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时期,任徐店村有李燕家族祠堂和任氏家族祠堂两座宗祠。任氏宗祠始建于1932年,坐落在东北寨门口往东约100米处,坐北面南有大殿三间,山门一间,门两侧各配平房一间,毁于1965年。为了祭祖方便,任氏家族于1992年经全族共商,族人集资购买原任永昭老宅院房屋五间作为新的任氏宗祠。任徐店村李氏原宗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坐落在后街原老北街西北寨门往东约100米处,1966年被拆除。1992年全族人共谋重新选址建立新祠之事,族人按人头集资,新祠堂于1993年落成。李氏宗祠里供奉着始祖李燕,别无其他祖先牌位,但逢年过节祠堂组织集体祭祀或其他活动时会将家族挂谱悬挂于祠堂内,挂谱上记载着族下所有男丁的名号及代数,挂谱每10年更新一次,截止到现在共包含从第一代到第二十一代21世人。一般来讲,各姓氏的祠堂都位于本姓氏村民的集聚区,以方便族人祭拜,增强宗族的认同感。祠堂修建以同姓同宗的家族为单位,同姓不同宗的人不会共同修建祠堂。
祠堂的修缮与重建由族长和门长商议决定,资金由族下人按人头共同集资,富裕家庭会多出,穷人家在族长与门长商议下可以免出资金。没有族人不交祠堂修缮费用的情况,因为每人交的金额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富裕者可自行多交。修祠堂时也要写信通知在外工作、经商的族人,在外的族人收到通知后会主动为修建祠堂捐款,捐款数量的多少根据个人心意而定。
村内李氏宗祠有十余亩祠堂田,祠堂田以出租的形式交给家境贫困的族人耕种。祠堂田不需要向国家交税,同时也不需要向族下交租,但是祠堂田的耕种者要负责提供祠堂的日常维护与集体祭祀用品的开支,逢年过节时祠堂田的耕种者要负责打扫、清理祠堂等义务工作。祠堂田的耕种者由族长和门长商议决定。
在任徐店,共有李、任、赵、崔等28个姓氏,多数村民比较清晰地了解自家祖先的由来。以任徐店村的李、任、赵、崔四大姓为例:
李:李燕家族李氏始祖李燕于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兄弟六人,三人同迁,老大李广住在仲许村,老二李燕住在任徐店村,老三李成住在东石寺。(www.xing528.com)
任:任氏远祖源出黄帝少子,春秋之世,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诸国皆任姓。明代开国之初,为医治元末战乱创伤,恢复发展生产,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大规模移民,任氏始祖即是在此时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河南。始祖迁来时共兄弟五人,长门始祖居沁阳紫陵镇,二门始祖居济源县留养镇,三门始祖居温县西虢镇,四门始祖居孟津县邢家苑,五门始祖居济源县薛庄镇。任徐店任氏始祖志义公即沁阳县紫陵镇长门始祖之裔,属紫陵前四门行三,为紫陵之第六世,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由志义公迁居此处,至今五百余年。
赵:任徐店村赵姓系周代赵国之后裔,世代在山西安居。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始祖奉皇上迁民檄文于成化九年(1473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修武孔庄。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河以北春夏大旱,秋季蝗灾,饥荒严重,民不聊生。赵姓氏族幸存一少年讳宝珠,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流落于武陟县万花庄西南角栖居,后取名为赵庄。二世祖讳万,三世祖、四世祖名俱失考。五世祖康民讳国富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迁居武陟县东任徐店村,六世祖献庭讳伏行,七世祖长讳天舜,次讳天凤。任徐店村赵姓自1729年迁来,已有近三百年,繁衍十余代,现有人口三百余人。
崔:任徐店村崔氏原籍北直隶真定府深州南辛庄北柳社,居住于椿树胡同景巷街,坐北向南。始祖生四子,大祖迁于大明府长垣县,三祖迁于汝宁府西平县,四祖留居原籍奉祀守本,二祖迁于卫辉府获嘉县西南路望高楼。始祖昆仲二人于清康熙年间由望高楼迁于修武西俎近,至乾隆年间,十五世祖由西俎近分支迁于武陟县任徐店,至今有二百多年,十余世,百余人。
在任徐店村,村民心中觉得家比祠堂更加重要,因为家庭是人生存的基础,没有家庭的单个人很难生活,而祠堂的范围相对较大,与村民的日常关联相对较弱。即便如此,村民中也不存在故意侵犯或是损坏祠堂的现象,祠堂依然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护。祠堂里供奉着祖先,是宗族祭祀、教育、惩戒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