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徐店村调研日记》(节选)是2016年10月8日至12月19日,笔者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龙源镇任徐店村驻村调查期间,就个人选村过程、调查经过、调查感受、心得体会等方面所做的回忆与记录。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多云
第一次参与村调,在内心惶恐不安的前提下,正式开始选村之前又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在经历了国庆期间的加班加点之后,终于将手头琐碎的工作处理得差不多,于是,10月8日便怀揣着一颗忐忑的心踏上了寻村之旅,由于此次华北村调选择的是自己的家乡,所以第一站先回家稍作休整。然而,还没踏上家乡的土地,就接到了来自老师的短信,说是10日有学校的考察团到院里参观。作为学院的讲解员,本该义无反顾地返校为学院服务,可是考虑到调研的行程也非常紧,于是鼓起勇气向老师解释已奔赴田野课堂,在老师表示可由低年级讲解员代替的时候总算是缓了口气安心回家去了。然而,嘚瑟到第二天,还是接到通知要返校参与接待工作。一路马不停蹄赶往郑州,不赶巧,在郑州到武汉的高铁上又接到师兄电话说是学校的考察团临时调整行程,由于时间紧迫,参观流程取消,可惜了我的车票和选村时间。
在学校又处理了一些琐事,11日重新踏上调研行程。火车上给焦作市民政局副局长发了信息,表明身份和来意,结果,收到的回复是“我刚到外地开会,下周联系,并请国家老龄办正式通知我们!”一时不知所措的我想到去求助师兄,在云龙师兄的帮助下得以顺利和政府部门接洽。经过昨天和武陟县老龄办杨主任沟通,今天一早8点钟我便到达民政局,并与马书记和杨主任进行了短暂的沟通。由于县局公车抽调不开,我只得暂回家里等待,下午再与马书记和杨主任一起到我的老家嘉应观乡。下午两点半,我如约到达民政局,等待下乡,然而,一直到3点多钟才等来车,到达嘉应观乡已是将近4点钟,对接的王所长还因为中午饮了酒醉意微醺。好在有民政局马书记和杨主任陪同,沟通工作还算比较顺利,王所长以及分管的幕福霞大姐表示会极力配合我的工作,但是由于天色稍晚,而且基层干部多为农村人,还要顾及家务等,也不方便再带我下去看村。于是约定明天一早再过去乡政府,查看老人名单,筛选村庄和老人进行试访谈。
整个沟通流程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北方的“官本位”思想果然名不虚传,开始有一点理解为什么老师会要求非河南籍的同学选点全部退出河南。在这样严格的官僚科层体制下,借助我本乡本土的身份进行交流尚会出现“意外”,更何况人生地不熟的“外来人”呢!临走跟幕大姐商量明天一早再过来找她,她却说:“要给我们所长打电话。他是我的直系领导,他让我干啥我就干啥,现在正包村禁烧呢,我不在得有人顶替我的岗位,得让领导批准!”王所长则表示需要向书记汇报才能安排具体事宜。对于急性子的我来说,真心不敢恭维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一天下来真正的有效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但愿我可以尽快定下村开展调研。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晴
早上挣扎着从被窝爬出来,赶上和民政局杨主任的约。由于局里工作繁忙,杨主任把我送至嘉应观乡政府简单交代之后便匆匆离开,之后我便跟着乡民政所所长王小亮开始寻村之旅。一天下来,走访了大刘庄、西五村、东营村、二铺营村4个村。
大刘庄有人口3400人,包含5个自然村,村民居住相对分散,试访3个老人之后感觉村庄形态不够丰富,于是便放弃前往下一个村。
西五村距离乡政府5公里,包括黄村、申村、小张村、狮路口村、关铁村5个自然村,其中,黄村以黄姓为主,申村以申姓为主,狮路口村以刘姓和严姓为主,小张村范围最小,且为张、李、陈等杂姓聚居区。通过访谈刘明亮等3位老人,了解到土地改革时村内一共划了3家地主(刘凤晨、刘兴堂、黄国福),1家富农(王作美),其中黄国福(伪保长)和刘凤晨属于大地主。村内有一座寺庙叫奶奶庙,另有代王会专管黄河相关事宜。
东营村属黄河滩区村,有人口4800人,农户1000户,分12个村民小组,临近黄河,原村庄面积20000亩,后因塌方等原因萎缩至16000亩,其中耕地面积占12000亩,属纯农业村,距离乡政府3公里,距离县城13公里,解放之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另有少量高粱。
受元末明初大迁徙的影响,东营村为荆、张、千、徐、李、王、苗等姓氏杂居村,其中以荆姓为主,占村庄总户数的70%。通过走访荆小麦、李秀青、荆汝福、苗子祥、苗茂忠5位老人,初步了解到:解放之前,东营村名为姚其营,归“老五区”管理(解放前分区管理,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当时全县共分6个区)。土地改革时村内一共划了荆汝文(书记)、梁红牡(保长)、苗子祥、唐明晨、荆保成等8户地主,10户富农,十几家中农,80%以上为贫农,但是由于村内土地资源有限,当时村内没有超过百亩土地的大地主,地主多拥有几十亩土地,因此村内租佃关系不是很明显。
会:火神会(会首称为“老总”,由能混的人、富裕的人担任)。
节日:正月八(火神生日)、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德神爷生日)、散油蜡(腊月三十晚上)。
水井:解放前东营村共分5条街,每条街一口吃水井,多者两口,没有专人管理。村内无公共灌溉水井,只有荆志尧家有一口私人的灌溉水井,铁皮水车,可使用人力或牲畜拉取水,其余的人都是利用黄河水浇地,一桶一桶提到田地里。
市场:解放前大街上有4家杂货铺,1家番(粮店),另有肩挑卖杂物的。村内有隔天集(两天一次),由于东营村在堤南,集辐射范围较小,只有东营、西营以及部分小庄村民受益,有民间说法“姚其营村的集无外人”。除此之外,村头有类似于码头、渡口的交易市场,供黄河上下游村民在此做货物交换(多为农产品),但解放之前已逐渐破落。
共同关系:由于当时普遍贫穷且牲畜需求量较大,解放前村内“伙养”“伙种”的现象比较普遍。
老人:村内共有80岁以上老人62位,百岁老人1位,经初步筛选,可作为访谈对象的有10位。
二铺营村解放之前村内有2000多口人,共有53个姓氏,其中,以金、王、张三姓为主,村内有后小寺、奶奶庙、普安寺三个庙,有小满会、陆堂会、二月二等民间会,水井分片所有。
经过一天的访谈,东营村整体比较理想,但还是有租佃关系不明显、社会组织不是很丰富等缺陷,奈何周六、周日民政系统不上班,只能等到下周一再继续协调去别的乡镇看一下。一天马不停蹄地奔波和访谈,再加上北方的干燥和大风,即使作为土生土长北方人的我,也出现了一点点不适应的感觉,祝愿接下来一切顺利。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晴
前两日因民政部门双休,无奈只能在家翻阅相关资料,今天早早便起床收拾一下去民政局沟通去小董乡的事情。不赶巧,刚好赶上今天是“全国精准扶贫日”,对接的杨主任以及他的同事们都要下乡入户搞扶贫活动,本想着和他们一起去感受一下扶贫过程,但在杨主任和马书记的再三推阻之下,无奈放弃。经沟通,明天早上我再过来,由杨主任陪我一同再继续选村。但是想到自己起这么大早跑过来就这样再回去有点不甘心,于是就厚着脸皮继续询问局里有没有相关的文史资料(之前问过多次,有的时候回答说没有,有的时候回答说不好找),并提起前两日在嘉应观乡选村时民政所王所长提到的地名志。再三询问之下,杨主任带我来到了地名办,通过表明来意以及杨主任的引荐,顺利拿到了1991年编撰的《武陟地名志》。刚开始翻阅,坐在我对面的一个老爷爷询问我的基本情况和调研内容,经过一番交流后,老爷爷问我是否需要看一些其他的资料。我一听就乐开了花,高兴得不得了,能有相关资料给我看当然是最好不过了。爷爷给我拿来了中共武陟县史供我查阅,还给我建议读哪一部分会对调研有帮助有启发(后经交流了解到,爷爷名叫孙达人,是《中共武陟县史》的编撰人之一,现年79岁,受地名办邀请现在帮地名办修订新的地名志)。
今天在民政局拿到的资料已让我十分欣喜,傍晚还收到同学发给我的由其爷爷主笔的回忆录,回忆其一生特别是解放之前的亲身经历以及社会情况,感谢之余也遗憾未能早日回到家乡做这样的调研,如果可以早三年回来就又多了一位“百事通”,又能帮助一位老人记录其平凡而不平庸的一生。村调不易,老人难寻,且行且珍惜!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多云
因昨天和民政系统约好了今天一同前往小董乡,大清早不到7点钟我便起床洗漱收拾,吃完早饭差不多7点半,正准备出门,接到了老龄办杨主任的电话:“慧慧,今天上午马书记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参加,他们是8∶10开会,今天上午恐怕是不能下乡呀!”一句话我又懵圈了,算上周末已经等了三天了,今天是第四天,一直这样拖着可怎么办!于是我给杨主任回拨电话,咨询是否可以请他们电话联系乡镇,然后我自己过去,不出所料,被一口回绝了,遗憾之余也再一次验证了北方的“官本位”思想和作风。无奈只能在家里继续翻阅资料,看了一点同学发给我的由其爷爷主笔的书籍,又去翻阅了《文化、权力与国家》,既然不能下村做实证就先用理论充实自己吧!
吃过中午饭,稍作休息,我便早早来到了民政局,希望下午可以早一点下乡以便于留充足的时间去找村,两点多一点到达民政局之后我就给杨主任打电话,杨主任也早已到了局里开始工作,我到了之后他处理一下手头的事情就带着我去往小董乡。也许这次是因为没有马书记同行,杨主任和司机都是年轻人,和我年龄差距也小,这一路感觉比上次去嘉应观乡的时候轻松多了,就这样一路闲聊一路欢笑到了距离县城还蛮远的小董乡。接待我们的是小董乡民政所所长任丽娟,从任大姐松散凌乱的发型以及她说话的语气和作风上就可以看出来她是一个实干型的基层干部。她也非常热心,在了解我的来意后,给我介绍了小董乡整体概况并推荐我去磨庄村、北王村、小董村等几个相对比较大的村看一下,甚至还帮我考虑到了定村之后的食宿问题。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就商定今天下午暂时先看一个村,磨庄村。经过和村干部的短暂交流,感觉这个村庄希望不大:根据村干部的介绍,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虽然有60多位,但是年龄大记忆又清晰的男性几乎没有,就连村里的老支书脑子也有点糊涂了,问他一些自己家里的事情都讲不上来。可是既然来了又不想轻易放弃,而且查看资料发现该村历史又比较悠久,更是革命老区,县委曾在此驻扎,还是决定去试访谈几位老人碰一下运气。在村干部带领下,先后拜访了三位老人,两位男性、一位女性,了解到解放之前村庄的形态还是比较丰富的,比较符合老师所说的一些条件,无奈可访谈的对象却太有限,不是听力不好就是脑子有点糊涂了,不是身体不好就是记不清楚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放弃在这个村做调研的想法。希望明后天再来此乡探访的其他村落会有充足的老人资源,祝我好运。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晴
很遗憾,由于种种原因,今天我又“留守”县城,没能入村,遗憾之余开始翻阅同学提供的其爷爷的回忆录《嘱咐——不该忘却的往事》。一开始抱着很大的希望能翻阅到对调研“有价值”的信息,打开看了几页记录的却是荆智土老人的前半生经历。有点失落,但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多读了几页,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怀着沉重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十多万字的回忆录。时下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早已举世闻名,为世界公认,就是一条黄河泥鳅也有远古的基因传承,承载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黄河儿女有品位,有才情,有独特的民族个性,闪烁着黄河文化的光芒。荆智土老人从小喝黄河水、种河滩地、吃蒺藜面,也是一条黄河泥鳅,但他不能与历史名人相比,荆智土太苦,他孤苦伶仃,九死一生,没上过几天学。在党的培养下,苦大仇深的他成了国家干部,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响应号召,回村当了党支部书记。和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不是“忘我劳动”,而是完完全全忘了自己,几十年过去了,他已经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被人淡忘了,唯有一本《嘱咐——不该忘却的往事》能够记录他坎坷的前半生。
的确,荆智土没有什么文字技巧,想写书却没有做一点文学准备工作。成书时荆智土已70岁了,却老而不休,为一家工厂看仓库,挣几个钱维持生活。人在一步一步走向衰老的时候,却要坐下来,用拿锄头的手拿笔杆写书,其中滋味恐怕习惯“爬格子”的作家也说不上来。
荆智土是黄河儿女,黄河人的优秀传统就是把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精神和自己创造的财富一道留给子孙。黄河儿女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财富,是文化积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财富方便我们的衣食住行,精神财富铸就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灵魂。玛雅文明只留下了几个石人,华夏文明造就了一个伟大民族,传递了无穷的智慧。所以,我们不能像读文学艺术作品一样要求《嘱咐——不该忘却的往事》,它不是伟人“传记”和回忆录,也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更不是政治教材。它只是一个好人的嘱咐,一个老实人的老实话,一个共产党人的告白。他写了一段历史,一段不加修饰的真实历史。虽然,这只是最基层的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的一个朴素地方的历史片段,留给后人解读,但那将是寻求历史答案的资料依据。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中雨
看着同学一个一个都定下村了,心里难免有些着急,一大早6点半我就起床洗漱准备再继续我的寻村之路。考虑到民政局杨主任工作繁忙,另一方面感觉和政府人员一同下村效率太低,我便没有去打扰杨主任,自己坐公交车去往小董乡乡政府。小董乡距离县城比较远,坐公交车40—50分钟才到达,因为之前和乡民政所王所长约好了,所以到了之后就直接去到了她的办公室。正巧赶上今天县审计局到小董乡各村检查幸福院资金使用情况,便一起去往村里。第一站去的是贾村,来到贾村村委会第一感觉是文化气息好浓厚,有剧团、文化广场、文化柱等等,相比上周看的嘉应观乡好了很多。村长也很热情,了解了我的来意和调研内容后,帮我叫来了村内的老干部谢文树和谢子宝,并帮我推荐村内可访谈的老人资源。紧接着又去了南官庄村、南王村、北王村,收获很大,还拿到了谢贻荣爷爷送的谢氏宗谱。从整体上看南官庄和北王村相对比较理想,但也使我陷入了纠结状态,东营村、南官庄、北王村三个村各有特色又各有缺陷,难以抉择究竟该将哪个村定为主调研村庄。于是写了近3000字的汇报发给邓老师看,期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南官庄、北王村的简介如下:
1. 南官庄村
南官庄村,有人口3321人,800户,耕地面积40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位于乡镇驻地东北2.5公里。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武陟县志》始记载该村为南官庄,相传亦称为张官庄、云官庄(以姓氏为依据,哪个姓氏人多就以该姓命名村庄名称,但都是民间形成共识,没有官方认证的过程)。南官庄村共有24个姓氏,其中以张姓和云姓为主,张姓占村庄总人口的70%左右。张姓有两处祠堂(不同地方的张姓迁居此处),祠堂有祠堂田,由族长负责管理,按支分给本族人耕种,无外租。
社会形态:解放前南官庄村有人口1800人,共500户,土地改革时南官庄村共划分13户地主,1户富农,30%—40%为中农,其余为贫农。其中,任兴西家(兄弟五人)为大地主,家底比较丰厚;王民愈家为“买来的地主”,之前在商丘做生意,后回村刚买部分土地就被划为地主。地主、富农家多采取找把式、雇长短工的形式,少有出租,地租随收成而变化。
寺庙:大庙、文昌阁(应风水的)、土地庙,土地庙有庙地,庙地归村里管理,一般是出租给穷人耕种。
公共组织: 红枪会,由几十人组成,会首由国民党政府委派,一般是“闲人”(不做生意、平时比较清闲的人),红枪会受保长管理。
节日:六月初九会。
水井:当时全村分8条街,每条街吃一口水井。除地主家能打得起砖井外,普通农户只能打得起土井,用辘轳或者河水(沁河)灌溉。
市场:当时村内没有固定的集,村民平时到小董集镇赶集,南官庄距离集镇1.5公里,距离县城15公里。
共同关系:当时比较贫穷的家庭多伙用耕牛(两头牛一起套一个犁。普通家庭大多只能养一头或者养不起牲畜,所以多采取这种方式以方便农业生产)。
职业:村民除从事农业外,还有木匠、布行、走怀药(卖药材,焦作特产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四大怀药)等其他职业。
老人:南官庄村80岁以上老人有68位,经初步筛选,可访谈对象有21位。
2. 北王村
北王村,有人口5000人,1100户,耕地46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位于乡驻地1.5公里的沁河左堤北侧,可能由王姓得名,后分南王庄、北王庄,简称南王、北王。北王村共有13个姓氏,最初以王姓为主,后以谢姓为主(祖先在元朝末年为官,朱元璋灭元之后,因其元臣的身份退兵北下到此处隐居),但有民间说法“三乔不通水,五王不一家”,意指同一个姓氏的人可能由不同的地方迁居而来。村内有祠堂,族长由辈分高、年龄长的人担任,但族长只是一个虚职,没有实权,实际权力掌握在族会的会首手中,会首由有威望、有能力的人担任。族田一般采取出租的形式,谁价高谁租种,不分本族外族,地租春季一般是“卖六求四”(祠堂得六成,租种者得四成),秋季五五分成。
村庄由来:相传东汉末年,王允密谋杀董卓、吕布后,其儿子被追杀,一路逃亡渡过黄河到河滩,当时的沁河还未修建大堤,被在此摆渡的老两口救起,将其女儿许配给他,后育有两子,一居北王,一居南王。
社会形态:解放之前北王村有村民1500人,300户,土地改革时划分1户地主,7户富农,地主、富农的土地多靠雇工来耕种,不外租。
寺庙:文公庙(韩愈)、孙真药王庙(孙思邈)、关帝庙、天爷庙(玉皇大帝),庙地归本村管理。
节日:天地会(正月十四敬玉皇)、火神会(正月初八,跨村会)、关帝庙会(二月十九、三月初一、三月初十、八月十五)、文公庙会(三月二十)。
水井:解放前全村分7条街,每条街有三四口吃水井,无专人管理。地主、富农可打砖井进行灌溉,普通户只能打土井,靠人工提水到田里灌溉,一些贫农需要靠借水桶提水浇地。
市场:村内无固定集市,村民逢双日到小董乡集镇赶集,北王村距离集镇2公里,距离县城17.5公里。
共同关系:存在伙养、伙种、帮工等情况。
职业:除农业生产外,还有木匠、箍漏锅、定秤、张箩(筛子)等职业。
老人:村内共有80岁以上老人80位,经初步筛选,可访谈的有15位。
今天一整天都在下雨,虽然早上出门的时候带了伞,但无奈调研过程中大家都不打伞,老人都是草帽加胶鞋一身标配,搞得我也只好边淋雨边调研,再加上任性的秋风,一整天走访了4个村都精神抖擞,这会儿头疼、疲惫感一并袭来,还好坚持整理完了今天的内容,洗洗睡了,祝愿明天一切顺利!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小雨
考虑到周六、周日政府部门又不上班,急性子的我迫切希望今天能顺利定下村。昨晚向老师汇报了初步选的三个村之后,老师说今天给我指导,等到差不多10点钟,不见老师的回复,急不可耐的我鼓起勇气又给老师发了一条信息,表达想要得到指导的迫切心情。还好老师立马就回复了我。经过和老师的简单交流,最终选择小董乡南官庄村为主调查村庄。我随即就给民政局杨主任打电话表明定村的想法,但是杨主任以“好的,马书记现在在开会,等一下开完会了跟他说一下”的回复让我只能在家等电话。等着等着到了饭点也没有接到杨主任的电话,但已经是下班时间也只得作罢。下午2:20,我又给杨主任拨电话,这次电话通了可是没有人接听,于是我打算直接去民政局找他。刚出门,杨主任给我回拨了电话,电话里急切表达了我想定村、不想拖过周末的心情,然而杨主任却告诉我马书记上午开完会就走了下午也没来上班,这周恐怕是去不了了。我又跟杨主任商量能不能给乡民政所去个电话说一下然后我自己过去,杨主任倒是没说别的,说是会给小董乡政府打电话,不一会儿,就又给我回拨了电话,可惜的是并没有给我带来好消息,说是小董乡任所长联系不上,只能下周再过去。虽然我一脸懵、万般不情愿,但是也奈何不了政府部门的推三阻四,只得满心忧伤地放弃今天驻村的想法。虽然入不了村不是很开心,但还是要打起精神做一些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事情,于是我就打车去了档案馆,希望可以拿到昨天调研时老人提到的《南官庄村志》。然而,然而,然而,今年的好运可能在上半年已经全用完了,下半年干什么都会出意外,就连找资料也不例外,虽然春节的时候已经来过档案馆,虽然档案馆的阿姨还记得我曾经来过,然而,村志并没有因为是“熟人”而出现。档案馆的阿姨介绍说,“我们这里没有解放前的资料,村志也只有几本,你说的那个没有”,无奈之下我只能翻阅一些县志以及民间故事传说集。本想看一下唯一有村史的任徐店村的资料,然而,档案馆的阿姨却告诉我说前两天因为要修订村志都被人拿走了,让我下周一再过来看,当时内心真的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以前只是在书本、新闻里看到“门难进、事难办”,而如今真正地亲身经历了才体会到其中滋味。但愿我国或者说河南的“官本位”思想能早日有所改观,到此,更加想念书中读到的老人荆智土,一方面想念起清廉正直热心有责任感的品质,另一方面感叹如此宝贵的明白老人在三年前因病离世,与此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村调的不易,祝愿接下来一切顺利!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中雨
又到周一,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早上醒来第一反应就是上周五与民政局马书记和杨主任约好的“周一见”千万别再有什么意外。8点钟收拾好来到民政局,敲了敲杨主任办公室的门没有反应,还没敲下第二次旁边办公室的人就告诉我“里边没人”。于是我拿出手机拨了杨主任的电话,刚响了一声就被挂断了,紧接着来了一条短信“我正在开会”,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在来之前也做好了接受这个“现实”的准备。于是我就径直走向了档案馆,春节的时候和档案馆那个阿姨的“交情”再加上上周五打下的基础,这次去档案馆找资料的过程特别顺利,很容易就拿到了《任徐店村史》。经过询问,《任徐店村史》的主编李继宗老人目前还在世,而且身体特别好,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去拜访一下这位老人。拿过资料之后我又去到了杨主任办公室,杨主任也果然没让我“失望”,说:“现在去就有点晚了(差不多10点钟,本来约好了今天去小董乡协调驻村事宜),要不然就下午再去吧,刚好我现在还有一些事情要处理。”这次,我倒没有很失落,正好我可以趁此机会到任徐店村拜访一下李继宗老人,顺便考察一下村庄概况。出了民政局大门我就打了一辆出租车去往任徐店村村委会,到了之后任徐店村正在建新的村委会,而且老的村委会已经拆除,因此我就无法找到村干部。无奈,我只能在新村委会前的广场上找一人询问李继宗老人家的具体位置。运气好的时候真的是挡都挡不住,刚好问到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李玉贵叔叔,又因为我手里拿着他们村的村史,刚好他也对此比较感兴趣(其名字也出现在村史的编审名单中),于是李玉贵叔叔二话不说就答应带我去李继宗爷爷家里。有熟人带路再加上手里的村史,很快得到了李继宗爷爷的接纳,他也特别愿意交流而且很热心,不但给我口述很多资料,而且将其收藏的一些地方志、民俗志等宝贵文史资料也借予我参考,其手绘的1953年村外道路地域与水井分布图更能说明爷爷对于文史与民俗的热爱与用心。在这样风雨交加的天气能寻得这样的明白老人真的是“如获至宝”,一扫天气寒冷带来的阴郁以及之前遇到的挫折带来的困扰。爷爷还说会带我走访另外一位他的挚友,同样像他这样明白的“宝贝”资源,请允许我得意地笑一下,今天大概是开始村调以来最开心的一天了,希望这样的好运一直延续到完全定下村,延续到顺利做完村调。同时也以一句话激励自己:村调之路,坎坷艰难,但只要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加油,亲爱的自己!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阵雨
不得不说今天真是难熬的一天,相比昨天的欢天喜地,今天情绪真是低到了极点,本以为已经找到了明白老人,只需要协调一下顺利进村便可以开展调研,然而,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傻太天真。早上八点钟准时来到民政局杨主任办公室,杨主任带着我来到马书记办公室,马书记让我们稍等一下,结果一等就等到了9点半,中间马书记接到电话说是省文明办又要来检查木城镇某幸福院,要不是杨主任替我说话,恐怕马书记又要让我回家等待了。9点半,终于和韩局长、马书记、杨主任一行从民政局出发。他们先是送我去龙源镇(任徐店村所属乡镇),因为提前电话联系过了,所以龙源镇民政所马所长就在镇政府等着。简单介绍了调研内容和要求之后,马所长开始各种推脱,想让我换村,想让我不住村,民政局一行也极力劝我不要住在村里面,刚开始我还反抗,表达我强烈想住村的愿望,可是后面看没有希望,也就不再挣扎了,也就退了一步,答应每天骑车往返,在家里住宿,他们帮我协调解决午饭,并且在村委会给我找一间办公的场所。然而,只是这样的简单的要求今天还是不能实现,简直和县政府一样的口径:“那你明天再来吧,今天先和村里沟通一下,明天再去村里吧!”叔叔啊,看不出来我很着急吗?韩局长见状也赶紧附和说:“小张也不要急,干脆就到明天再来算了,现在刚好和我们去参加那个会议(省文明办的参观)。”无奈,我只能乘坐韩局长的车和他们一同离开。忍不住想要吐槽自己的家乡,这行政效率简直让我不敢恭维,一整天心情都好差,希望明天不再有意外。也给自己加油打气,如果明天官道再打不通,就自己先下村开始调研,已经和老人联系沟通好,不能一直这样耗着,祝一切顺利!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阵雨
从开始选村到现在已有大半月的时间,经历过挫折、无奈、纠结,中间甚至一度想放弃,今天终于暂时安顿下来了。早上早早到龙源镇镇政府,给民政所马所长打电话,马所长说他在前院点名,让我在后院办事大厅等一下,于是我就边看村史边等待马所长。一个小时过去了马所长还是没有过来,担心上午又不能入村,我又拨通了马所长的电话,他依然是说让我再等一下,等了两个小时,到了差不多10点半,终于可以去村里了,因为提前和村里联系好了,所以村干部就在村委会等着。在我表明来意之后,虽然马所长在场,村书记仍然是很不配合的态度,但是妇女主任倒是很热心,于是我就机智地抓住这个契机,表示之后进村和妇女主任进行沟通,说是女同志之间更好进行交流。经过交流,初步决定让我在村内幼儿园吃午饭,不在村内住宿,因为距离家里相对较近,有6公里的路程,考虑到安全性和生活的便利性,县、镇、村都在劝我放弃住村的想法,为了能够快点进村调研,我暂时答应他们的要求,打算正式开展调研之后再慢慢协调住宿的问题,争取在村内找到一个蜗居之处。除解决午饭问题外,村委会还为我提供一间办公室,供中午休息和整理材料使用,虽然简陋,但总算有了一个落脚之处。
好不容易定了村,于是下午就迫不及待地下村找老人。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李继宗爷爷却让我心头暖意洋洋,从上次我来拜访过后,爷爷就一直等着我再过去,而且还帮我列了一份名单,写明村内哪些人可以给我讲哪一部分,哪些人对哪部分比较熟悉,内心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希望自己的村调之路在这样的好人帮助下能够越走越顺。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中雨
连续下了一周的雨了。今天一早起床看了一下窗外的天气,依然下着雨。受昨天淋雨的影响今天依然精神不振,加上近半月选村的压抑,就想偷懒,什么都不想做,于是,奥特曼还是败给了小怪兽,看完天气我就默默又回到了温暖的被窝,告诉自己,要劳逸结合,今天就整理访谈资料,同时好好休息吧。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阴
连续进村访谈了6天,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8点钟吃早饭,8点半出门,差不多9点钟到爷爷家,然后访谈到11点或者11点半结束,午餐过后稍微休息一下,到下午3点钟左右再到爷爷家里,访谈到5点钟结束一天的调研。就这样连续跑了6天,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是爷爷的耐心和热心却让我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每天风尘仆仆的自己。
一开始和爷爷聊了一天之后,爷爷又帮我联系了村庄老干部等他觉得对我有帮助的人来让我访谈。每次去爷爷要不就是带我到他已经联系好的人家里,要不就是已经把人叫到他家里了,连续一天半,我觉得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于是和爷爷商议目前先主要和他一人聊,之后遇到哪个专题有更了解的人再找别人,爷爷欣然答应了。果不其然,单和爷爷一人聊效果要比多人一起走马观花地聊好得多。爷爷收集了好多资料,家谱、方志各种老资料,聊到相关的话题爷爷就会拿出宝贵的资料给我拍照,另外还会动手帮我还原一些老资料,比如村庄地图、水井分布图、过继文书等等。最重要的是,在连续作战的情况下,自己都觉得有点吃不消,然而爷爷从来没有拒绝过我,反而热情邀请我过来,偶尔还会给我吃的让我带走。有了爷爷的帮助,村调的道路上少了很多艰难险阻,也多了一份感恩和欣慰,祝好人一生平安。
图一 受访老人李如普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小雨
刺骨的冷风夹杂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冬天如约而至。今年北方的冬天相较于往年又多了一份萧瑟和寒意。虽然今天才是立冬,但是我早早便已穿上了棉衣,但愿接下来一个多月的调研之路不会太过寒冷,希望自己可以坚持到底,在寒风中前行,在飘雪中成长!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晴
今天访谈了赵锡慧、李如普两位爷爷。从一开始担心聊不出内容白白浪费时间,到访谈过程中爷爷严谨细致的讲述,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小人物也有历史”这句话的历史厚重感和使命感。之前做智库平台讲解员曾无数次说到这句话,然而,只有真正经历了、感受了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赵锡慧爷爷做了一辈子的煤矿工人,现年80岁,和儿子一起居住,因腿脚不好,平时不能外出。在我表明身份和来意之后,爷爷特别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而且留我中午在家中吃饭。考虑到爷爷身体不好,又不想给爷爷家里人添麻烦,便谢绝了爷爷的好意。
下午访谈的李如普爷爷更是一生坎坷。小人物本身也是一本读不完的历史教科书,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能够记录下来更多的老人丰富多彩的一生,也许富有,也许贫寒,也许刀枪戎马,也许默默无闻,然而,无论哪一种人的经历都值得被尊重!或许这就是口述史调研真正的意义。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朋友圈、微博都被各种“双十一”的信息刷屏了,然而,村调中的孩子还是前一天晚上乖乖整理白天的访谈资料,今天早上早早地起床进村找爷爷。其实这样也蛮好,既避免了“剁手”的风险,又推进了调研进度,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今天和爷爷聊关于村中职业的问题,听了一些故事,看了一些资料,每天像这样有收获、有所得就是最开心的事情。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晴
连续多日的奔波走访使自己的身体充满了疲乏感,本想趁着今天爷爷家里有事情偷一下懒在家里休息一天,但又担心自己的调研进度太慢,加上老师马上要来巡调的压力,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挣扎,还是决定坚持做调研。上午去找了前天找过的赵锡慧爷爷,因为之前走的时候跟爷爷讲过今天可能还去找他。我差不多9点钟到的时候爷爷已经在家里等我了。爷爷今年80岁,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动过两次手术,去年又连续摔了几次住院,现如今腿脚不太好,不能外出,只能在自己家里稍微活动一下,但是爷爷的脑子绝对清楚,对于过往的历史和记忆绝不含糊,讲得也头头是道。今天没有专门问爷爷某一个专题,而是在过去访谈的基础上,再向爷爷确认一些问题,一方面对之前的调研内容做一个印证,另一方面也是做一个补充。果然,这样还是蛮有效果的,既发现了漏洞,又补充了缺失的内容。
下午也是在极不情愿的前提下强迫自己坚持去访谈,但是效果就明显不如上午了。再加上下午爷爷家里又来了亲戚,内心就更是有一种强烈的排斥感,隔一会儿就会看一下时间或者是录音时长,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小时,便草草将今天的访谈收了个尾。接下来又和爷爷粗略梳理了一下截至目前已经访谈了的内容,从开始调研到现在一共问了8个专题了,还剩下8个专题,从数量上看已经完成了将近一半的内容,然而,我自己清楚地知道最开始调研的内容由于自身调研方法的不足,还只是一些皮毛,仍然需要后期继续完善和补充,再加上老师新增的部分,调研还有大半的内容没有完成。给自己鼓鼓气、加加油,村调之路任重而道远,姑娘一定要挺住,你可以的,加油!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晴
像往常一样,一早便到李继宗爷爷家里,可是今天爷爷好像并没有心情和我聊,而是带着我去找别的人。首先去崔茂恩爷爷家,爷爷的祖辈曾是村里的大户,其父亲崔绍文、叔父崔绍康、崔绍程在村里都小有名气。1940年代土改之前几个兄弟分了家,因为自己家孩子多(爷爷兄弟3人),而当时的分家都是按支分配,所以相比其他兄弟家里就是人多地少,也因此在土改的时候自己家被划为中农,而两位叔父则分别被划为地主和富农。爷爷十五六岁的时候因为家中条件限制,为解决吃饭难题,随人家去新乡滑县地区的同德堂药铺做了学徒。说是学徒,其实只是帮人家碾药、切药、抓药等,并没有学习医术,而且要帮老板做饭、打扫卫生,甚至提夜壶。然而学徒却连一个正儿八经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就是睡在药铺的柜台上。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药铺关门了还要学习认字和打算盘,一个月工资1.5块,还是存在药铺的柜台上,需要的时候到柜台上取。据爷爷介绍,在药铺干了两年多就赚了一件大衣。
下午爷爷又带我去找当时村内出家和尚的儿子,很遗憾,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住院了,只能向其孙子做一点简单了解便离开了。后又来到一个老人聚集地——麻将场,见识了一个有历史的麻将桌,四个玩的人平均年龄将近85岁,其中有一个90岁,一个94岁。94岁的李三前爷爷我曾经拜访过两次,我在想,是不是可以陪着爷爷一起打麻将,然后顺便将调研做了。
今天一天爷爷带着我找了三四个人,但是感觉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考虑到每天去找,一方面会造成爷爷身体的疲乏,另一方面也担心连续作战会将爷爷的耐心消耗完,于是下午结束的时候和爷爷商量之后就固定四五个头脑比较清楚的爷爷循环访问,平均每周一个人访问一到两天,在推进调研进度的同时也给爷爷留一定休息和自由的时间,爷爷也欣然答应了。虽然是自己提出来的,但是也有了一种莫名的不安,感觉自己即将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加油吧,姑娘!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晴
今天同昨天一样,爷爷依然是带着我到处找人,但是感觉这样效果并不理想。加上收到明天老师要来巡调的通知,下午4点钟便早早结束了调研,来到县城帮老师和师兄一行寻找住宿和吃饭的地方,希望明天老师过来一切顺利!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多云
中午到县城给老师订好酒店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回村里,等待老师和师兄的到来,今天一共带老师访问了两位爷爷,第一位是李继宗爷爷,82岁,解放前家里有13口人,分别是爷爷、奶奶、父、母、弟兄仨、叔、婶以及叔叔家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家里共有土地40多亩,3个牲口,1挂铁皮水车,土改时划定为上中农成分。由于其爷爷、父亲都在外工作和做生意,家里由叔叔当家。其爷爷李三辰早年从事私塾教育,在清翰林院学士毛长喜家里做过家庭教师,并于1944年受聘于武陟河南省第十四中学教高中古典文学,从30多岁就担任李氏族长直至寿终,在村中村外威望都很高。
第二位是赵锡慧爷爷,80岁,解放前家里有6口人,分别是爹、娘、两个哥哥、自己以及一个弟弟。由于当时家庭条件不好,将自家土地卖出,所以家里没有土地。经说合人介绍租种人家3亩多地,没有签订租种文书,租种的田地属于差地,好地轮不到穷人家租种。一年种植两季作物,夏季种麦子,秋季种杂粮,例如高粱、大豆、红薯、稻谷等,地租每亩4斗麦子(平均亩产4斗麦子),基本上是夏季收获的麦子全部交租给地主,秋季收获的杂粮归自己所有,减产或是丰收地租都不改变,但是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可以减租。除租种土地外,平时也打小工养家糊口。
图二 和老人座谈
(左起:邓大才教授、李继宗、赵锡慧、作者)
经过老师的点拨,我更加清楚地看到村庄的特色,自我供给公共服务、种田人承担税费、精英治理以及双保长制等等。同时,老师的访谈方法更是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层层递进、纵横交错,我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之前的调研总是觉得每个专题都很简单,稍微问一点就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调查的了。希望在接下来的调研中能够认真体会学习老师的调研方法,争取将调研做好做精。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多云
今天跟着邓老师和云龙师兄到沁阳市魏村以及孟津县会盟镇小寨村进行参观学习,在这两个点调查的都是比我经验丰富得多的前辈。在邓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对于满铁的调查方法有了更多的感悟。
魏村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村庄,然而解放前这个小村庄却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面对大灾难,传统的亲友、邻里互助都难以发挥作用。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各人都是顾各人的嘴,你救得了一个人救不了一家人,救得了一顿饭下一顿还是得饿死”。就像老人所讲的,对于路边饿得发软的姑娘,“你给了这一餐,她没有下一餐,反正要死的,就别浪费了”,始终没有得到过路人的救济,最终饿死。
小寨村历史底蕴深厚,是八百诸侯会盟之地,在这里访谈了两位爷爷。一位82岁,语言表达能力甚好,讲起自己的生平经历津津有味,拉都拉不住,不时引起我们几个的大笑。第二位爷爷97岁高龄,耳聪目明,思维也相当清晰。
经过今天一天的参观学习,对于邓老师指导的“五性”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个人性、家庭性、社会性、村庄公共性、国家性,需层层递进,有条不紊。
由于身体原因,到了下午已处于半懵圈的状态。病来如山倒,平时大大咧咧的我今天也变得沉默不语,早点休息了,祝愿自己早日满血复活!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多云
今天继续跟着老师来到了偃师市南蔡庄村。这个村不但形态好,而且老人阵容也是相当强大,两位在世地主,一位92岁,一位89岁,头脑清晰,记忆力强,更重要的是还愿意说。另外还有3位可以访谈的富农均在86岁以上,就连访问的一个贫农也已92岁高龄,而且思维相当清晰,身体也还可以。真的是羡慕得不要不要的,虽然我选的村整体来看老人资源还算丰富,老师也还说要派人过来做集体化口述史,可是和帅兵的一比简直就是黯然失色呀!(www.xing528.com)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晴
之前的感冒加上这几天的来回奔波,我的小身板开始罢工了,感觉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为了不把病毒传染给爷爷同时也让自己调整一下状态,今天就老老实实待在屋里整理之前落下的内容。身体在休息,但是思想仍然在路上。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阴
今天专程跑到县城将前一段时间调研采集到的照片选一些打印出来并送到相关人员的手上。果不其然,爷爷奶奶们一个个都乐开了花,对于他们来说,这礼物算不上贵重,却是一份心意,同时也看到了我的态度。相信这样的感情维系会让我接下来的调研越来越顺利,加油姑娘!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小雨
近几日又是到处参观学习又是生病的,连续几天都没有好好做访谈,今天打定主意一定要切换至紧张的调研状态。然而,早上还没起床,就听到外面淅淅沥沥的下雨的声音,8点钟妈妈又打电话过来提醒我下雨天就不要出门了。但是我还是执着地想要出去试一下,大概8点半收拾好就骑着我的小电瓶车出门了。果不其然,娘亲真的没有骗我,不但冷得要死,而且雨还不算小,我只好灰溜溜地又回来了。
吃过中午饭稍作休息,我还是不死心,还是想今天一定要去做访谈,于是趁着雨势稍微小一点的时候我就又骑车出门了。今天比往常到爷爷家里的时间稍微早一点,爷爷刚好出门了,大概10分钟,爷爷回来了,原来爷爷是去隔壁村帮我联系火神庙的访谈事宜了,村调路上有了爷爷这样的贵人,真是省心又省力。稍微唠了会儿家常爷爷就带我去找了一位89岁的老党员,这个老爷爷耳聪目明,脚底生风,整个人精神得很,也不驼背,也不耳背,看着和70多岁的人没差别。聊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爷爷的思维也很清晰,记忆力也相当好,看来接下来又多了一位优质的访谈对象,也不枉我顶着寒风冒着细雨坚决地跑过来村里,所以说,坚持到底,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加油!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中雪
去年这个季节,有幸和老师、师兄师姐一起在都江堰一边参与一场学术盛宴,一边享受南方的艳阳高照。今年今日,身负重任回到家乡做驻村调查,一边和爷爷畅聊历史,一边欣赏北方的大雪纷飞。记得去年因错过了家乡的第一场雪而难过许久,今日在调研的间隙回到家里陪母亲一同欣赏缤纷的雪景。此去经年,我还是那个我,依然奔跑在逐梦的路上,做着该做的事情!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晴
昨天的鹅毛大雪着实让我很惊喜,可是今天一早便感受到了雪后的威力。结冰的结冰,水坑的水坑,可怜我的小电瓶车难以蹚过途中的大水坑,只得铤险推着车从路边的缝隙走过去。不承想,除了弄了满身泥之外坑坑洼洼的路还将车陷了进去,还好路过的民警哥哥停车帮我把车抬了出来。好不容易可以顺利往前走了,没走多远,警车停下来了,虽然我骑车的速度并不快,无奈路太滑根本停不下来,于是就出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撞车,还好警车没被我撞坏,还好车也比较坚强,还好我也没有什么大事,也很“庆幸”撞到的是刚刚帮助过我的警车,要不我今天就摊上大事儿了吧!在此告诫自己和同在田间地头的小伙伴们,雪天路滑,小心慢行,注意安全!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晴
相比前两天的极度寒冷,今天气温稍微有了一点提升,趁着天气变好,要快马加鞭地赶调研进度,要不然以后天气越来越冷,调研条件也是越来越艰苦喽。所以告诫自己,不要想着偷懒,不要想着拖延,做事也是赶早不赶晚!期待早日完成调研归汉!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晴
今天天气依然像昨天一样温暖舒适,而且调研也显得非常顺利。上午爷爷带我到隔壁卢徐店村火神庙了解具体情况。火神庙由五社七徐店共同集资修建,因卢徐店村内原有小型火神庙,所以几村合作翻修时将庙址选在卢徐店村。庙里的会首叫来了86岁、87岁和78岁的3位老会首,加上现在的会首,为我详细介绍了火神庙的产权、修建情况、庙会情况,火神会的组织概况以及每年以火神爷生日为日期的定期庙会中的经济行为。
下午和爷爷以及李如普爷爷探讨了关于村内纪录片拍摄的问题。经过初步讨论,决定从自然形态(水井,旱涝保收)、经济形态(土地租佃、场镇经济中的行户、多样化的职业)、社会形态(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多种社会交往、重视教育)、治理形态(村庄视角下的双保长制、社会视角下的精英治理与熟人治理、家族视角下的生活互助)、村庄防卫(村内寨堡、炮楼、自卫队、童子军、红枪会、黄枪会等)等入手,希望明天可以将脚本初稿完成,加油!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阴
这两天和爷爷聊关于信仰以及红枪会、黄枪会方面的内容。爷爷说到最多的就是“心诚则灵”,不管信仰哪一位神仙,不管到哪座庙里烧香祈福,诚意到了自然就会灵验,顺带也还给我讲了许多比较神奇的故事,虽然没有依据,但是爷爷一直在强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和事。爷爷讲得绘声绘色,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其实调研也是一样,首先要让自己从内心里接受这件事,热爱这件事,如果只是抱着完成任务抑或是不负责任的态度,那断然是不能做好的,而且也会让自己陷入无限的痛苦中,毕竟历时比较久而且任务比较重。从进村到现在,一直沉迷于寻找村内的历史痕迹,加上马上要开始的视频拍摄,更是用心寻找比较有代表性的旧时建筑以及物件。经过近两个月的询问和走访,今天终于打听到了一眼老井的下落,解放前村内一共100多眼砖井,如今仅剩这一眼没有被填,还是因为产权所有者嫌填井成本高且费劳力就一直废弃着没处理。所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用心做事,心诚则灵!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晴
一位热爱打麻将的爷爷,现年已90岁,第一次访问他的时候,由于连续问了两晌,他显得有些许不耐烦。经人介绍才得知老人热爱麻将,虽已90岁高龄,但仍然可以每天蹬自行车到打麻将的地方。经过这么久,今天终于第二次约到了爷爷。早早地到他家里,但因为家里有人上夜班在休息,其家人便建议我们去李继宗爷爷家里谈,于是我们三人又返回爷爷家里。还好,爷爷愿意和我聊,能顺利访谈就会觉得一切都很美好。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晴
潜心思考一天,终于初步将视频拍摄的内容梳理出来了,祈祷能顺利通过老师那一关,然后早日完成视频拍摄。今天写脚本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己这么长时间调研成果的一个总结和检验,总结出了近两个月调研的精华,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调研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一些细节捕捉不够,一些内容没有了解透彻,趁着现在还有时间,趁着现在还在村里,要抓紧时间查漏补缺喽,姑娘加油!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晴
克难攻坚的阶段能有今天这样的收获实在让人欣喜。经过昨天和爷爷沟通,今天不再找其他人,就和爷爷继续聊剩下的内容。在编写村史的三年调研走访基础上,爷爷对于传统时期的村庄各种情况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关于细节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一上午的访谈相当顺利。
由于村内“文艺下乡”正在搞唱戏的活动,看出了爷爷想要听戏的心思,便决定下午早一点过来再继续访谈。1点多到爷爷家里,爷爷为了提高我的工作效率,放弃了去听戏的计划,陪着我又跑了一下午。先是到如普爷爷家里拷贝之前李氏家族祭祖的照片和视频,然后到村委会找妇女主任沟通视频拍摄的事情,又到隔壁祝徐店村调研关于1949年前税收的具体情况,充实而忙碌的一下午,感谢爷爷为我的付出。
今天还有另外的收获,就是每位老人都会向我提及的“借尸还魂”的传说。如普爷爷还专门为我写了一份借尸还魂前后经过的手稿:
借尸还魂
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河南省武陟县任徐店村李超全有一个女儿,乳名叫栓妮,亭亭玉立,可身体不好,常常犯病。成年后,嫁给白徐店村张禹山为妻,但其很不幸,婚后不久便暴病而死。张禹山家境十分贫穷,便将其草草掩埋了事。栓妮的鬼魂到了阴曹地府,阴间有规定,必须先喝迷魂汤,栓妮端着迷魂汤便放悲声大哭,她舍不得丢在阳间的爹娘和公婆丈夫。阎王爷闻声过来,看她可怜,同情她孝顺老人的可贵品德,便命令小鬼先不让她喝迷魂汤,并责令小鬼取来了生死簿查看了一下,果真发现,栓妮是误判而死的冤鬼。阎王爷对她讲,“栓妮,不要哭了,你还有阳寿,回家吧”,并责令一小鬼护送她回到了阳间。
可栓妮的魂回家一看,肉身已被掩埋而溃烂,魂已无法附体。无奈,她又哭着重回到了阴间去见阎王爷。阎王爷面见了栓妮,说:“栓妮,你回去吧,我已查明,应该来阴间报到的是另一个和你年龄相仿的叫丑妮的女孩,我现在派阴司鬼再送你回阳间,附到她身上就可以了。”
栓妮又被送出了阴间,来到阳世。阴鬼将栓妮的魂推附到了已死待埋的丑妮身上,复活了。
这个丑妮的家位于任徐店偏东南隅的和杨豹峰村,尸体已入棺还未埋。栓妮的魂附体以后,在棺内哼哼了几声,就伸手抓着棺材沿坐起来。“丑妮又活了!丑妮没有死!”一时间,和杨豹峰村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丑妮的爹妈激动得眼泪直流。乡亲们有的跳,有的笑,丑妮的家里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可棺内坐起来的“丑妮”听到这乱糟糟的声音,却放声哭了起来,且大声吆喝:“这不是我的家,我不叫丑妮,我叫栓妮,我家是任徐店的,俺爹叫李超全,俺娘叫李马氏,俺哥叫黑狗,我有个侄儿叫定成。你们这些人,我都不认识!”“丑妮”越说越激动。她又扫了众人一眼,指着一个妇女说:“我认识她!”并指着她说:“三月二十八去南大庙烧香磕头,我下楼你上楼,你一脚踩脱了,差点掉下,是我一把拽住了你,你忘了?”那妇女一想,果真有这事,说的全是事实。
丑妮的家人和街坊邻居,都觉得这个事很蹊跷。大家认为有必要到任徐店村去落实一下,看丑妮说的情况是否属实。于是大家商议,便找了一个能说会道且有分析能力的人去任徐店打听一下。
这个人到任徐店一打听,果真有个叫李超全的人,且有个女儿叫栓妮,刚死没几天。这个人便被引到了李超全家并向李超全家讲了上述情况。李超全一家高兴无比,就迫不及待地想去认一下自己的女儿栓妮。李超全和来人商定以后,李超全老两口同本家有威望的兄弟李超位当天就去和杨豹峰认女儿了。
他们刚到门口,栓妮妈便对围观的人说:“你给俺让个路,俺来认认是不是俺闺女。”话音未落,在院里的栓妮便高兴地说:“俺妈来了,我懂得俺妈的声音,你可以看看,俺妈脸上还有几颗麻子。”说着说着李超全老两口便被人簇拥着到院里。栓妮高兴地喊了一声“妈、大”,又说:“俺七叔(李超位排行老七)也来了!”
“丑妮”当着众人把她死后两次到阴曹地府的情况讲了一遍,大家都觉得很神奇,于是栓妮便拜认了双方老人。从此,栓妮便有了两个娘家。
事后,双方老人做主把栓妮许配给后牛文庄一个叫李安祥的人为妻,还先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李新安,次子叫李永安。
众人有诗云:
人生人死是前缘,阳寿长短各有年。
栓妮死后又复生,借尸还魂返人间。
——李如普据97岁老人赵锡祥论述撰稿
这借尸还魂的事从民国七年一直流传到今天,已近一百年。按老人的说法,此事所述村庄、姓名全是事实,无一点杜撰的成分。但时间久远,真伪已无从考证。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晴
早上访谈,下午爷爷去看戏。毕竟听戏只有三天,昨天爷爷已经因为我放弃了一天,今天我主动提出让爷爷陪着老伴儿去看戏,奶奶腿脚不好,只有让爷爷开三轮车载着才能过去。爷爷跟我讲到曾经和老伴儿一起连续听了11天11夜的戏,这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爱好,无形中又被喂了一把“狗粮”,祝福爷爷奶奶。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晴
从开始选村到现在已有两月有余了,正式开展调研也有差不多一个半月了,有所倦怠,但还是告诉自己要坚持。上午访谈结束回去吃完饭就开始挣扎,下午不想再去访谈了,但是心里又急着想赶紧推进调研的进度。挣扎着挣扎着,还是默默骑着车来到了爷爷家里,加油,再坚持一下就可以完美收官了!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阴
每天最开心的时间就是看到爷爷又和我聊得很有兴致。今天访谈结束,爷爷又给我好多吃的。从进村到现在,爷爷一边担任我的调研向导,帮我找访谈对象,帮我找相关资料,帮我联系相关人员,同时也默默关心我的安全和生活,零食、牛奶、肉丸、蔬菜等等,总是给我一些伙食上的“救济”,而我想给爷爷带去一点礼品的时候他又总是拒绝。感谢爷爷在两月村调中给我的温暖与感动。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晴
经过反复重构与修改,村庄拍摄脚本终于定下来了。从一开始的拼凑,到模仿,再到最后的认真思考,在老师的一次次否定与指导下,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找出对村庄影响最大的变量,如何写出一份有意义有内涵的脚本。经过反复修改,最终以任徐店村的经济基础为主线,将自然形态、土地租佃、文化教育、生产合作、社会组织以及村庄防御和治理容纳进来,具体内容如下:
亨泰任庄
【概况】
徐店,古称续封村,始建于明朝年间,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该村位于五条大道的交叉口,是晋、豫、京、洛人来往的必经之路,交通便利,客商来往频繁,居民多开设店铺。其中以黄河南一家徐姓在此开设的客店最为有名,人称徐家店,后以店名村,简称徐店。清道光年间,按姓氏派生出闫徐店、梁徐店、任徐店、祝徐店,任徐店村由此而生。至解放前任徐店村有人口1000余人,土地3200余亩,其中水浇地1200余亩,旱地2000余亩。
【经济基础】
位于交通要道上的任徐店村,店铺林立,历经几百年的变迁,到解放前村内仍有染坊3个,油坊4个,粉坊2个,铁匠铺3家,银匠铺1家,织布厂5家,中药铺5家,杂货铺1家。发达的工商业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地不匹配压力,农忙时歇业生产,农闲时开门营业,在方便农民生活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除此之外,为提高经济效益,任徐店村民在秋季多会选择耕种一些收益相对较大的经济作物,比如怀兰、小兰(染料)、菊花、生地等。以生地为例,一亩生地的平均收益为2石麦子,长势好的能达到3石麦子,而最好的水浇地种植粮食作物亩产也只能达到一石二。
【经济基础催生发达的井灌溉系统】
任徐店村原处黄河故道平原地带,后因黄河改道,井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唯一水供给源。解放前,位于村中东西向三条街和南北向两条街上的8口砖井保障着全村1000余人和来往客商的生活用水。同时,为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现状,村民打井灌溉。但打井成本较高,打下一眼砖井需要花费12石麦,再配上一挂水车又需要花费12石麦,而土地亩产麦6—8斗,最好的水浇地亩产也只能达到1.2石,所以富裕村民单独打砖井,配置水车,一般家庭单独打砖井,配置辘轳,穷人只能合作打井或是打土井,形成了庞大的“井灌溉”水利。至1948年该村解放时,全村3200余亩土地中共打砖井120余眼,土井15眼左右,配置水车114挂,辘轳20余挂,有效灌溉面积1200余亩,每一眼灌溉井能辐射10亩土地,加之良好的邻里、地邻关系使得村民间能免费借用灌溉水井,实现了“旱涝保收”。
访谈1:任徐店村解放前的水井数量比周围几徐店加起来还要多。打井的成本很高,打下一眼砖井需要花费12石麦,再配上一挂水车又需要花费12石麦,而最好的水浇地亩产也只能达到1.2石,也就是说20亩地这一年的收益才能配齐一挂水车。但是我们村收完麦子后种的经济作物效益高,比如说生地,产量高的一亩地一年能收获3石麦,这样子8亩地一年的收成就能打下砖井配上水车了。
【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
发达的工商业解决了农闲季节村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村民收入。然而,商业发展有赖于一定的文化基础,比如算术、写字、算盘等,因此,任徐店村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崔茂森、李如俞、李超卫、赵锡美等近10家均开设过私学。村内还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成立了新式学堂——培英小学,学校在日本人来后被迫停办,1945年重新修建,开设了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学制一年,穷人家的孩子可免费上学,并和其他同学一样发放学校统一服装。除此之外,店铺内也会为招收的学徒提供一定的素质教育,比如药铺的学徒白天抓药、切药,晚上则要学习写字与打算盘。由此,为任徐店村工商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
1. 经济失衡产生土地租佃
工商业的发展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困境。解放前,任徐店村土地占有严重失衡,处于上层的5.6%农户占有32%的土地,处于下层的84.4%农户仅占有47%的土地,大部分的少地农民和无地农民只能通过给土地大户打工或是租种其土地来维持生计。
访谈2:一般家中有劳动力、耕牛、农具及少部分土地的家庭选择租种土地,佃户按照“麦六秋四”的原则付给佃主地租,即每亩土地麦季3斗麦子,秋季2斗杂粮,一年共交5斗租。家中没有劳动力或者为了解放劳动力去拉长工的家庭会选择代地,即将土地交给贫穷且“老实”的家庭耕种,收成对半平分或四六分成,具体分配形式由双方协商决定,税赋由土地所有者承担。一般家中无土地、农具、耕牛的农户会选择通过拉长工的方式来维持生计。
2. 经济失衡导致生产合作
同时,任徐店村因生产资料占有不均而导致贫富悬殊,在生产生活中亲戚、邻里,甚至地邻不得不相互间搿犋、搭伙和帮工,由此也建立了良好的亲戚、邻里、地邻关系。加之集中居住,在农闲季节,村民就喜欢聚集到一起来为生活找一些乐趣,大架、旱船、别官、彩车等文艺形式由此产生。1943年在“好事人”的倡议下还在村东西两头分别成立了两个武术班,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武术班里有专门的乐器供大家娱乐。1950年代村内还成立了三公京剧团,曾在外地和县城剧院演出多场。
访谈3:解放前种地都是靠牲口拉犁,俩牲口套在一起犁地、耙地。这些穷人家买不起两个牲口就只能两家搿犋,你养个牛,我养个骡,到农忙的时候两家搿犋,把牲口套在一起干活。也有一些买不起牲口的,农忙的时候都是借别人家的牲口,那个时候的人都讲义气,借牲口也不要钱也不要饲料。水井也是,邻近的都可以免费借用。
3. 经济失衡催生多种社会组织
贫富悬殊使得本就拮据的家庭在应对“天灾”与“人祸”时显得更加无力。因此,对于灾荒、战乱、瘟疫,村民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故而建立起了牛王庙、土地庙、白衣堂、四仙爷庙、德神庙等庙宇,还联合卢徐店、白徐店等五社七徐店共同建立火神庙,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火神会、土地会、孙真会等社会组织。同时,为了能在“天灾人祸”中得以延续,贫苦百姓自发联结成立随老会、壮丁会等“穷人组织”。
访谈4:壮丁会是为了缓解村民充壮丁的压力,由18—25周岁的村民自发组织成立的社会组织。当有人成为抓壮丁的对象时,其他成员每人要出2斗粮食作为对被抓丁者家庭的补偿和救济,被抓丁者可拿其他成员筹集的粮食补贴家用,也可用作买壮丁的资本,买壮丁剩余的粮食归自己所有,不够的部分再由自己补齐。但是人家有身份、有势力的人就不参加,人家家里能走走关系这壮丁就派不到人家。
【经济发展与村庄防御及治理】
黄河从武陟县界内穿过,洪灾、蝗灾频发,匪患严重,而任徐店村“井灌溉”水利发达,旱涝保收,因而成为了匪患重灾区。为防御匪患,在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建墙扎寨。寨南北宽280余米,东西长450余米,计地200来亩,呈正方形;寨外有寨沟,深约6米,上口宽10米,寨比村内路面高6米,寨上面宽2.5米,人能通行;有西南“太阳”、西北“天乙”、东北“太乙”、东南“天市”4个寨门。修寨经费按本村地亩均摊,贫困家庭不摊,不足部分由本村富裕大户再摊。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修此寨,并在寨上增修数十个约12米高的炮楼;另外当时村内各街道还修了多处障碍墙;也有站岗哨兵用的岗楼。任徐店村的圩寨坚固且防御功能明显,遂有民间习语:“任庄寨修得牢,土匪见到吓一跳。寨上放有滚木条,人山人海来把守,牲畜銮铃满寨跑。刀、弓、箭、枪、火药炮,吓得土匪不打自跑掉。”以寨为基础,村庄自卫队、村民自发组织的黄枪会以及周边地区联合组织的联庄会使得任徐店村在多重防卫下得以延续。
高墙坚寨,虽保护了任徐店村不受外匪侵扰,但无法保障任徐店村村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而国家政权、社会力量、道义信仰的共同作用,让任徐店村得以世代延续。
任徐店村,因位于武陟县与修武县交界处,与相邻县辖区内王村互有土地买卖往来,故而设置两个保。一个保为大保,设有保长、甲长、小夫等职位,主要负责征收村庄辖区内税赋,管理村庄相关事务,如征收赋税,征兵纳粮,组织民兵训练,维护地方治安等。另一个保为洪济保,由保长、小夫组成,受大保保长领导,专门负责收取本村位于修武县王村辖区内的地赋,不参与村庄事务管理。
“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资源成为了农村社会地位的象征,但土地占有不均,使得土地大户在村中威望较高,也多能接受教育,被视为“乡村精英”。所以村中公共事务(如村庄防卫、修路等)均会请村中威望较高的人参与商议,再由保公所负责执行。精英的参与,不仅提高了村庄管理的民主化,还确保了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的正确性,也更能被村中百姓所接受。
此外,因生产资料占有不均造成的贫富悬殊,亲戚、邻里在生产中只能互帮互助,建立起了和睦的亲戚、邻里关系。当农民遇到缺资金、缺粮食等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时,家庭救济就随之产生。
访谈5:那个时候大家的往来很频繁,谁家真的是过不去了,其余人也不会说坐视不管,都要想办法让他过下去,不让他这个家散了。比如那时候我爷爷弟兄是九个,老九家生活条件特别差,老四家好过,我爷爷在这村里包括这县城威望都很高,家庭也算是中等户,就号召着几兄弟来开会,各家根据情况多少拿点粮食作为公益粮,在危机的时刻用来救济老九,让他过下去,不能让这一支人断了。
任徐店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大”“合”“稳”“聚”的特点,塑造了独特的历史底色。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村庄管理制度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该底色依然在延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任徐店村民的生产生活。
脚本初步完成,下一步就等待拍摄小组的同学前来创作喽,期待。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晴
进村近两月,今天第一次看到爷爷精神稍显黯淡,早上到爷爷家里,明显看到爷爷眼睛有点浮肿,爷爷说这两日经常有胸闷的症状,经过询问,才得知是爷爷的一个弟弟因肺癌病逝,虽嘴上表示不伤心,但精神头儿和眼神却出卖了爷爷。爷爷的弟弟30多年在外,近几年只回过两次家,虽然孩子们瞒着爷爷不想让他知道,但爷爷还是无意中得知。因担心爷爷的身体状况,跟爷爷说让他好好休息,我改日再来,可是爷爷坚持说自己没事,可以访谈,我只得加快进度,草草将上午和爷爷约定要聊的内容说完好让爷爷休息。感谢爷爷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愿爷爷早日康复。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晴
今天鼓起勇气开始和爷爷聊家户方面的访谈内容,一开始爷爷看到提纲的长度是抗拒的,建议我找别人做,但是在我的一再坚持之下,爷爷还是答应接受这部分的访谈。家户方面多是一些很细致的内容,爷爷多数了解得比较清楚,但也有部分内容谈不上来,谈到其父亲母亲,爷爷也是一度哽咽。整体看来还比较顺利,而且进度也比较快,计划问完爷爷这部分内容再找其他老人重复访问这部分的内容,以实现穷富以及不同职业农民家庭的对比,祝一切顺利。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阴
黄河村调拍摄第一天。进村近两月,关注点一直在如何找老人,如何做访谈,如何融入这个村庄上,今天在航拍的镜头下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忽略了村庄的美。以前只觉得村里路况好差,今天才发现原来村里住房、农田都是整齐划一,是一个典型的大聚居的北方村落,感谢赶夜车过来,顾不上休息便随我一同到村里进行拍摄的姑娘!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小雨
又是一整天的奔波。虽然一直下着小雨,但是拍摄却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跑了4个村庄,走访了无数个家户,发现了牲口棚、纺花车、织布机、老式辘轳、水车、水桶等各种怀旧物件。拍视频的两个姑娘很拼,爷爷也很给力,发动各种资源帮我们寻找拍摄点和物品,感恩所有的好心人!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雾霾
昨天就计划好今天一早要去拍黄河,早上早早起床看了看窗外的天气,灰蒙蒙的天空,能见度不足百米,但还是决定要去黄河边试一下,在爸爸的带领下,很快到达了目的地。文慧拿出航拍机器试验了一下,飞到60米的高度就已经什么都看不清楚了,无奈,只得放弃,不过两个拍视频的姑娘首次见到黄河倒是兴奋不已。在黄河边稍作停留,我们就赶往老家的村子寻找油坊和生地的拍摄点,路上和爸爸聊到到处找不到村寨和炮楼的惆怅,谁料爸爸竟然告知我们在离老家不远的地方还保存有完整的炮楼,兴奋之余,赶紧让爸爸带我们去拍摄。
中午拍摄完吃完饭已是差不多2点钟了,三个人又赶紧骑着车到村里拍摄祠堂、集市等,到村里的时候爷爷已经在家门口等我们了。到了祠堂,已经有好多人在了,为了方便拍摄,爷爷和族长找了好多人来帮忙收拾和配合,挂谱、灯笼、香火,一应俱全。
今天虽然雾霾严重且温度很低,但是我们却收获颇丰。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小雨
早上出门的时候发现天空飘起了小雨,想着雨很小应该没有问题,于是我们三个就径直奔向村里,结果雨越下越大,到爷爷家里时外衣已经淋湿了。爷爷带着我们去了之前说好的寺庙进行拍摄,虽然天气很冷,但是庙里进香的、耍故事的、组织的,一片热闹的景象,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爷爷为方便我们拍摄专门请了好多人到庙里。中午爷爷非得留我们吃饭,准备了七八个菜,饱饱吃了一餐,我们就继续拍摄了。到了下午两点多,除了航拍,能拍的已基本拍摄结束,回到爷爷家里,爷爷又帮我们煮了冰糖雪梨水和拔丝红薯,爷爷的热情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晴
视频拍摄最后一天。天终于放晴,早上起来赶紧出门补拍村庄航拍图,然而,万万没想到,天虽放晴却抵挡不了严重的雾霾,拍摄的效果远不如第一天拍的。虽然第一天拍摄的全景有点少,但视频拍摄也只能在遗憾中收尾。下午将两个姑娘送上公共汽车赶往下一个拍摄点,自己也赶忙回到村里继续调研。收尾阶段,克难攻坚,希望自己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和心理上的倦怠,坚持到底,早日收官!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霾
这两日,奶奶总问我,调研什么时候结束,结束了是不是就不来了,调研结束之后以后节假日回到家一定要记得再回来看看。是啊,转眼间到村里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几乎天天都要来奶奶家报到,爷爷奶奶不但不反感我,反而对我照顾有加,到现在更是舍不得我走,两个月的时间,和爷爷奶奶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不舍,爷爷奶奶有太多让我留恋和感激的地方。对我而言,调研即将接近尾声,而和爷爷奶奶的情谊则会一直持续下去!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霾
今天专程跑到打印店去帮爷爷打印了一本他特别想看的书。其实,两个多月的调研,从爷爷身上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是调研需要的内容,更是爷爷的人生智慧和做人原则。虽然年纪已80多岁,但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让爷爷不断升华,再加上良好的心态,爷爷的晚年也算得上是有声有色、和睦美好。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霾
上班日,去村委会、镇政府、县民政局一一告别,两个月的调研在今日算是落下帷幕。两个月的时间,收获了很多感动,现如今要离开也是万分不舍,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祝好人一生平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