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算法理论下的社会微观、宏观和动态效应

算法理论下的社会微观、宏观和动态效应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小节,我们再来推导一下在引入算法理论之后,社会在微观、宏观与动态演变中将会发生的其他种种效应。异步性、差异性需要与套利和对冲的机制相协调。这些性质广泛存在的后果之一,就是线性与非线性运动相互交织在一起,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交替地发生。另一种效应是,基于串行的过程,“自我证实”与“自我证伪”的效应就会发生。这两种效应都是基于前后两个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算法理论下的社会微观、宏观和动态效应

在本小节,我们再来推导一下在引入算法理论之后,社会在微观、宏观动态演变中将会发生的其他种种效应。

主观性转向的发生以及人际思想差别的存在意味着人是有个性、有风格的。依照传统的观念,人的性格既具有先天的成分,也具有生理性的因素;不过,对此姑且不论。我们要强调的是,纵使个性的来源是多样化的,思想上的个体特征可能才是主要的。思想的人际差异首先是一种简单的差异——即仅仅因为知识有限而对信息进行盲目的、随机的加工的结果。在极端的情况下,可以设想为在完全没有知识存量支持的情况下加工信息的结果。这样的加工,可以叫做“纯粹简单计算”。此后展开了知识积累。一种效应是,不同的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分别发展出了不同的、然而却都有效的知识。当这些不同的知识有朝一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时候,因为比较者用来进行比较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他可能不能严格地判别它们各自的优劣得失,于是就用“个性”“风格”“流派”等词语来称呼它们。“不可通约”与“有效性”是这些词语所共同具有的核心含义。“算法人的问题”所导致的计算的强行关闭可以视为造成这种效应的关键原因。后文将进一步说明,假如我们能够充分地运用这种方法,个性的先天来源就将变得相对次要。

多样性或多元性是算法理论的天然盟友。可以设想的是,基于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多元性、异质性与结构性将在社会中显著地生长。个人的思想差异将会扩大到行动的、群体的、组织的、地区的、时期的和宏观的层面上,这些差异又将与自然的、物理的以及生理的差异相互结合,从而使社会的形态复杂化和多样化,分工关系、竞争关系以及“简单的差异性”将会共同存在。同时,个性差异也意味着人的身份是重要的,人们相互是否“认识”和了解对方也是重要的。与熟人之间有意识地建立的合作关系是比较可靠的,而与陌生人之间无意识地、或者“半内在化”地建立的合作关系则不那么可靠。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任何两个思想或物理对象之间的关系相类似,都有远近亲疏之分。

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们,在世界中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行为。基于种种算法的理由,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明显的结论,即不同个人的行为常常是“异步”的。这是指,这些行为常常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而在相同的时点或期间,人们各自所从事的行为却是不相同或者不相关的。异步性的反面是同步性,这是指两个相同或者相互配套的行为在相同的时间(时点或期间)展开。异步性与同步性都可能是刻意协调和安排的结果,但也可能是无组织的、凌乱的,仅仅作为各有关当事人的一种意外后果而存在。因为,协调这些行为是不容易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www.xing528.com)

异步性、差异性需要与套利和对冲的机制相协调。套利系指消除差异(或者“落差”)的行为,而对冲则是指两种相反的效应虽然在微观层面上各自独立地发生了,但经过彼此的抵消,它们在宏观层面上却没有表现出来。“微观”与“宏观”的分野是由于有限的视野与有限的计算能力联合产生的,这导致了当事人在凑近具体研究对象时,虽然可以看得清楚,但对象的范围却收缩了;而在远离具体研究对象时,虽然其微观的个体特征模糊了,却在对大数目个体对象的同时观察中,发现了在微观层面上难以发现的规则性。具体到对冲效应上,它导致了社会的微观表现可能十分活跃而剧烈,但它的宏观表现则相对稳定;并且,“微观”与“宏观”分别成为了“社会”这个整体的相对独立的、并行的两个部分。与此同时,可以推测的是,性质相反的力量之间的对冲绝不可能是精确的和完全的,有时候将会是叠加的和相互强化的。所以,对冲效应与叠加效应又将会同时存在,由此又需要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上述逻辑表明了,微观上的多元性、异质性和结构性在宏观层面上将会继续存在,只是在程度上、表现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罢了。这些性质广泛存在的后果之一,就是线性与非线性运动相互交织在一起,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交替地发生。边际效应在原则上很少会是线性的和单调的,逆转、中断、变换等不规则的现象会频繁地出现。因此,想要用一套单一的、规则的函数体系来描述经济社会系统的努力注定是难以成功的。社会作为一个总体,无知、误会、巧合、混乱、随机性和冷漠都会存在于其中。秩序虽然也存在,但只能存在于局部区域、局部方面和局部期间。

基于存量的动态演进,只能是边际性的。这是因为,存量是长期历史的积淀,而在这整个历史过程中,元计算的能力是维持不变的,今人的能力与古人的相同。由此可以推导出一种不可能性:人们不可能在今天立即地改变作为存量的整个社会,社会的改良必然是一步步地、缓慢地、一个领域一个领域交替地进行的。演变经常是路径依赖的,因为当事人常常舍不得毁弃已有的存量资产——除非迫不得已或者利害关系巨大。“路径依赖”的另一个含义是,业已形成的、曾经在过去发挥过积极作用的观念可能会成为今后发展的障碍。某些可能性会被错误地排除掉。由于当事人(包括观察者和学者)都在局中,其所拥有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往往并不知道什么是“错误”,或者在事后才能判定何者为错误(用个拗口的说法:某种真理,人们在知道它之前并不知道它)。这种局面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摆脱的,即使说话的此时此刻也是如此。这就是社会科学的“相对论”。另一种效应是,基于串行的(递归的、序贯的或者“马尔科夫的”)过程,“自我证实”与“自我证伪”的效应就会发生。这两种效应都是基于前后两个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要合理地定义了单个行为本身的独立性,前后两个行为都作为相对独立的事件发生,一个被另一个对象化,那么这种现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毫不令人惊讶——只是“自我”这个概念本身被消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