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土地概况
在1948年任徐店村解放时,全村共有耕地3200余亩,人均占有3.2亩。其中,村民距离村庄较近的、方便村民耕种的地方打井灌溉,成为水浇地,水浇地总面积1200余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35%左右;因打井成本较高,距离村庄较远的、土质不好的土地即是“靠天吃饭”的旱地,面积有2000余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65%左右。但任徐店村土地占有严重失衡,占全村5.6%的农户占有全村32%的土地,其中又有10%的农户占有21%的土地,其余84.4%的农户占有47%的土地。土地占有的严重不均导致了村庄的贫富分化,同时也造就了土地改革时期地主、富农、上中农、中农、贫农的阶级划分。本村土地改革期间,共划定5户地主、14户富农,其余为贫下中农。
表3-1 任徐店村地主家庭概况
说明:表中数据根据受访者回忆得来,非官方提供的数据。
土地占有的严重失衡导致村内土地租佃与雇工经济的盛行。村中富裕的农户将土地租赁给没地或少地的农户进行耕种,收取定额租或是比例租。村民租种与租出土地一般是优先考虑村内的成员,因为同一个村的人对彼此之间的信用、能力、品质等方面都比较了解,与外村人发生租佃关系相比风险较小。但也有与外村人发生租佃关系的情况,一般发生在熟人之间或是有熟人做中介的情况下。(www.xing528.com)
(二) 人地关系
相比周边其他村庄,任徐店村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人均也仅有3亩左右。且传统时期生产条件落后,土质较好的水浇地亩产也只能达到150—200斤,旱地的农作物在干旱年景更是种不保收。既有土地的数量难以满足多数人的生存需求。在此情况下,农民一方面会选择租种土地。任徐店村属平原地区,村内田地多数已被开垦完毕,在土地紧张难以满足生存需求的情况下,部分村民选择租种土地大户的土地,地租分为固定租和分成租两种,具体地租形式由租佃双方协商确定。另一方面,少地或无地的农户会通过拉长工的方式来获得生活资料,长工的工资根据自身劳动能力与农业技术的不同而不同,多的一年12石麦子,少的一年1—2石麦子。除此之外,为补贴家用,提高生活水平,部分农户通过发展副业的方式来增加收入。至解放时,任徐店村还保存有多家手工小作坊以及经营性店铺。同时,在农闲季节,村民以担山、推足、拉足等活动来获得额外收入。
相比周围其他村庄,任徐店村土地总量不算最多,村庄规模也不算最大,但由于任徐店村多水井,水浇地灌溉较为便利,因此土地亩产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相对紧张的人地关系。据受访老人李如普介绍:“解放前,我们村的水井比较多,水井的数量比周围几个村的水井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能浇到水,产量自然也就比一般的土地要高一些。总体来看,我们村要比其他村庄富裕一点。”
(三) 生产规模
在1948年任徐店村解放时,全村共有耕地3200余亩,人均占有3.2亩。虽然土地占有严重失衡,但由于任徐店村土地总量有限,且地主多以做生意致富,因此即使是地主,土地数量也仅限于几十亩。村民任贵志家土地数量最多,也仅在100亩左右,其土地多数是以经营钱庄、粮行的收入购买所得。加之任贵志在修武县城经商,因此其有一部分土地位于修武地界。村内土地数量最少的农户占有耕地仅不足1亩。土地数量少的原因在于:一是人地不匹配。任徐店村的土地经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随着家庭人口的增长,在家庭劳动力数量大于所有土地所需的劳动力数量时,土地就略显不足,有的村民只得通过变卖土地来获得糊口的生活资料。二是嗜赌或抽大烟。村内有个别不务正业的人,不用心经营田地,而常去赌博或是抽大烟,从而导致家庭产业被败光,甚至带来家庭债务。三是外来人口。一些新迁居到村或因其他原因(如经商、租佃等)而新搬迁到任徐店村的村民土地数量相对较少。传统时期,“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到万不得已村民都不会选择卖掉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且村民买地多以产量较高的水浇地为主,其地价自然也较高。除此之外,即使有村民要卖地,也要遵循“先近本家,再本家,再地邻,再四邻,再熟人,再不熟悉的人”的先后顺序,外来人口能买到土地的机会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