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丧葬是每个家庭都绕不开的家庭大事,1949年前,婚姻习俗与丧葬习俗是任徐店村文化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出了丰富的习俗关系。
(一) 婚姻习俗与习俗关系
1949年以前,任徐店村村民的婚姻习俗与习俗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婚姻概况
传统时期村民婚姻多发生在不同村落之间,很少有同村村民结婚的现象。对于婚姻选择的距离范围,根据不同的情况,距离也会有很大差距。比如姑娘被拐卖或者娶小老婆的时候距离就会相对较远,外县、外省均有可能发生,有的从外地逃荒过来在本村成家落户的,结婚对象也相对较远。以娶小老婆为例,通常是村民去外地比较贫穷的人家,给一点钱,相当于把人“买”回来。买小老婆要通过中间人,中间人通常是在当地做生意或者比较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担任。
2. 结婚条件
传统时期的婚姻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类型对于年龄的要求也不一样。首先,娃娃媒。娃娃媒通常发生在孩子刚出生的阶段,最多不超过12岁。村民赵锡温即是娃娃媒,还在穿骨朵裤时(指幼年)就订婚了。其次,指腹为婚。关系比较亲近的两家可能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约定如果孩子出生后是一男一女就结为亲家。对于其他类型的婚姻,又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同而对年龄有不同的要求。富家子弟的孩子结婚,通常是“小孩儿娶个大媳妇”。有的会为十二三岁的孩子婚配十八九岁的姑娘,如村民李继德;村民李三卜结婚时年仅11岁,妻子长其7岁;村民李三国结婚时年仅12岁,而妻子已满18岁;更有一村民在结婚时是由奶奶抱着上花轿娶回来一个“大媳妇”的。之所以“小孩儿娶个大媳妇”,主要是因为婚后“大媳妇”可以照顾“小丈夫”,而且“大媳妇”可以为家里多做一些活,同时也可以早点生子传宗接代。待孩子成年之后丈夫可再娶小老婆,村民中普遍流传“媳妇儿多了资产大”的说法,将媳妇当作一种资产来看待。穷人家通常是“大孩儿娶个小媳妇”,用少量的钱财在同样贫困或是更贫的家庭买一个小姑娘回来做媳妇。村民任永正、任永福均比妻子大20岁,因女方家境贫困而男方家庭稍显富裕,经人介绍后进行婚配;村民任永德比妻子大8岁,当时以两石小麦的价格将妻子娶回家。
在传统时期,男女通婚讲究“门当户对”,富富相通、穷穷相通,也会发生富人从穷人家“买媳妇”的现象。门不当户不对结婚的很容易产生家庭矛盾。若家中有做官的人,即使家庭不是特别富裕,也可以和富人通婚。传统时期婚姻由父母做主,婚配时间、婚配对象等一切由父母说了算。同村人之间可以结婚,同村人结婚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距离近,方便照顾老人;二是比较熟悉,知根知底。同宗同姓人之间禁止结婚,若同姓结婚,在男女均过世要立碑时难以对女性进行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逐渐不再讲究这一点,但是同宗同姓之间结婚必须要出五服。对于不同宗的同一姓氏的人来说,可以自由通婚,无人干涉。村民在选择婚配对象时与村庄相互之间的关系无关,多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条件合适即可结婚。
3. 婚前仪式
(1) 说媒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孩和女孩长大了,就该议论婚嫁了。传统时期要通过媒人进行牵线搭桥,叫“说媒”或是“提亲”。在一个家庭里父母最操心的就是儿女的婚事,遇到媒人说媒,就要问对方的长相、年龄、家境、人品、脾气、身体状况、身份等等。尤其是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一般是门当户对,若有某方面的缺陷,如果双方能够达到互补也能成。比如说,男方样貌好看,但是家里穷,社会上没有地位;女方长得丑,但家境富裕,社会上有地位,男方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会屈从女方同意说媒的。双方同意,媒人才能牵线搭桥。媒人在说媒的时候要注意,同姓不能结婚。传统时期,给媒人的谢礼通常为一方肉(一方为4斤)及一食盒(一篮子烧饼,通常是30个),除此之外,不需要再给其他谢礼。媒人也是“为好”当个中间人,而不是为了求财。
(2) 定亲
媒人牵线搭桥后,双方家长或当事人没有什么意见,媒人就要找双方当事人的父母写字条。一个上面写当事人的属相和生辰八字,一个写当事人的舅家与老舅家的姓名、年龄和住址,进行交换。当事人的属相、生辰八字是合婚用的。若属相合,互不妨碍,而且还相生,那就继续往下进行;若属相不合,相冲相克,便不能婚配。当事人舅家和老舅家的字条供双方父母打听对方是否有病史。算好卦、打听罢,各方面条件都好,就该定亲了。一般是男方先送彩礼到女方家,彩礼是预先商量好的。女方接了彩礼,做面条招待男方,这叫扯拉面,意思是将两个人拉扯到一起。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一样信物——手巾,因而定亲又叫“换手巾”。
在1949年以前,还有在婴儿期间订婚的,叫“娃娃媒”。一般是先写个红定书:兹有××名下有一子与××一女定儿女亲家。请媒人说合,此书又称“小书”。双方同意后再下大书,大书上面写衣服、礼物、礼金数目。男方把衣服、礼物、礼金给女方拿去,女方写个回书“今收到男方送来××(衣服、礼物、礼金数目等),同意将女儿许配××为妻,待女儿长至及笄再完婚”,交给男方,叫换书。换书的署名通常是男女双方的父亲以及媒人。换了书婚事就算定下来了,表示男女双方已有婚约在身,双方均不能再在其他地方定亲。为了使所定的婚姻牢固,定亲之后要进行下托。下托是在男方家举行的。下托当天,男家置办丰盛的宴席,通知亲戚朋友前来赴宴。女方由嫂嫂或至亲好友领到男方家,与来客一个一个相见,来客要给见面礼。过去嫁妆都是女方置办的。下托后,男女双方父母要定一个大致的婚期,主要是年份。
(3) 悔婚与看节
若定亲或下托后中途有一方反悔,可解除婚约。如果是男方首先提出退婚,女方拿的聘礼不退;如果是女方首先提出退婚,则聘礼必须如数全额退还。解除婚约多发生在一方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或者一方做出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的情况下。若定亲之后其中一方在婚前过世,则婚约自动失效,剩下的一方可再进行自由婚配。定亲和下托后到嫁娶前,每逢五月端午、八月十五、春节的前几天,男方都需给女方送四色礼(四样礼物,以肉、水果、点心以及自家做的油炸食品为主)俗称“看节”。看节只需要看双方父母,其他亲戚在婚前不需要走动。
4. 婚庆仪式
议定哪年结婚后,还要定下具体的婚期,于是男女双方父母都要请算卦先生看好(择吉)。在择定娶期后,写一柬通知女家,叫“送日子”,这个柬称为“鸾书”。如果男女双方请算命先生选定的日子一致,那么就定此日为吉期,若不一致,还要再请一个高明的算命先生再看看,最后定下来。定下吉期后,男家请几个妇女炸麻糖,一般是请自己家的近亲或者街坊邻里来帮忙,不需要支付报酬。麻糖的数量根据男女双方亲戚和朋友的多少而定,一般女方都是要100个,甚至还多。剩下的男方看自己需要多少,再确定具体数量,数量是一般的亲戚朋友2个,要好的朋友和至亲4个。
亲戚朋友在接到麻糖后到吉期赴宴封礼。对于支付不了礼金的亲戚朋友来说,也可以带礼品前来祝贺,礼品通常是馍馍、烧饼等。女方家的亲戚、朋友和本家接到麻糖后,在婚期前就将钱或物送到女方家,叫“添箱”,女方的父母要邀请他们到吉期时来送闺女;男方的亲戚、朋友和本家一般不提前送钱和物,而是到结婚那天送来。婚礼当天,男方家里一般都设有礼桌,专职记账。坐礼桌的人通常是“文人”,不一定是自家的近本家或者同一家族的人,但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要识字会写,通常也是由固定的人担任。坐礼桌的人负责收取亲戚朋友的礼金并做好登记,开餐之后将收好的钱与账单对应一并交还给主家。账单上要记录所有亲戚朋友的礼金数量,包括近亲,比如兄弟姐妹分家之后封的礼金也需要登记在册,以避免日后分家、分支因礼金问题产生亲戚间的矛盾。村民中流传有一句话叫“有成色人给没成色人出力呢”,用以说明红白大事中知客、坐礼桌的等等均是有能力、有文化的人。亲戚朋友来了将钱和物送到礼桌,叫“封礼”。一般受到邀请的亲戚朋友都会在吉期赴宴,若有急事或与其他重要事情冲突,则需提前与主家沟通说明情况,表示歉意并提前将礼金或礼物送过来,否则就会影响两家的相处关系,导致不愉快。亲戚带礼物过来主家不需要回礼。
礼金的多少与居住的距离没有关系,主要根据关系的亲疏来确定礼金的数量。主家对于带来不同礼金、不同礼品的亲戚朋友绝对不能有任何差别对待。婚庆中男方收到的礼金归男方父母所有,女方收到的礼金归女方父母所有。
结婚的消息通常由家中的父母来通知。要通知的人包括舅舅家、姑姑家、姨姨家、本家自己(叔伯家,又称近本家)等。若村民与保甲长、门族长是亲戚关系则会通知他们。通知宾客没有先后顺序的要求,通常是根据自家的安排,按照距离远近来依次通知。
男女双方都需要做好嫁娶的准备工作。需要女方准备的:一是置嫁妆,一般是成双成对置办,根据家庭条件的不同置办的嫁妆也存在不同,富裕家庭置办得比较齐全,大到田地,小到箱、柜、桌、椅、衣架、盆架等,家具一般是请木匠到家里来做;穷的家户置办不起嫁妆,最简单的就是带一身随身衣裳,提一个红布兜就走了。二是要置装箱物品,包括四季穿的衣服,床上用品,红布包裹的洗脸盆、梳子、镜子等小件物品。三是准备少量的烟酒、糖块、糕点、花生、核桃、红枣、瓜子。四是选好二至数十个把轿门的,一个拿钥匙的,一个开箱柜的,一个端洗脸盆的,两个紧随闺女的女送客和其他女送客。原则上把轿门的是新娘的弟弟、侄子或亲近的亲戚中的晚辈担任,开箱的由嫂子担任,端洗脸盆的由侄子担任,送客由亲近的和年轻的媳妇担任,一般是自己本家、亲戚、朋友,多少无限制。需要男方准备的:一是看好,虽然女家也看,但是决定权在男家,择吉要请算命先生看,还要看床的位置,上轿、下轿、坐帐的方向。二是定好吉期后男方父母要亲自到女方家去一趟,商定一些嫁娶事宜,另外男方还要负责收拾新房、置办床上用品、购置礼品等等。三是请执事(“总理”),执事到家商量娶亲的有关具体事宜。如形式、规模,帮忙的及其分工,厨师及酒席等等。定下后,主家要和准备请的人逐个打招呼;同时还要写好知客、理事、忙工的分工名单,贴于墙上,叫“鸿禧榜单”。四是挂上祖宗三代的牌位,牌位前放上供品。五是准备好酒礼食盒,酒礼食盒里装9根柏枝、1棵抱娘葱、大肉、10—20个大麻糖、1瓶酒、1个酒嗉、2个酒盅;酒礼食盒内还要放一个写有上轿方向、下轿方向、坐帐方向等一些必要事项的大红纸,叫“婚书”,这就是古时候的“结婚证”,女方看过后交还送酒礼食盒之人带回。家庭条件允许的人家还要提前订好轿,男女双方距离较远的要准备好马车以接送来赴宴的女方的亲戚朋友,同时要请好吹鼓手等等。若双方家里均无马车,则需要去借用亲戚邻里的马车,亲戚邻里通常会免费借用。
男方家收到女方家送的嫁妆后要给女方家送酒礼食盒,多是男方家比较亲近的人抬着过去,送酒礼食盒之人,好比是两家的信使,最后一次将婚事的一些事宜确定下来。女方要款待送酒礼食盒的人,还要给他“封封”(送红包)。女方将酒礼食盒里大部分的礼物留下,只留很少一部分令来人带回,如果有什么要求和口信,也请来人一并转告对方。
送食盒的人回来,娶亲的队伍就可以出发了。婚礼由引亲主持,引亲通常由家族内德高望重者担任。娶亲队伍出发前,新郎要先到祖宗牌位前给祖宗牌位磕头,然后再依次从辈长的开始磕头。在娶亲时,引亲坐第一顶轿子,新娘坐第二顶轿,新女婿坐第三顶轿。特别有钱的人结婚时会备10顶轿子,除坐引亲、新郎新娘外,由男方近亲(嫂嫂、姐姐、姑姑)乘坐作为迎亲队伍。到女方家,经过换帽、戴花、披绸等程序后,新郎就可以坐上位了,因为新郎变成新郎官了,意为升官。新娘新郎在亲人指引下向新娘家的祖宗牌位和父母行礼告别,然后新娘即可上轿。迎亲的回到男方家门口后,花轿不落地,新媳妇儿不能下轿。待轿夫按照算命先生看的方位落下轿后,男方家两位年轻人上来,一人手拿一把燃烧的秆草,另一人一手拿烧红的犁铧,一手端一碗醋。持犁铧者边围着花轿转,边往犁铧上浇醋,还边说:“叫你肯后不肯后,烧你的红绸绿棉裤,叫你肯后你靠前,烧你三寸小金莲。”这叫“燎轿”,也叫“哧犁铧”,一是为了打开场面,二是为了辟邪,哧犁铧由邻居中会说的人主持操作。新娘下轿进家门时有钱人家讲究新娘脚不能落地,一般是从染坊租借回来蓝色的布块垫在地上,新娘走在上面,如此人工循环摆放一直到新媳妇进入家中。
紧接着就是拜堂,一般是先跪拜天地牌位,然后跪拜男方父母(传统时期女儿出嫁父母不能出门),随后夫妻对拜,拜堂仪式至此结束。传统时期婚配没有举行祭祖仪式的要求,但是遇红白大事均要在家中摆上三代牌位,放上四个小菜作为供飨,以表对先人的尊敬。拜罢堂,宴请来客,宴席的座位一般无特殊规定,但是一般新娘新郎的舅舅要坐上席,其他的亲戚朋友以及保长、族长等均按照人际交往及辈分自由落座,无主次之分。限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宴席上通常是男女自动分开落座。由于娶亲之前已经先请婆家人入席,因此娶亲之后的宴席只宴请娘家人。
5. 婚后仪式
结婚的第二天,新娘的娘家人要来新娘的婆家给新娘送饭。这天男方家的席面要比结婚当天的席面还要好,因为出嫁的当天新娘的父母和祖父母都不能去送新娘,到了送饭的这一天,父母和祖父母还有一些至亲好友都要来送饭。亲戚烙烧饼、包饺子,父母做八盘八碗菜,两碗大米饭、两张卷葱的油馍(抱娘葱)和24个蒸馍,还要带上针和线为女儿缝被头。男家设盛宴款待,新娘的娘家人还要给厨师付小礼(红包)。
婚后第三天,娘家的哥嫂同去新娘的婆家叫新娘回门,古称“归宁”。婆家管新娘的哥嫂一顿饭。新娘先跟着哥嫂回去,到小晌午时,新郎需要带着一个小男孩儿(多是侄儿)去,这叫“接毡”。新郎到了新娘家先问安,新郎改称岳父岳母为爸妈。然后岳父要准备好饭菜招待新郎。临走时,男方有父母的,娘家要送一公一母两只鸡,有爷爷奶奶的要送两只公鸡两只母鸡。
婚后儿媳要听从婆婆的安排做家务,比如做饭、洗衣等。若兄弟几人未分家,通常是由几位儿媳轮流做饭。结婚后通常没有祭祖的习俗。因为传统时期结婚不牵扯迁户口等相关事项,因此也不需要专门再向保长汇报。婚后儿媳要去娘家走亲戚必须先经过婆婆的允许。对于大户家庭来讲,儿媳去娘家走亲戚除了要先经过婆婆允许之外,还必须由婆家专门安排车将其送回娘家。如村民李继宗家由于其爷爷在村中很有威望,其母亲每次走亲戚时必须先向其奶奶申请,若奶奶同意,则要安排马车送母亲回娘家,母亲坐在马车的后排,奶奶本人或者家族内其他与奶奶同辈的女性坐在马车的前排,将母亲送到娘家看她进门后再返回家中,同时要与母亲商量好归期并如期来接母亲回家。若女性遭到休妻,娘家也会因为觉得失了面子而拒绝接收出嫁的女儿再回到自己家。
6. 其他婚姻形式
在传统时期的任徐店村,除正常婚配外,还有续弦、入赘、纳妾、童养媳、娃娃亲等特殊的婚姻形式,并表现出丰富的习俗关系。
(1) 续弦
丧妻为断弦,再娶为续弦。在任徐店村存在续弦的现象。家里老婆过世了就可以续弦,续弦不分穷富,穷人、富人都可以续弦。续弦需要经过家长的同意,如果家长不同意,就要想办法去说服父母,如果执意违背家长的意愿续弦,则会导致家庭矛盾。续弦不需要经过族长同意,也不需要保甲长同意,因为续弦属于家务事,只需要自己家人同意即可。
续弦和正常娶妻一样,不能娶近亲,不能娶同姓,其余的人只要两相情愿均可,寡妇也可以。续弦的仪式也与头婚基本相同,需要经过明媒正娶,但是规模不如头婚时的规模大。
续弦娶进的妻子也算是家人,如果丈夫去世,续弦所娶的老婆即使没有孩子也能分到一份家业。如果生下女儿,也能分得一份家业,因为女儿也是后代,也要生活。如果生下儿子,就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家业。三者相比,生儿子的情况下分得的家业最多,生女儿次之,无子女最少。
续弦的老婆生的孩子和前妻所生的孩子在家里地位一样,分家的时候具有平等继承家业的权利,能分到同样的家产。续弦的老婆去世后可以进祖坟,虽是续弦,却也是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坟墓的顺序是头任老婆紧挨着丈夫,然后才是续弦的老婆。
(2) 入赘
入赘者又称为“养老女婿”,一般在家中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会招上门女婿。传统时期在任徐店村很少有招养老女婿的,通常无子的人会选择过继自己的亲侄来继承家产而不会选择招养老女婿。一方面是因为养老女婿与自己无血缘关系,不能保证其会善待自己为自己养老送终,相比之下与自身有血缘关系的亲侄就显得更可靠一些;另一方面招的上门女婿在自家生活会显得底气不足、不气势,会被人看不起,甚至被欺负,有的近本家也会因不能继承财产而来找是非,因此有的养老女婿待一段时间就会出走。
入赘的女婿能做当家人,但必须经过岳父的允许,一般是在家里老人没有劳动能力、当不了家的情况下,才会愿意让女婿当家。
入赘一般是脱离原来的家庭的,对自己的父母一般都不需要尽养老的义务,但父母去世时需要承担一定的丧葬费用。做上门女婿之后,不能再参与原生家庭的分家,也不能继承亲生父母的财产。上门女婿如果不孝,不给妻方父母养老送终,会受到妻子近亲以及同家族人的指责,情节严重的会被赶走。
(3) 纳妾
一般以下几类人会纳妾:一是头任妻子无生育能力的;二是头任妻子只生女儿的;三是家境富裕,追求享受的。做妾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一般能过得去、无特殊情况的家庭都不会同意自家的女儿去做妾。一般以下几类人才会去做妾:一是娘家特别贫困,生活难以为继的;二是家长好赌的,欠下债会把女儿拿去做妾抵债;三是家里有人生大病急需用钱的。
纳妾前村民需要在家庭内部进行沟通,尤其是和头任妻子进行沟通,除此之外也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如果父母不同意则不能纳妾。但是纳妾不需要经过族长、保长、甲长同意,宗族权力和村庄权力的所有者都不干涉家务事。
纳妾同样不能选择同姓以及近亲。纳妾没有特殊的仪式,而且流程要比结婚简单得多。妾进门后要向结发妻子请安,称呼其为姐姐,在日常生活中也多要听从结发妻子的安排。妾在家中的地位没有结发妻子高。
妾也算是家人,如果丈夫去世,妾即使没有孩子也能分到一份家业。妾的孩子和前妻所生的孩子在家里地位一样,分家的时候具有平等继承家业的权利,能分到同样的家产。妾去世后可以进祖坟,虽是妾,却也是正式娶进家门的,但坟墓的顺序是结发妻子紧挨着丈夫,然后才是妾。
(4) 童养媳
任徐店村也有童养媳的现象,但是具体情况无从考究。此处以任徐店村村民李继宗的大舅嫂为例来进行说明。童养媳的年龄没有明确的限制,有的两三岁就开始去做童养媳,也有的七八岁,但童养媳最大不会超过12岁,李继宗的大舅嫂即是童养媳,其从10岁开始做童养媳。一般家庭特别贫困的才会将女儿早早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李继宗的大舅嫂娘家家庭贫困,且因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不当家主事,家里其叔父为当家人,因此在其10岁的时候便被迫去距离自家2里多路的别人家做了童养媳。有的家庭因为家庭贫困而将幼女卖去别人家里做童养媳或是小老婆(如李洪洲的二妻,男方长女方28岁),而李继宗的大舅嫂去做童养媳时婆家也不需要给娘家粮食或是钱财。(www.xing528.com)
童养媳到婆家之后也需要承担一定的劳动,但由于童养媳一般年纪较小,所以通常不用做重活,而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童养媳期间可以回自己娘家,想回的时候向婆家的大人申请,然后由婆家送回或娘家来接,不限制回家的时间与日期,不到年节的平常时候也可以回。未经婆家人允许,童养媳不能私自回家,若私自回家则会受到家规惩罚或是造成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通常童养媳都是娘家家庭贫困者,在婆家能吃饱饭吃好饭,而回到娘家可能还面临饿肚子的问题,因此童养媳也不会经常提出回娘家的要求。童养媳通常到十六七岁结婚,结婚仪式同正常娶亲一样,且可以成为正房妻子。在双方协商好正式的结婚日期之后,童养媳可提前一个月(多者提前半年)回到娘家,待正式结婚之日再经婚庆仪式回到婆家。
童养媳在婆家的吃穿用度均由婆家负责,但一般不会给零用钱,因为在传统时期吃穿均是在家里解决,基本无其他开销。童养媳在婆家不能参与婆家家里的事情,一方面是由于年纪较小而家中事务基本是由家长说了算,另一方面还未正式成婚,不能算作家庭成员。若童养媳在婆家去世,要分不同的情况:如果是女孩本身得了重病,婆家尽力医治而未果,则娘家人也不能追究婆家的责任;但若是因为童养媳受婆家虐待而去世,娘家人则要去婆家找麻烦,商量不出解决办法要报保甲长来处理。
如果家里农忙或是家中父母生病,童养媳可回到自己家中帮忙,婆家都会允许,因为童养媳一般年纪都较小,能承担的劳动很有限。
(5) 娃娃亲
娃娃亲是传统时期的一种习俗,指男女双方在年幼时由父母订下的亲事。定娃娃亲的年纪从未出生的婴儿到五六岁的儿童不等,最大不会超过6岁。
一般基于以下几种原因会有定娃娃亲的情况:一是双方父母是关系特别好的朋友;二是双方父母是合伙经商做生意的合伙人;三是双方条件均比较优越,为了早传宗接代,也会选择门当户对的对象定娃娃亲。
定娃娃亲的男女双方有的稍早于正常结婚的年纪,如村民李三卜结婚时年仅11岁,村民李三国结婚时年仅12岁,村民李继富也是12岁成婚,村民李超卫家接连四代均是父与长子相差17岁。
定娃娃亲的女孩在婚前吃穿用度还是由娘家负责,且一直居住在娘家直到出嫁。逢年过节的时候两家会相互走动,走动的时候一般是父母之间相互走动。定娃娃亲的两个孩子平时可以见面,结婚的程序和正常的结婚程序一样。
定娃娃亲不需要请中人,也不需要签订协议,因为能定娃娃亲的一定是双方关系比较好的、相互信任的,因此定娃娃亲口头协议即可。
定了娃娃亲之后,如果其中一方反悔,则要主动去找对方赔礼道歉并说明情况,同时向对方送上厚礼表示歉意以征得谅解。如果商量不好,则可能导致两家的矛盾,严重的会不再往来。如果在婚前定了娃娃亲的其中一方过世,则亲事自动解除,另一方可以再自行婚配,对方不会干涉。
(6) 特殊婚配
在旧社会,婚姻都是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男子未婚就死了的,家里给男死者娶个未婚去世的女子,叫“娶鬼妻”。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弟兄两个(或多个)下一代只有一个继承人,那么弟兄两个就每家都给他娶上一房媳妇,两家轮流居住,所得孙子各归各家,村民称之为“一门两不绝”。
(二) 丧葬习俗及其关系
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丧葬,任徐店村村民长期以来都将过世看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所谓“生死无常”“生死事大”。任徐店村长期以来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其中表现出了丰富的丧葬习俗关系。
1. 去世
老人快断气的时候,家人把预先准备好的寿衣给老人穿上。临终之前的沐浴更衣,事实上是给死者进行一次化妆整容。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也可请人来料理。除擦洗脸面、手脚和修剪指甲外,还要梳头、穿衣、插带等。人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为“老了”“去世”“归天”,年轻人死了称为“少亡”。死人穿的衣服称为“送老衣裳”,衣裤的数量忌双,寿衣一般要穿5—7件,有小褂、小袄、大褂、棉裤、大衫等,并要穿靴戴帽。无论何时亡故,都要以棉衣为主。老人临终前,要穿好寿衣,等候咽气,这一段时间称为“挺丧”。
老人咽气后,由闺女或儿媳给亡者擦洗一下脸面,有条件的家庭给以必要的容貌装饰,用一块类似床单的布盖住尸身,此布有红、黄和白等不同颜色,上面绣着经文和八仙等,称作“衾”。之后,至亲的家属,如妻子、儿女、孙辈等要在亡者的床前点燃几张锡箔或白纸,一边号啕大哭一边烧。号啕之意一是表示极度的悲哀,寄托对亡者的哀思;二是等于告诉街坊邻居家里老人归天了。接着由亡者的儿子和儿媳出去磕头求助于执事、知客,以及本家说话有力、德高望重的长辈,来家里共同商量办事的时间、规模、形式等丧葬事宜。接着将“纸库”挂于大门口,男亡挂左,女亡挂右。大门外的墙上还贴一张白纸,上面写的是“当大事”三个字。以此来告诉街坊邻居,家里老人归天了。
2. 报丧
知客到场后,成殓、殡埋的日程一经确定,就要派人前往亲戚朋友家报丧,特别是与亡人最亲近的亲戚家,如娘家(女亡者)、舅家(男亡者)、闺女家。另外儿媳妇娘家、孙媳妇娘家、闺女婆家都需要通知,即便是对方知道丧葬的一些情况,也要专程派人前去通知。
装完“鸡鸣枕”,家有公婆的外嫁女儿要亲自回家报丧,向公婆磕个头,然后返回守灵。其他亲戚朋友是派专人前往报丧,告知其成殓、下葬的具体时间。除女儿的婆家外,其他亲戚可由街坊代为报丧。
3. 戴孝
孝服一般是用粗的生麻布做成的。丧者的近本家以及宗族中五服之内没有出门的人都要戴孝,娘家亲戚和婆家亲戚也都要戴孝,但是戴的孝各有不同。丧者的配偶不需戴孝,丧者的长辈和同辈也不需戴孝。戴孝时,男性和女性没有区别,长子和次子没有区别,娘家和婆家没有区别,只有辈分远近的区别。子女除戴孝外,还要穿白衣、白裤、白鞋。
除了穿丧服之外,还要裱鞋。在平常穿的布鞋上缝上一层白布叫“裱鞋”。在村内,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亲疏远近也可通过是否断孝来衡量。断了孝就不再裱鞋了,说明已经出五服了。儿女重孝,儿女的鞋应全白,所裱的鞋四边毛边,两边长,后边留一个小口(给后代留路);侄儿、侄媳、侄女裱的鞋是两边毛口;孙辈裱的鞋是两边短,不毛,边是光的;远门侄儿、侄媳裱的鞋也是光边的。
关系远近不同的人戴的孝帽也不同。儿女重孝,儿子用一块三尺的对方白布,包裹着戴在头上,女儿则是用一块白布折叠成长条匝在头上。侄儿、侄媳、侄女的稍微小些,孙辈的更小些。闺女和儿媳的孝帽前要缀(“载”)五朵棉花,侄儿媳妇和侄女缀(“载”)三朵。孙辈和重孙辈戴黑孝帽或红孝帽。
孝子在守灵、压纸、送葬等丧事活动中,都要穿孝衣。孝衣讲究大,俗话说“耷拉地大孝衣”,一般用一丈六尺白布做成。儿子、儿媳、闺女、女婿、侄儿、侄媳等都要在送葬的时候披幅布,一般是由娘家给闺女和女婿撕,子辈是白颜色的,孙辈是蓝颜色或花色的。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时期,戴孝主要是在直系亲属中进行,除穿白布撒边裤、腰扎麻绳和鞋缀白布外,儿女们还要穿大孝衣,孝衣多是租赁的。
4. 吊丧
亡者从断气到出殡下葬,孝子都要守护在亡人的身边,无特殊情况不能随便离开。守孝的孝子们的位置是男左女右,排列的顺序是长子、长子媳妇在前,次子、次子媳妇在后,以此类推。男孝子管看护长明灯,管续油、点烧锡箔纸。女孝子为号啕大哭,男孝子为哭泣;每日五更(黎明)要哭祭一次,每日夜里睡觉前要哭祭一次;娘家人(或舅家人)来、去都要哭祭;所有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前来吊唁,都要陪着哭祭。
舅家(男死者)或娘家(女死者)接到噩耗,随即通知本家,前去看尸。看罢尸,主事人(舅家的当家人)以亡人家人的身份带着探究死因验明正身的使命,出席在这场重大事宜上。长子得把死因及丧事安排情况向主事人做详细汇报,主事人可以过问丧事办理的任何细节并提出改正措施;吃饭时,由办事人陪同让到正面坐,态度一定要庄重客气。因此即使平时不起眼的人一旦做了主事人,架子便大起来了,稍觉得受到怠慢就制造事端,打着替死者出气的大旗,叫那些孝子们颜面丢尽,村里人会说惹下主事人了。舅家人或娘家人从此日到下葬日,每天需去看望一次,叫“吊一次孝”,每来一次都要散一次孝帽。在男知客的指挥下,长子头顶条盘,条盘上放着孝帽,列队前往散孝,到男客面前跪哭,然后男知客拿起,散发给来的男客;对于女客,那就要女知客带领儿媳们前去散孝了,过程和形式与男客一样。散孝时,舅家(娘家)此时要对不孝的子女进行训斥,不接孝,跪着的孝子是不能起来的。
同村人来吊丧的时候行的礼和家人不一样,但是同村人不管是否和丧者同家族,行的礼都是一样的。长辈来吊丧时行礼不需要磕头。
5. 葬礼
请亡灵。若夫妻双方有一方先过世,则另一方过世时要在下葬头天晚上压纸之前先请亡灵,由响器班吹着响器在前面走,后面族中辈分最低者提着马灯,晚辈中还有两个人抬着供桌,桌上放着祭品。领着队伍的男孝子(儿、孙、外甥、侄子、女婿等按亲疏远近排列)边哭着边向祖坟走去,走到祖坟,请已故的先人来领死者的灵魂入坟。中途凡遇到十字路口都要停下来,孝子们在路口跪下,办事人烧纸钱买通路神才能过去。到了坟地,把供桌放到各位先人的坟前,向他们烧纸钱、上香祭拜,请他们回家领亡灵。
压纸。请亡灵后,下葬的前一天晚上还要压纸,娘家、近本家、闺女女婿、外甥、孙女孙女婿这些亲戚都要来参加。
入殓。入殓可在死后的当天、第二天或第三天不等。通常是三日入殓。入殓前,死者的儿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为死者清净身体,用一个小笤帚在死者的身体上象征性地扫几下,叫作“扫富贵”。如果死者是女的,一定要有娘家人在场,特别是得不到娘家人的首肯是不能入殓的;如果死者是男的,一定要有舅家人在场,得不到舅家人的同意是不能入殓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可以钉棺盖。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还会发生“软埋”的情况,即因为买不起棺材而直接用一个席子卷着下葬。
打墓。主家要提前选定七八个帮忙的(叫“土夫”),由孝子给他们磕一个头,执事给他们每人发一块孝布,孝子与打墓人一起到坟地。孝子先在风水先生预先看好的地方点上锡箔,烧上三炷香,磕三个头,意思是告诉土地爷这里要挖墓埋葬老人,请求保护。然后孝子在四个角各挖一锹土,最后在中间挖一锹,接着打墓人开始挖墓坑。打墓的人一般是丧者的街坊邻里,是主家请来帮忙的,不需要支付报酬。
出殡。出殡不仅是死者的哀荣,更重要的是生者的显耀,不论贫富都尽力而为,不惜钱财。为了将这件事办好,都要请一个“懂其事”的人来主持,过去说的“懂丧”之人的权力,是家族和主家给予的决定权,他可以扒房子卖地来办理丧事。出殡前,主家要准备“谢帖”,谢帖一是对来祭奠的亲朋表示感谢,二是告知以后祭拜亡人的具体日期。
吊唁的亲戚朋友到中午的时候才会到,吊唁的人来到灵前摆供祭拜,祭拜结束之后孝子们要出来向来祭奠的人磕一个头作为谢客,一般由重孝子代表。正式出殡前还有最后一次家祭,将水果、干果(筋骨条、蛋糕等)、面食等四样供品摆列于供桌之上,重孝子(长子或长孙)在知客带领下来到灵前进行祭奠,上香、点锡箔纸,然后重孝子念已经准备好的祭文。
起灵是出殡的一项重要活动。由办事人主持,年轻的要“抬重”,即抬棺材,抬棺者一般是8人或者16人,年纪稍长者则负责拿纸扎等。分派好后,首先要孝子央客吊孝,于是来客就集中在一起,对死者进行葬前的最后一次祭奠,一般是娘家(舅家)的一个辈分比较长者在前面主祭,其他人陪祭。祭奠结束,孝子们要出来谢客吊孝。吊唁结束,长子在办事人的带领下,出来磕头,央帮忙人等。待一切仪式结束,就开始出殡。出灵堂时长子要在棺材的前方抬着,叫“抬大头”。出大门后稍停顿由长子媳妇把瓦盆朝棺材尾部摔碎,叫“摔老盆”(装的是灵前供奉的东西),以便死者“带到阴间食用”。出殡的队伍最前面的是开路神、知客,其后按照铭旌、挽联、纸扎、送殡者、男孝子、灵柩、女孝子的顺序排列。
出殡当天主家会设礼桌,前来送葬的亲戚朋友进行封礼,多少根据与亡故者关系的远近以及自家实际情况决定。有的富裕的人为了不显露自己的财产会直接把礼钱单独交给孝子,而不上礼单。传统时期,有的不封礼而是带一些粮食过来,以带白面馍馍为主,通常是带两斗篮馍,两个篮子为一架食盒,馍的数量不能少于28个,不能多于32个。父母过世收的礼钱由弟兄几人平分,闺女不能参与分配。
埋葬后的第二天要进行瀽汤,孝子抬桶,前去坟茔,桶里放有带扁食的汤,汤叫“迷魂汤”,孝子们在前,两个人抬半桶扁食汤在后,走一路瀽一路,到了坟地,汤已经差不多瀽完了。这时孝子们就将桶里的扁食一人一个埋在刚刚拢起的坟头上,等一会儿再刨出来,看看发不发(涨不涨),谁的发了就预示着谁会发家。
知客。举行丧葬仪式的时候,知客由村中有威望、会办事的人担任。知客需要去请,一般是由丧者的儿子去请,也可由本家族中和自己关系近的人去请,去请知客的必须是男性。请知客时不需要带礼物,也不用支付报酬,来帮忙的人同样也不需要给报酬,但是办事期间主家要管饭,以表示感谢。有的事情办完之后还会专门请帮忙的人再吃一顿饭以表示感谢。丧葬中来帮忙的主要是街坊邻里,亲戚主要是作为客人来吊丧的。厨师以及吹响器者需要给报酬。厨师一般是从本村请。
成主。德高望重、有文化的才能有成主。村内只有李三辰、刘俊卿、宋跃臣、赵锡美、李三洋等五六个人有成主,均是高级文人。普通的牌位上写的是“××之灵位”,而成主牌位上写的是“××之灵王”,礼项上写的是“王”,然后用毛笔蘸朱砂在“王”字上面点一点成为“主”。成主的牌位必须是栎木(名贵、细致),底下的柱是柏木,毛笔必须是新的、未使用过的。请木匠到家里做老人的牌位时,锯木的时候不允许用脚踩,而且主家要为木匠准备新手套,儿子还必须跪地拿着木头供木匠锯,以表示尊敬爹娘。在传统时期,成主代表着荣耀,只有德高望重者或是大财主才会有成主。
帮忙。丧葬中用多少人帮忙根据门户大小和光景好坏来定,在办事人的提醒下开列出名单,孝子们分开报丧,通知乡邻帮忙。当家里遇到丧事后,孝子只给请的办事人和主要负责处理事务的人磕头,之后会在各个十字路口贴上一个白纸条,上写“不烦乡亲”,同姓的和合适的人看到后就会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纷纷去丧主家吊唁,吊完孝,办事人便根据来的人员分派职责。如果来吊唁的人太少,不够用,则说明这家人平时为人不好,办事人就要要求孝子去磕头请人帮忙,这是很丢人的事。
6. 丧事后的仪式
丧后逝者的灵牌一般是放在长子家里,不需要每天都上香。老人死后要祭祀,祭祀有四个日子:三七(三个七天)、五七(五个七天)、百日(一百天)、周年。村民讲究“长周年,短五七”,办五七不能超过日子,办周年不能提前,弟兄三个的不办三七,弟兄五个的不办五七。
在这些祭祀的日子,子女都要穿上孝服,白衣、白裤、白鞋,到坟上给亡故的老人烧纸,供奉祭品。而且亲戚朋友也来参加祭祀活动,但亲戚朋友不需要再戴孝,亲戚朋友来时多拿一些馍、刀头、纸钱。一般五服内的人在这些祭祀的日子都会来参加,不分男女,如果有事不能参加和主家说一下就好,不会影响两家的关系,即便是逝者的儿女不参加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有钱的人到祭日这一天,还要请响器班、买纸人纸马、摆酒席大操大办。一般的人家,也就是简单招待一下来宾,到坟上烧烧纸了事。三七、五七、百日只办一次,周年要连办三年。三年以后一般不再举行专门的祭拜活动,只是在春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寒衣节的时候进行祭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