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文献逐渐靠近算法理论,促进新学说传播

经济文献逐渐靠近算法理论,促进新学说传播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已有的文献的确已经表现出向算法理论无限靠近的趋势,但是,没有迹象显示出算法理论已经被提出,以致使得本书的内容成为多余。截至目前,算法理论尚未被经济学界所接受,因此目前的主要工作仍然是说服经济学者们接受它。而且,这种重复本身显然加强了经济学者们的信心,导致新的学说快速地传播。我认为,算法理论应当属于这种情况。

经济文献逐渐靠近算法理论,促进新学说传播

显而易见,沿着这样的线索,我们一定能够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现代文献。自该文以来,相关领域中探索的步伐必定在某些角落中不曾停止。例如,杨小凯教授就曾在2002 年的一次讲座中这样总结道:

最近发展起来的五花八门包含决策和计算成本的经济模型也证明,如果计算和收集信息的费用很高的话,最优决策和全部均衡中都会出现直观决策,模仿(所谓羊群行为),按固定规则决策等看似不是完全最优化的决策过程,但这类决策不是像西蒙所言的非最优化而只求满意的决策,而是考虑计算成本的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决策。最优决策的本质并未变,只是当约束条件复杂时,最优决策的形式也多样化了。[118]

这表明,传统经济理论领域的若干关键错误正在被认识到,一些环节正在被打通,新的理论原理的各个部件正在形成之中。这也表明,算法理论是紧扣经济理论的核心主题的,我们与其他众多经济学者们大体上都在思考相同或相近的问题,正在得出某些相同或相近的见解,并且正在趋向相同或相近的方向。

然而,另一方面,相关的文献或观点都是零散的和片段的,似乎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丰富;是康里斯克、杨小凯等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学者把它们归拢到一起的。可以说这类研究是前沿的。可是,前沿性的研究领域目前是很多的;“有限理性”这个议题,显然并未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不关心这个议题的人要比关心它的多得多。而在关心这个议题的学者们中间,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未打通的关节同样也很多。下面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把理论模型划分为“完美理性模型”与“有限理性模型”然后加以比较,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成问题的。既然认识到“当事人的理性预期依赖于对于整个市场和整体经济的知识,而不仅限于作者所处的狭隘环境”,那么怎么会有规模有限的“完美理性模型”单独存在呢?一个方程在数学上具有标准的解法,这与方程组本身是否可以称作“完美理性模型”这个问题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方程组是否是对实际问题的完美概括”本身就是大有疑问的。[119]再比如,在上文中,康里斯克对于无穷回归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而正的思考成本的存在所引起的绝不仅仅是这个困难。在计算速度有限的情况下,面对时空地图,从A 点一路算到B 点,然后当计算者再从B 点返回A 点做总结性计算的时候,A 点的情况已经变化了,这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人们通常都有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时空地图上两个点之间的路程不很遥远,所以不以为意。可是,实际上,如果用演绎的方法来走这条路的话,则这个距离可以是非常遥远的,需要花费很长的历史时期才可能跨越,所以,这个困难是非常重大的。鉴于这个困难的存在,思考活动从什么地方开始,本身就会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思考成本的讨论中,康里斯克也没有明确地把思考时间与思考成本的其他内涵相区分,没有认识到“时间不可以随意化约为货币金额”这样一个结构性命题,这就距离问题的最终解决相当遥远了。最后要举的一个例子是,关于“信息搜集”和“思考”的替代性讨论,由于未涉及“完美理性必然要求预见到新信息”这样一个难题,这一讨论也就无法深入地进行下去,而只能像主流学者们那样,当面对类似的议题时在无奈中叹一叹气。(www.xing528.com)

笔者不打算在这里再继续审视已有的文献了。虽然已有的文献的确已经表现出向算法理论无限靠近的趋势,但是,没有迹象显示出算法理论(或者它的类似物)已经被提出,以致使得本书的内容成为多余。[120]众多的证据反而表明,算法理论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已经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迈出了大大的一步。[121]对现有文献的尊重是必要的,但过于详尽的考察只会导致事倍功半;就现阶段而言,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工作仍然是抓紧向前赶路。截至目前,算法理论尚未被经济学界所接受,因此目前的主要工作仍然是说服经济学者们接受它。只有在这个目标实现以后,如何考证相关理论的历史,如何重新评价过往的学说,以及如何确定有关的知识产权等问题,才会变得重要起来。而就这个任务而言,本章的内容绝不是很充分,而是仅仅开了一个头而已。

笔者的确并不十分确信当今世界不存在算法理论的类似物,而我们的考察就此打住的另一个原因是,即使这样的相似物已经存在,它也绝不会是充分的。这就好比19 世纪70 年代的边际主义经济学,虽然经由三位学者分别独立地提出,但并无经济学家认为这样的“重复”是多余的和不必要的。恰恰相反,三位学者的著作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而且,这种重复本身显然加强了经济学者们的信心,导致新的学说快速地传播。对于如此重大而新颖的议题来说,多出一两本书,想必绝不会有造成浪费之虞。

理论的发展虽说不能视作预先注定之事,却不能否认自有某些内在的逻辑存于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的作用往往并非如事后所夸口的那样重大。我认为,算法理论应当属于这种情况。对于已有经济文献的考察使我相信,笔者只是促成了一桩势必要发生的事件。这就好比《水浒》中梁中书要献给蔡京太师的生辰纲,晁盖吴用他们如若不取,或早或晚,亦必有他人取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