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演绎法:理性与非理性的经济理论大综合

演绎法:理性与非理性的经济理论大综合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各种计算方法之中,演绎法一般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这种思想集中地体现在1.5.2 节的图表5 当中,它是我们要描述和论证的主要目标。这就是演绎与“非演绎”、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这是经济理论大综合的核心。我们把“收敛”理解为主流经济理论的真实意义。收敛过程所到达的均衡是当事人在有限计算次数之内强行综合全局性与局部性的结果。“半内在化”则把分析范围再次予以拓展。收敛、发散与相对静止都是这个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演绎法:理性与非理性的经济理论大综合

经济理论的综合,首先是演绎法与其他计算方法的综合。在各种计算方法之中,演绎法一般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由于新古典理论潜在地假定当事人进行计算不需要时间,因此他就只能连续地、一刻不停地、无节制地使用演绎法,以便尽快获得那些“最佳的”结果,新古典理论因而也就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演绎体系。为了使这个体系的扩张能够有始有终(以便经济文献能够从某个地方起步,又在另一个地方划上句号),学者们也就必须“假装”存在终极真理,他们也就必须绝对化地对待经济理论的前提(把它们硬说成是公理、人性或者外生性)。由此生发了大量无谓的、低效的争论。

经济理论的综合不在于把各门各派的具体结论与观点进行生搬硬套,当然也不在于仅仅以多元主义的态度来看待经济理论的多样性。正如科学进步所一贯采用的方式,我们要尤其重视那些最为简易又最为可靠的方法,并把它拿来优先地予以使用。这个方法就是:把人类思维的链条打碎,使之变成一个个微观单位,然后,在微观层面上来寻求综合。演绎法很可靠,可是,用微观分析的显微镜来看,它的长度或步幅却是非常微小的;一个演绎步骤完成以后,要再寻找进行另一个演绎的机会是不容易的,而要把两个演绎运算紧密地衔接起来就更难了。这是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信息与数据的海洋,而每一步计算都需要时间,都要消耗资源。由于新古典主义假定计算不需要时间,所以,计算一定会直线地进行。而当计算速度有限的时候,计算的链条必然是弯弯曲曲的,它必然会由演绎法以及其他多种多样的、“另类的”计算方法构成,演绎只是迂回地、间接地进行。这种思想集中地体现在1.5.2 节的图表5 当中,它是我们要描述和论证的主要目标。这就是演绎与“非演绎”、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这是经济理论大综合的核心。计算机科学为这个想法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成熟的、几乎无须修改就可直接加以运用的形式化工具。这个工具于60 年前就已经成形了,现在,则由笔者予以发现和指出。

由此可以衍生出大量的推论。有限计算速度的引入意味着思考时间的引入,由此,经济理论中的某些因素(也即物理的因素)可以运动而另一些因素(也即思维的因素)难以运动的分裂局面结束了,全面的动态理论可以提上研究的日程了,而现有的各种动态理论因此也就可以得到综合。指令的性能维持永久不变,这是静态的、绝对的因素,由此我们就可以容许收敛现象的存在。我们把“收敛”理解为主流经济理论的真实意义。收敛过程所到达的均衡是当事人在有限计算次数之内强行综合全局性与局部性的结果。这样的均衡叫做“算法均衡”。现实世界中的每个均衡都可以归于算法均衡的某个具体种类。有限计算速度意味着有限理性,这将立即导致各种外部性的合理化,也导致了博弈论中的“坏人”以及马克思所强调的矛盾、冲突与“不平等”的出现。宏观现象是一种外部性,它又可以通过再对象化过程而纳入当事人的考虑之中,这就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方式。“半内在化”则把分析范围再次予以拓展。

有限计算速度引起知识存量的内生,而制度、人性、偏好、习惯等都可以作为知识存量的一些具体种类,于是,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强调特定知识存量作用的学说就都可以综合进来。知识存量可以用来提高临时计算的效率,但它是过去在其他场合形成的,当事人把它拿来不加检视地予以使用,势必会造成冲突;这就解释了这些异端经济学过去为什么不能与新古典经济学相融合——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其实是排斥知识存量的,它潜在地假定所有知识都是临时制作完成的。知识体系(无论个人的与社会的)的内部充斥着矛盾、冲突与不完善,因而,知识就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创新,旧知识就会不断地取代新知识。

计算就是在多种多样的指令与信息之间反复地建立排列组合的活动。数量只是多种信息种类中的一种。新古典经济学把价格置于经济体系的中心位置,实际上是潜在地认为价格(作为一种数量化的信息)可以概括所有其他信息;这是绝对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要引入有限计算速度,其中的错误就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我们揭去这层面纱,多样性、异质性与结构性的意义也就立刻显现出来了:当事人需要采用多种算法,处理多种信息,进行多种计算,展开多种行动(而不仅仅进行交易);这些活动都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具有并行性。这是我们理解经济理论多样性的一种方式。不同的理论强调了当事人不同的算法,展示了经济活动不同的侧面。理解了这种多样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

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整个画卷大致上由此形成了:在当事人思考与行动之前,多样性的世界就存在了,“思想”与“行为”就是指当事人所拥有的身心资源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由于组合爆炸的存在,这个过程必定是没有尽头的,所以,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只能研究特定的社会状态与历史过程。收敛、发散与相对静止都是这个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有限的,而研究者的理性也是有限的,所以,当事人种种算法之间的综合也意味着研究者的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综合,社会科学与当事人的思想之间因此存在着既彼此相似、彼此竞争又彼此互补的关系。研究者既研究现实,又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影响现实(社会工程学),新的现实又再次成为研究的对象;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所谓的“建构性”。只要有一个关于思想范围有限性(从而有限计算速度)的理论,建构性也就立即可以综合进来。(www.xing528.com)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自由放任政策与政府干预之间的脱节,是经济学分裂的另一个方面。有限理性是弥合这种裂痕的基础,因为,只有有限理性才会导致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则是政府干预的基础。当然,政府的理性也是有限的,经过干预的市场因此也不可能变得十分完善,因而,市场的成长、政策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都将同时存在,并彼此竞争;这同样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社会科学重点探讨确定性,此外还有大量的剩余(包括不确定性)的存在,后者便是各个人文学科的生存空间。人文学科探索各种基本的思想,描述各种现象与过程,表达人的感受,抚慰人的心灵;这便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统一性之所在。

图表12 简要地概括了各个经济学派的要点,而这些要点都已经包含在了算法的体系之中。这意味着经济学的大综合已经基本得到了实现。鉴于这只是一个大纲,其他交叉的、过渡的和影响较小的学派与分支暂不包括在内。社会科学的大综合、以及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综合也暂时未能包含在本表之中。

图表12:经济学的大综合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