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私学教化及其历史背景

私学教化及其历史背景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私学概况传统时期,任徐店村的私学均是由村民自己出资开办,只有家里有办法的、富裕的且有文化的人才能办得起私学。村民崔茂新、崔绍文、李超位家均开设过私学,但并非他们本人所开,而是别人借用其房子开办的私学。(五)私学学费私学的学费基本是一年一斗(30斤)麦子,不同年级以及不同身份的人按照规定学费都是一样的。(六)私学教育形式私学一年之中分为三个学期。

1949年以前,私学是任徐店村村民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其中,有教师自己开设的,也有富裕人家主持兴办的,对村民的教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私学概况

传统时期,任徐店村的私学均是由村民自己出资开办,只有家里有办法的、富裕的且有文化的人才能办得起私学。私学的教学点是不固定的,谁家有空余的地方就租赁人家几间房子。租赁房屋的费用很低,有的时候主家也会不要房租,因为办私学是一项公益事业,房子闲着也是闲着,用来办私学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村民崔茂新、崔绍文、李超位家均开设过私学,但并非他们本人所开,而是别人借用其房子开办的私学。崔茂新家的私学由赵锡美主办,崔绍文家的私学由宋跃臣(木栾店人)主办,李超位家的私学由李如俞主办,李如同在自己家开设私学,崔四祥也在自家开设过私学,但是办的时间比较短,李如俞哥哥李如毕在自己家临街屋也开设过私学。开设私学不需要向保甲长申请,开办私学的收益不用上交保里,同时保上也不会对私学进行补助和救济,开办者自己能承担开办的费用即可开设私学。

私学的教室准备好之后,老师就要在门口进行宣传,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村内的人便可知道私学开办的消息,有意向将孩子送过来读书的家长就可以带着学生来报名、交学费。也有的是私学老师直接到有适龄孩子的家里告知开办私学的具体位置和时间,并向有意愿送孩子读书的家长发出邀约。每个私学的学生数量不多,一般是二三十个。

(二) 私塾教育用品来源

私学里学生的用具通常由挑扁担的人从外面买过来,再在私学里倒卖赚取差价。挑扁担的人在村内的几个私学里来回走卖,主要卖书本、墨盒、纸张、毛笔等。在私学里卖东西的人,私学老师不收取费用,私学老师除了赚取学生每年交的学费之外,无其他收入。挑扁担卖书的人称为“书倌”。书倌通常十天到半个月时间到各私学里去一次,一个私学里大概停留半个小时。私学里不统一购买书籍,因为一个私学通常只有二三十个学生,而且包含一到六年级不等,因此,上学所用的书籍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向书倌购买。当时在任徐店村内游走的书倌非本村人,村内无人干涉。

(三) 私学老师

一个私学一般只有一个老师,清末民初时村民崔四祥、李超支、李超英、任贵学、郭忠杰、李三辰等均担任过私学老师,在1940年代,任徐店村村民李如毕、李如俞、赵锡美、赵锡祥、郭恒德、李如同等担任过私学老师。外村在本村担任私学老师的有宋跃臣。私学老师中有威望学识都很高的人,比如李三辰、李超英;也有文化程度一般的,比如李如同、赵锡美,因开设私学一年能收入几斗粮食,也就各自开设了私学,以便养家糊口。私学先生在村内除了教书育人之外,和其他村民没有什么差别,同样耕种土地,同样下地劳动,不参与村庄纠纷的调解。

(四) 私学学生

每个私学的学生数量不等,多的几十个,少的只有十几个,一般是在二三十人。私学对于入学的学生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愿意读的、能交上学费的都可以读。不存在学生想要读书而私学老师不愿意收的情况。私学的学费也不高,一般都可以上得起。学生入学年龄不等,有的五六岁就开始入学,而有的十几岁才入学。家庭条件不一样上学的起始时间就存在差异,有钱人家的孩子从五六岁、六七岁的时候就上私学,穷人家的孩子一般上学都比较晚,上学多是为了识几个字,认识并能书写自己的名字,也有的是为了给下一步去当学徒打基础。对于家庭真正贫困交不上私学学费的学生,有时也可以免学费去上私学。私学的老师一般是比较仁义的人,对于穷得没饭吃的农户,有的私学老师会主动到家里去说要孩子去上学,起码保证孩子能写出自己的名字。

传统时期,任徐店村适龄孩子上学的比例能够达到一半以上,但是私学一般是男孩子去上,几乎没有女孩子去上私学的。一是受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村民认为女孩子不需要上学读书;二是上学要交学费,会增加家庭支出,加重生活负担;三是当时私学老师要求都比较严格,完不成学习任务会被老师打骂。例如村民李三辰在村中学识很高、威望很大,家庭条件在村内也处于上中等的水平,但是当其提出要送女儿去上私学时,女儿却死活不愿意,原因即是怕在私学里被老师打。

穷人家的孩子上私学的周期一般比较短,在三到四年左右,能参加农业劳动了,也达到了会识别、书写自己的姓名的目的,将来想做生意或者去染坊、药铺等当学徒都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个时候就可以回家帮助家人干农活了。富裕家庭的孩子以及保长、甲长、老板、财主、私学老师的孩子大多数都是读到《论语》《孟子》就不再上私学了,家庭能负担起的就会将孩子送到县城的完小(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所以叫“完小”)继续读书,让孩子继续接受分年级由低到高的系统教育。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都是为了求官职,有的是为将来做生意、接替家业打下基础,做生意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文化。比如李超位家的孩子,在村内上了私学之后,全部送到外地(开封)去读书了,首先是因为他家具备这样的物质条件,家里财产大;其次是具备人力资源条件,三儿子李三希就在开封教书,且与地方官员有一定的交情;三是李超位家家大业大,孩子将来要想接替家产、经营好自家的产业,必须要有文化,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做生意。

(五) 私学学费

私学的学费基本是一年一斗(30斤)麦子,不同年级以及不同身份的人按照规定学费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真正贫困的家庭,老师本着道义精神,会给其适当减免,有的甚至不收学费。不同的人开办的私学每年的学费基本一致,且学费在学生入学之前就会说明,因此不会存在因为学费而产生矛盾的现象。学费一年一交,以麦子为主,一般是在收麦子的季节上交学费。学费由家长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顺带带过去交给老师,或者学生去上学的时候自己带给老师,也有老师直接到学生家里去收的。对于年龄比较小(12岁以下)的学生来说,由其家长去向老师交学费;对于年纪稍长一些能够独自完成交学费事项的学生,则由自己去上学的时候将学费交给老师。若交了学费学生没读够一年中途退学,老师不需要退回学费。(www.xing528.com)

(六) 私学教育形式

私学一年之中分为三个学期。第一个学期从正月过完春节后开始,到收麦子(6月5日前后)前放假,麦季放半个月到二十天假期;收完麦子到收秋粮之前(7月初到9月半)是第二个学期,收秋粮的时候就又放假了;收完秋种了麦子之后第三个学期开始,到年底快过春节的时候放假。这样的学期设置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民国时期不分哪个节气,平时没有节假日,只有每周周六下午放假,周日放假一天,周一早上学生返校上课。

私学的教学形式以念书、背书、打算盘为主,一般教打算盘的也比较少,多是趁着晚上夜自习的时间教给年级高一点的学生。私学里所有的学生都在一个学堂里,学生年龄从五六岁到十七八岁不等。学生学习的内容从小学开始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论语》(上、下)和《孟子》(上、下),再往上是《大学》《中庸》,四书五经算是顶高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一个私塾里的学生是不分班的,虽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等,且学习的课程不一样,但所有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开坐,老师分开轮流授课,给高年级学生讲课时低年级学生就写字或是做作业,给低年级讲课时高年级学生就写字或是做作业。私学里每天早上到学校之后学生的第一件任务是写毛笔字(大楷、小楷),然后由老师批改。写完大字、小字之后,学生开始背书,背完书之后老师再开始继续往下讲下一节的内容,若背不会,则会被老师打。

(七) 私学选择次序

当时村内不止一处私学,家长在为学生选择学校的时候,一般是就近原则,优先选择距离自家比较近的私学。这是因为,在自家街坊邻里开办的私学里,一方面彼此熟悉,老师会对自己的孩子多一点关注;另一方面是便于监督孩子在学校是否好好学习;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在街坊邻里开办的私学里读书还可能获得减免学费的优惠,一般会减少三到五升麦子,这个时候别的学生家长也不会提意见,因为被减免的人都是穷得吃不上饭的农户,而且学生上学,上交学费是应该承担的义务。但是对于富裕家庭来说,会考虑私学老师的学识、威望,希望自家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八) 私学教育关系

在私学里,老师可以体罚学生,学生不听话或是不好好学习老师有权利打骂学生。一般是木板打手心或者打屁股,即使打得重了些,家长们也不会说什么,因为老师是在帮家长管教学生,孩子被打肯定是在学校里犯了错误,家长反而会责怪自己的孩子没有尽到一个学生的义务而惹老师生气。也正是因为体罚的力度比较大,一般女孩子不会去上私学。老师体罚学生不会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身份地位。例如:崔茂新在读私学的时候,其老师是学识威望都很高的李三辰,崔茂新家家庭条件很好且李三辰是其干爹,因此崔茂新就滋生了优越感不好好学习。刚开始李三辰因其幼年丧父可怜他所以管教他的力度不大,后因其学习态度不端正,借口上厕所长时间不愿回到教室,李三辰便用木板打得崔茂新半个月坐不了板凳,一次给指教了过来。崔茂新的家人也没有因为孩子被打得比较严重而找老师理论,因为是学生不好好学习在先,老师打他是为了他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多学点知识,是为孩子着想。

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是单纯的教育关系,没有其他的往来。例如老师不会要求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去帮忙干农活。一方面有劳动能力的学生都回自家干活了,另一方面私学老师家里的土地都不是很多,靠自家劳动力能够耕种。传统时期在学校上学就是读书、背书、写字,下学了就回家,不存在参加劳动这一类的安排。受限于传统时期的生活条件与整体教育风气,逢年过节学生家长不需要给老师送礼物或是请老师吃饭。富裕的家庭也不会给老师送礼,因为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样的传统。但是宋跃臣在村内教书的时候,因为其是木栾店(县城)而非本村人,村内的绅士们如崔茂新等就会对其给予特殊照顾,每年给其额外的粮食、蔬菜等等,隔一段时间请他到家里吃饭,且最终崔茂新的儿子认在其名下做了干儿子。

图5-1 任徐店村私学旧址

  资料来源: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黄河区域村庄调查影像纪录片之《亨泰任庄》。

有的家庭富裕的好户们也会给孩子请家庭教师,专门教自家的子弟,外边的学生不能来学习。能去做家庭教师的人必须是学识很高的。比如李三辰曾在木栾店毛长喜(兵部尚书)家当家庭教师,只教毛长喜的孙女一个人,后又在木栾店刘举人家里给其孙子、孙女两个人做家庭教师。在任徐店村还没有请家庭教师的案例,即使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在其他方面例如家里的文化底蕴、政治上的地位等也达不到请家庭教师的资格,但是村民李三辰曾在县城做过家庭教师。

私学里的学生没有等级之分,保长、甲长、老板、财主、绅士以及穷人家的孩子都是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只有年级高低之分。老师对于不同身份的人也是一视同仁,富户、保长们的孩子在学校不学习同样得挨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