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物分离原则:思想胜于物质,经济学方法论的新准则

心物分离原则:思想胜于物质,经济学方法论的新准则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即便在那种情况下,物质也只能作为思想的“替补”,而不能反过来。这是传统的经济学方法论所严重忽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在本书中要反复强调和多角度演示的一条新的方法论准则——在《原理》第3.2 节,我们把它叫做“心物分离原则”。

心物分离原则:思想胜于物质,经济学方法论的新准则

让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思想主要是由大脑细胞来“承载”的,也可以说它是大脑细胞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现象”。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它视作相对独立的存在呢?首先,这是因为科学界至今对于物质如何产生精神的问题尚不了解,因此我们也就不可能用对物质(细胞)的描述和分析来“完全替代”对精神的描述,即使我们同时承认这里存在某种“一体两面”式的关系。其次,即使到了关于精神的科学之谜已经得到破解之时,我们也不必把精神置于物质之后,或者作为物质对象的“替补”。在大多数情况下,精神仍然应当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是因为,研究者的思想,作为一种思想,首先可以与自己的、他人的以及当事人的思想相互沟通。可以确信的是,思想还将会按照现在的方式来进行运作,自己控制自己。即使人类已经知道某种分子或细胞的作业过程决定了某个思想过程,难道因此就会放弃如今的思考方式、而把思维活动完全变成对生物分子或脑细胞的手动加工过程吗?显然,即便在那种情况下,物质也只能作为思想的“替补”,而不能反过来。这是传统的经济学方法论所严重忽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在本书中要反复强调和多角度演示的一条新的方法论准则——在《原理》第3.2 节,我们把它叫做“心物分离原则”。

在万事万物当中,什么可以作为“实体”或“本质”来看待,什么只能作为附属的“现象”,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要视其对表述和分析的便利程度而定。例如,煤炭可以燃烧,通常来说,火焰就是煤炭这种“实体”所产生的一种“现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火焰视作独立的“实体”或“实在”予以看待。我们可以先把煤炭与火焰“并列”起来,进而来研究这两种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事实上它们的确可以“同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物体具有一定的温度,温度是分子或原子的动能;然而,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我们一般无需在微观层面来讨论问题;我们只需想象着一股“热流”从甲物体流到乙物体。这种想象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也不是没有用处的。那种把实体与现象的界线绝对化的做法终将会走入死胡同,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说某个在视觉上独立存在的事物一定不能算作另一个位于远方的特定事物的“现象”(犹如我们不能说某个位于特定对象旁边的事物永远只能作为它的“现象”或附属物而不可以有任何独立性)。“系统”这个概念就是一例,其作用就在于突破视觉界线来建构实体。[24](www.xing528.com)

算法框架下的哲学讨论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而这些讨论绝不是吹毛求疵、无关宏旨的。例如,在经济与社会分析中,诸学者们通常习惯于从层级的、单向的、决定论的、绝对化的眼光来看待对象事物,而不是采用广泛相互作用的方法。“价格是总揽一切信息的信号”的观念便是其中一例。殊不知,一旦要进入动态分析,首先承认摆在我们面前的包括思想在内的万事万物的相对独立性和“并行性”就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和方法——即使这种承认在某些情况下是暂时的和技术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