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习惯于阅读英美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文献的读者来说,历史学派的著作是夏日里的清泉。阅读这些作品,就好比找到了知音;在学习主流经济学文献时所产生的种种疑惑和不满,都在这里获得了共鸣。对于当代读者来说,这种阅读意味着一种新的重大发现。一种源远流长的伟大传统,长期遭到不公正的遮蔽。在偶尔提及历史学派的时候,主流学者们的轻慢口吻,简直就是一种诋毁。现在,借助算法的方法,我们应当为这一学派进行全面的平反,我们要把被颠倒的真相再次颠倒过来。
按照惯例,历史学派分为德国学派和英国学派两种,而其主体则是德国学派。它的历史起源于1841 年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直延续到二战为止。然而,这种看法很可能并不全面。历史学派只是范围更为广泛的“德国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有人认为,德国的经济学传统起始远远早于斯密的17 世纪中叶,距今已经延续了三百年。[7]“二战”之后,英美系的“主流经济学”也在德国流行开来。但是,这不能理解为德国经济学在那里已经被废弃了。从德国经济政策的一贯性来看,德国经济学始终独立地存在着,并且,它是后世的多个异端经济学的母体。例如,在奥地利学派的初创时期,它似乎表现为与历史学派相对立;然而,其后的发展表明,在一些主要方面,它与历史学派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学与制度经济学也都可以视作历史学派的衍生物。在19 世纪,历史学派曾经那样繁盛,它对于经济学在美国的发展影响如此之大[8],这必定会使今天的读者们吃惊。从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脉络来看,我们可以说,德国历史学派不仅是各个主要的“异端经济学”的鼻祖,而且可以说,它统领着几乎所有的异端经济学。它以强调时间因素(从而历史性)来批判英美系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可以说切中要害,纲举目张。因此,笔者认为,它是主流经济学的反对派的领袖。后世的一些异端学说,虽然在分析方法上更加精细化了,但它们的视野反而不如历史学派那样广阔。这种关系颇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关系。历史学派具有系统的、整体的理论观点。我们既不能认为其观点的整体性“并不存在”,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整体性“完全没有得到阐明”。这种整体性一定是在各个学者的心中,并且多多少少已经被他们所理解了,否则,各个学者之间不可能具有那样高度的一致性。这种整体性在算法框架下可以观照得尤为清晰和透彻。我们说算法理论可以用于“阐明”这种整体性,只是相对而言的,是按照比较现代的标准来衡量的。实际上,任何一种道理都不存在被绝对地“阐明了”或者“尚未阐明”的问题。(www.xing528.com)
关于历史学派诸论点之间的整体性,笔者还可以举一个间接的证据来说明:实际上,我本人是在提出算法理论及其若干推论之后才开始接触历史学派的著作的;这时,我惊讶地发现,历史学派的诸多论述与诸多算法的推论之间是高度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