我们想象着一个个叫做“信息”的实体经由感觉器官鱼贯地进入脑中,在那里被预先“安放”在脑中的另一种实体“指令”所交互加工和再加工,就好像一个配备着各种各样工具的工人运用他的工具轮换地加工原材料并制造产品一样。加工后的“产品”(数据)则存放在周围,越积越多。由于脑中的空间狭小,部分“产品”经过编码后重又输出,变成书籍或电子数据,存放在身体之外的物理载体中,以供再调取。感觉器官也有歇息的时候,这时,大脑就会集中精力对数据进行深加工(“深思”)。其中的部分结果指示,要采取物理化的行动,于是,它们就开始支配四肢及其他器官,这些肢体再与物理工具或设备相连接,协同地展开动作,作用于外部环境或特定的对象(人、事、物、符号等);这就是“行动”。这个词一般侧重于指称可视的、物理化的行为,而“行为”的含义在传统上要稍微广泛一些。在算法框架下,它们其实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既可以指称物理化的动作,也可以指称思想上的动作(思考)。我们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来赋予其特定的含义。
从以上陈述可以看出,思维活动与肢体动作是两种不同种类的活动、行动或行为,它们的逻辑地位是平等的,既可以相互并列、相互独立,也可以相互串接起来,形成上下游关系。大脑指挥肢体做动作的时候,思想位于上游,行动位于下游。这种关系也可以反过来,行动可以在先。行动产生了信息,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再进入大脑,供其加工和使用。这时,行动就是上游,思想就是下游。这一格局的经济学含义我们现在就要立刻指出来:思想与行动各有各的成本,各有各的时间耗费,因此也各有各的收益和贡献,我们必须把它们同时放在相互协作、竞争和权衡的位置上。(www.xing528.com)
我们以这样的态度与方法来看待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无中生有。思想是存在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思想着。考虑这个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思想。感觉器官“告诉”我们外物的存在是真实的,而这个结论本身也是由思想器官——大脑做出来的。但是,并非每种实体的存在都要依靠眼睛的判断,都要以视觉为标准。花散发香气,这是鼻子“告诉”我们的,眼睛并没有参与,但这并没有让我们怀疑香气存在的真实性。同理,思想的存在首先是大脑自己“感觉”到的,是大脑直接做出的判断,这一次大脑也单打独斗了。其次,这一判断也借助了感觉器官;通过观察分析种种社会现象,我们断定他人也具备与我们既相类似又相区别的思想。因此,当我看待社会现象时,我所“看见”的并不只是物理现象,我几乎“看见”思想也附着在物理载体上,“呈现”在我的面前,并随之运动。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看事物的方法都是相当可靠的,我对其中的思想也都能够做出比较正确的解读,因为别人的反应以及其他各种征象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假如我不这样看,我反而就会被别人笑话为白痴。这是我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经验,也是我的一种能力。
可以说,眼睛虽然看不见而我们相信其存在的事物是非常多的,对此这里就不再举例了。原因很简单,不相信那些实体存在,我们就解释不了特定的现象;而“相信它的存在”,是处在特定知识水平上的我们能够想出来的最好的“算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