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唯理论到潜意识论再到算法理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迂回的、否定之否定的知识发展过程。现在,我们则可以在总结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比较全面的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论。我们先在此提出这个理论,然后再在5.2 节对之进行进一步的分述和说明。
首先,意识或思想系统是一致性与矛盾的混合体。相对于有限计算速度,我们可以认为,任何内在或外在的对象在原则上都有着取之不尽的意义,而在任何特定计算中该对象被认识、被赋予或者被采用的意义都是有限的。一个对象在某特定情境中被赋予此种意义,而在另一个情境中则可能被赋予另一种意义。不同个人也会赋予特定对象以不同的意义。就好比一个领导不断地调解和协调下级之间的关系一样,思想系统的内在一致化是一个没有尽头的任务。
其次,潜意识的存在原则上是可以接受的。潜意识首先意味着给智力系统施加了追求身心愉悦的冲动。此外,潜意识意味着某些得自先天的、固化的程式,它们在意识系统之外采用相对固定的方式自动地进行信息加工,并将有关结果送入意识系统。(www.xing528.com)
最后,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具有统领性和主导性的地位。潜意识是思想系统的一个相对次要的扩展,它在性质上类似于思想系统。与思想系统相类似,潜意识系统的规模与运算能力也是有限的(甚至要更加有限)。意识可以主动地干预一切,可以利用、修改、拒绝和压制潜意识(就好像对待脑中的另一部分思想一样)。还有,思想系统是快速发展的,而潜意识系统则是相对静止不变的。例如,人们固然有时在梦中会解决一些问题,但人在清醒的时候所解决的问题要比在梦中多得多。这种效应不仅导致了两者之间的鸿沟比较显著,而且也会越来越大。
与新古典主义相比,算法理论不是拒斥潜意识的理论,而是把潜意识引入社会科学的适当方法。因为,正是意识活动的有限能力为潜意识预留了位置,使之能够有机会发挥作用。算法世界也正是“非理性主义者们”试图去描绘和表达的世界。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个人精神世界的内部协调,与2.1.6 小节所讨论的人际协调问题,以及人与世界的协调问题,有颇多相似之处。哈耶克曾经提出一个疑问,即知识是如何分散在不同个体之间的,或者不同个人是如何相互利用对方的知识的。[13]以上的论述不仅可以用于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还可以用于讨论这个问题本身的适当性。这种思想方法将会贯穿全书,广泛地用于揭示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奥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