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经济学:从机制设计到算法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从机制设计到算法经济学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经济学”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4.6.3 节我们已经论及与此有关的契约经济学,本小节将再稍微评论一下机制设计理论。经济学家们对此当然是不服气的,因此就要设法应对和进行治理。当然,致力于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们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算法经济学才是关于信息、博弈与机制设计的适当的经济学,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经济学者们一边需要对之进行研究和解释,另一边则需要为当事人进行设计与谋划。

信息经济学:从机制设计到算法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有关信息的基本问题尚未得以恰当处理之前,这个概念不可能不是模糊的。信息经济学的形成方式与其他非主流经济学大体相似,即通过建立一些根植于现实的、同时符合主流学者思维习惯的模型、实例或论题,从而与主流经济学勉强地联接起来,以便获得一定程度的接受。信息供应问题早在哈耶克那里就已经以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提出来了,然后在主流与非主流文献中被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强调。信息供应起初被理解为单纯的通信问题,后来,尤其是在博弈论的影响之下,人们认识到信息可以被人为地、故意地隐藏、扭曲和编造。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更进一步引起了信息的可信性问题,当事人因此需要花费代价来建立自己的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在此情况下,人们之间如何进行缔约、交易与合作,也就成为传统经济学所不曾涉及的新课题。在4.6.3 节我们已经论及与此有关的契约经济学,本小节将再稍微评论一下机制设计理论。

当信息供应成为问题并且需要花费代价之时,信息已经成为与资本和劳动力性质相似的一种投入物。这种视角最能够说明信息(以及思想)需要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来予以看待。前文已经多次说明,由于不能正面回答“新信息是否可以通过预测而得到”这样的问题,信息的出现已经使主流经济学深深地陷入了困境之中。信息噪音与欺诈的问题实际上又进一步引入了算法问题,这使得信息传递问题不再只被理解为物理的和技术的议题,而获得了清晰的社会意义。这就是斯蒂格利茨等人的“逆向选择模型”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何以难以抗拒的原因。“逆向选择”现象的存在显示了一种新形式的市场失灵。经济学家们对此当然是不服气的,因此就要设法应对和进行治理。人们为了证明信息的真实性乐于付出代价。一个常用的例子是:大学所学的知识即使无用,大学文凭也可以用来证明一个人的能力。信息还需要进行甄别和筛选(“信息甄别模型”),这一点其实已经否定了主流经济学的“信息越多越好”的假设。这些都再次显示出,我们应当怎么样来看待信息,以及主流经济学所缺少的恰恰是什么。可惜的是,经济学家们对于这样的提示继续视而不见。

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问题更值得进行探讨。“设计”这个词含有主观的色彩,可它为什么不被拒绝呢?这显然是因为,该理论中所要求解的那些变量及其“数值”,主要都是结构性的;也就是说,研究者主要是要决定一份合同或一项制度的具体条款,而不是像价格理论那样来“必然地确定”价格与商品数量。其实,价格与商品数量也可以说是被“设计”出来的。只要我们对于现实生活有所了解,我们也就知道,价格与商品数量一般既不可能完全按照某个公式计算出来,也不可能完全采用试错的方法一一去尝试所有可能的实数数值。当事人在报价时必须有所“设计”或者估计。真正正确的报价往往是不能达到的,但是,有头脑的设计和估计可以提高报价的准确率,减少讨价还价的次数,并且为己方争得利益。这一点被“实数计算比较容易”的印象掩盖了。机制设计中的道理是与此类似的。由于相关的因素以及当事人可控的变量都比较多,因而由此组合起来的制度方案在理论上也将十分繁多,“组合爆炸”的道理很快就会使人们意识到,一一进行推算和尝试是不可能的。于是,机制也就需要进行“设计”了。

机制设计理论的产生也与博弈论有关。主流经济学的观念是,当事人在“最优的”制度之下行为,而制度的最优性本身是毋需置疑的。然而,在博弈论中,在那些活生生的赛局中,相关的规则显然是可变的,并且,规则对于当事人来说也并不完全是中性的。这就自然地产生了设计规则并把它与赛局结果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需要。规则的可设计性及其“非中性”的性质实际上揭示了“制度是一种模式,是思维发生弯曲的结果”这样一个算法的道理。主流经济学家把制度理解为类似于算术运算规则那样“正确无误”的东西,这种看法现在受到了挑战。当然,致力于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们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www.xing528.com)

最初的机制设计理论所采用的是类似于价格理论的样式:在一些假定与约束之下,求解最优的机制。从模仿临时计算的意义上说,这种方法并不是完全不妥当的。事实上,某些机制也是可以这样来发现或构造出来的。然而,这并不是一般情况。常见的大部分机制都是勉强使用的,其副作用是难以避免的,并且不那么稳定。机制设计理论研究的扩展,不得不进入这种有限理性的世界,不得不研究围绕不完美的规则所展开的动态博弈。在动态进程中,个人与社会都有动机去修补不完美的规则,或者设法减小其副作用。研究者也会设想多种补救的手段,以便帮助当事人去实现均衡。结果是故态复萌;绕了一大圈儿,还是回到了新古典的样式。这是“机敏”的学者才会去干的事。假如只顾老老实实地遵照实际情形一味地去扩大研究,早晚就会发现,对于许多具体情形,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正是一些处于边缘的文献中所显示的情况。这些文献透露出无助与无奈的情绪,论文的作者们只能避重就轻,写下多少文字算多少文字。这就是当以均衡为中心的范式接近现实世界的时候所发生的普遍状况:研究者不是因此而变得兴奋,而是不得不闪烁其词,间之以几句哲学式的慨叹与辩解,背后则透露出因为失望而引起的虚无主义情绪。

算法经济学才是关于信息、博弈与机制设计的适当的经济学,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而且,算法经济学所能够提供的显然要比这些领域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得多。机制设计理论的另一个贡献是,它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把主流学者们的逻辑引导到了社会工程学。现实世界不仅很不完美,而且很有发展与改良的空间。经济学者们一边需要对之进行研究和解释,另一边则需要为当事人进行设计与谋划。指导立法与政策制订的工作从此以后不再只是拍拍脑门,或者清谈一番。它可以建立在更为精密与科学的基础上,并且以巨大的规模和投入来进行——这就好比工程学研究在人数、投入与影响力上如今完全可以与自然科学分庭抗礼一样。机制设计理论在社会科学界率先吹起了这个号角;现在,我们可以把它纳入统一的算法框架,来好好地规划一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