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时期,逢年过节是任徐店村村民表演与欣赏文娱活动的主要时机,在重大节日及庙会期间,产生了大架、旱船、看戏等一系列文娱活动,由此也衍生出了丰富的文娱关系。
(一) 大架及其关系
大架又叫抬阁,它分为六部分:抬杠、底架、台桌、大轴、铁杠、小铁架(用木头制成)。大架高约六米,宽约七八米,长七八米,由几十个人抬着行进。架上面站的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明英俊的儿童,这些儿童化装成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如《白蛇传》里的许仙、白蛇、小青,或《杨家将》里的杨六郎、杨宗保、穆桂英、佘太君等。一个大架构成一组戏曲人物的造型,十分巧妙地把人物固定在盆景的树枝上、山顶上、花丛中,他们随着锣鼓的节奏进行表演。大架规模大,用人多,又十分笨重,一般庙会不用,唯独春节“行水”和重大庆典时才用。传统时期大架得用人抬。
大架一般从腊月半头上开始练习,正月初一开始上街表演,一直到正月十五之前都会一直在村内以及周边村庄来回表演,本村五条街道每条都会去,去周边村庄时则主要是去一些庙宇,比如卢徐店的火神庙、祝徐店洪济寺等,村外的一些小庙也会去上香并表演。此外,村内的宗祠、庙宇也必须得去。在庙宇表演完以后,文娱表演者会再单独去绅士、保长、大户等有身份的人家里或门口表演,表演完以后主家要给东西,一般是给点心之类的吃食,算是庆祝新年之喜,也算是对大架表演者的感谢。去宗祠的时候村民也会给东西,一般是给一些核桃、柿饼之类的物品;但是去庙宇里表演是不给东西的,有的是因为庙里没有“正当家的”,即使有正当家的,去庙里表演也属于义务性质,主要在于求神灵赐福保平安,不需要给报酬。
大架的表演必须先去庙里,再去宗祠,然后才去大户家里。庙里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宗祠是祭祖的形式,在不同姓氏之间的宗祠,各类文娱活动会错开,避免扎堆;去保长、绅士等私人家里表演的时候不分前后顺序,举办各类文娱活动要相互协商一下,什么时间各去村庄的什么方位表演,避免聚在一起。
大架设备由村中大户赞助,当负责人去大户家里请求资助的时候,大户一般会爽快答应,每户集资的数量不多,一般是五升麦子,对大户来说是不疼不痒的支出,如果不给,则会失了面子。大架没有专门的管理组织,但有固定的参与者,村内不干预大架的组织和表演。因大架规模比较大且配套设施庞大,表演的时候必须要有人在前领路并清理路上的障碍物,一般领路的都是一些二流子、比较霸道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表演可以顺利进行。大架表演任何人都可以观看,女性也可以观看,但年轻女性只限于在自家门口观看,不能满街跑着围观。
在大架表演中,村民分别扮演着活动组织者、参与者、资助者、围观者等不同的角色。不管什么角色,均是以村落为单元的邻里乡亲,因此,在文娱活动中村民打交道的对象仍然是以街坊邻居为主。在文娱活动中,不会专门请保长、甲长、族长等参加。但在春节期间大架、旱船等文艺活动表演的过程中,文艺队会专门到有权威者家中进行表演共贺节庆之喜。表演完后主家要给一些小礼品表示感谢。
在娱乐活动中也会产生矛盾纠纷,如走街串巷的大架表演中,由于设备较大,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如挂到别人家的灯笼等,一般是围观的人或邻居出来说两句打个圆场就过去了。如果遇到比较霸道、不依不饶的人,则会请其族中比较有威望或者说话管用的家长来压制,文艺表演主要是为了庆祝节日供村民取乐,表演者也是无偿表演,不向观看者收取费用,村民也没有理由故意刁难表演者,即使吃点小亏也不会去计较,否则会引起其他村民的议论和排斥。在娱乐活动中,关系不好的村民一般不会一起参加,矛盾双方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减少接触,避免尴尬。
(二) 划旱船及其关系(www.xing528.com)
划旱船起源于“刘胡子打鱼”的故事。据民间传说,在西汉末年,刘胡子在黄河上打鱼,王莽把刘秀撵到黄河岸边,刘秀无处躲藏,眼看就要被抓。刘胡子看到了,就放下渔网,把船开了过来,让刘秀上了船。船到河心,突然一个恶浪打来,船一倾斜,刘秀掉到了河里,刘胡子连忙跳进黄河,将刘秀救起,自己却筋疲力尽被河水冲跑了。刘秀得救了,灭了王莽的大新,建立了东汉政权,当了皇帝。为了纪念刘胡子对他的救命之恩,命人将刘胡子救他的故事编成戏在怀宫演出。因为这个故事是发生在船上的,表演的时候得有船,那时候就用一个船的形式来表演,这就是旱船的雏形,相传下来成了风俗。
划旱船以划船表演为主,演唱时有音乐伴奏。旱船的形状像一个鱼肚,渔船加桅,彩船加篷不加桅。旱船的一般结构分为船身、篷阁、桅杆、床帐,均为细小的软木或竹子加火烤制扎成。船身长八尺、宽四尺,两头尖、中间宽,中间留了三尺见方的空洞,供演员在里面操纵、表演。船身围有画蓝白水纹图案的黄布,桅杆用花布条缠着,上有各种彩旗,另有划船用木篙、木桨。演员化装成传统戏里的小生、小旦、老旦、老生、小丑等。划旱船表演以演唱怀梆为主,现在各个剧种都有。
划旱船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常在春节期间参加“行水”和一些庙会为神祇举办的庆典、祭祀活动,例如卢徐店火神庙会等。划旱船一般是腊月中旬开始练习,大年初一至十五期间在寺庙、宗祠、有头脸的人家里以及走街串巷进行表演。表演时间一般是在茶余饭后,表演者的饭食由各自解决。
在日常娱乐活动中,村民多以个体为单位参与,但对于大架、旱船等表演活动来说,则需要表演队伍的通力合作。通常是由对活动感兴趣、能说会道、有威望的人来组织,号召有兴趣的村民共同来学习参与表演。组织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上要能和保长、绅士对话,下要能和邻里乡亲玩乐,还要能及时与其他文娱团队进行沟通,同时具备一定的纠纷调解能力。
(三) 唱戏及其关系
1949年以前,唱戏是较为大型的、花费较高的文娱活动,通常只有在过庙会与还愿谢神的时候才会请戏。唱戏的一般是哪里请就去哪里唱,过庙会以及春节的时候请戏的比较多,有的大户有家里老人过寿等特殊情况也会请三到五天戏。那时,贫穷的人才会去学唱戏,唱戏属于“下九流”行业之一,对于一些大家族来说唱戏的不能上族谱。
请戏团开支较大,通常在因公共事务而请戏班的时候,费用在村民中进行摊派,通常是按照人头进行摊派,贫困者可以不摊,不足的部分村中大户再摊。戏团一般是由会首从外面请过来,报酬的数量由请戏的主要负责人与戏团的负责人商议决定。除此之外,还需要由村中负责演员们的吃住,吃饭的粮食从唱戏的费用中出,住宿的地方则是村民中谁家有空房子就安排在谁家。唱戏期间外村人也能来观看,不需要支付报酬。唱戏为村庄整体性的公共活动,因此要提前告知保甲长,以便于安排好唱戏期间的治安保障问题。唱戏结束之后,会首要对本次活动的费用收支进行公示,多余部分就由负责人保管作为下次活动经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