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理论推断到实地调查:探索当事人思想与性格

从理论推断到实地调查:探索当事人思想与性格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了解当事人的思想,我们可以设法进行推断,也可以进行实地调查。首先,当事人的性格这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人的性格也必定是不断变化的。最后,“性格”是相对于一定的精神与思想状态而言的,它被视作这种状态中相对比较固定和基本的部分;所以,不应将性格绝对化、理想化和教条化。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一盘散沙。

从理论推断到实地调查:探索当事人思想与性格

以上提出了若干算法式的方法论原则,下面我们转入对具体研究方法的讨论。

根据上述原则,社会科学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对人的意识、思想状况与思想活动的研究;2.对人的行动及其后果(也即传统上所谓的“社会现象”)的研究;3.给当事人提出建议,也即社会工程学研究。社会工程学(例如政策研究)在概念上应当区别于社会科学,但在具体研究中往往不能将二者完全分离开来。

为了了解当事人的思想,我们可以设法进行推断,也可以进行实地调查。算法理论向我们清晰地说明了理论方法与经验方法之间的关系。理论是当事人借助先天的指令系统对有关经验材料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猜想与构思,是对经验材料的算法,因而并不完全出自经验材料,其间存在着逻辑上的(显著的)跳跃。经验研究则尽可能地“让事实自己说话”。可是,严格说来,事实自己并不会说话,任何对经验材料的归纳都是在或明或暗地借助某种理论或理论性概念的条件下进行的。经验材料检验着理论,理论则不时地修正或调整(当然,这种调整不一定总是在表面上对经验材料的靠近,而有可能反而是远离)着自己。它们就这样互动着——但恐怕永远也不会完全结为一体。对于习惯于相信科学知识可以完全从经验中进行归纳的人士来说,笔者可以建议他们做如下的理解:因为“完全的归纳”导致了计算上的组合爆炸,以致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理论”则用来节约归纳工作;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理论”代表了对世界其他部分的归纳,而把这个特定的归纳留给这个特定的实证研究。

具体到对思想的理论推断。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进而推测他为什么那样行为、他是怎样想的,以及他下一步又将会怎么想和怎么做。这种推测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较近的当事人将会比较准确,因为研究者这时具有与当事人相近的知识;而对于距离较远的当事人将不会那么准确,因为所掌握知识的相似度下降了。“人工的算法进路”总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鉴于思想活动具有主观性与随机性,完全准确的推测一般来说必定也不可能。于是,就需要实地调查——经验研究这时变成了理论研究的补充。(www.xing528.com)

算法理论将大大激发我们了解当事人个性与实际思想状况的兴趣。首先,当事人的性格这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们可以认为,人的个性既具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具有后天经验的成分。即使一个人先天缺乏个性,算法式生活也将会培养出他的个性。不同个人的个性之间也将会具有一定的相互依赖性,即:一个人之所以具有特定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他相处的人具有与此相同或相异的性格。人的性格也必定是不断变化的。其次,面对千姿百态的个性,一个现成的、传统的和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将之进行分类和典型化,从而总结出各种类型的性格。心理学已经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现在则完全可以将之拿来为社会科学所用。最后,“性格”是相对于一定的精神与思想状态而言的,它被视作这种状态中相对比较固定和基本的部分;所以,不应将性格绝对化、理想化和教条化。从算法的眼光来看,每一个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某些因素的组合,甚至仅仅是这些因素的“堆积”,而不应将之视作某种业已经过充分系统化和一致化了的东西。永恒存在的是不规则性,“典型”只是把握不规则性的一种方式。典型、规律、模式其实不一定真正地存在,但研究者们不能仅仅面对不规则性,他们不得不有所归纳——即使明知这种归纳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扭曲。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一盘散沙。

“性格”这个概念也是用来简化个人思想状况的一种工具,是给思想贴标签,将之脸谱化。这都不能代替对思想进行全面和直接的了解。为此,我们可以询问当事人,与之交谈,请他讲述或填写问卷,可以采用电子手段来探测,以及采用其他任何已有的或想得到的方法,只要这些方法符合伦理规范。相应地,我们对于当事人思想状况的了解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推断能力。了解得越全面,越详尽,越及时,则推断就会越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