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城北偏东数里处有梁徐店、任徐店、闫徐店、祝徐店、卢徐店、古徐店、白徐店、小白徐店8个村庄。这8个村名之所以均和“徐店”二字联系在一起,是由于其均是在徐店的基础上,按姓氏衍生出的村落。
徐店,宋金时期称为续封村,由于元军入侵时举村反抗,村内遭烧杀抢掠,村民悉数被杀,这一带成为无人烟的地方。但续封村原有五条大道在村中交汇(故又称五车口),是晋、豫、京、洛人来车往的必经之道,因此便因交通便利而吸引了不少人在此开设食宿客店,客商来往频繁。其中以黄河南一家徐姓客商在此开设的客店最为有名,人称徐家店。
据《任徐店村志》记载:元朝末年,黄河和太行之间成了元明争夺江山的大战场,常有你打过来我打过去的拉锯战,这五岔路口的诸店家掌柜为了避祸,家家都准备了一个牌子,绝大多数两面挂牌,一面写着“欢迎大元”,一面写着“欢迎大明”,唯有徐家店的徐掌柜因为对元朝统治者不满,盼望着大明取而代之,就只写了一面“欢迎大明”。一天,元军打来的时候,绝大多数店家掌柜把牌子“欢迎大元”的一面往外挂,徐家客店掌柜却把牌子收起来,干脆不挂。元军见其不挂欢迎元军的牌子,认为他私通大明就对徐家客店进行打砸,并将徐掌柜痛打了一顿。次日,明军又打过来,元军被撵跑了,朱元璋听说徐家客店做的油茶格外好吃,就来到了徐家店。他见到徐家店的惨状,就询问其缘由,徐掌柜如实地做了回答。朱元璋为探究其所述真伪,证明自己的判断,就派随从去把各店家的牌子检查了一遍,果然除了徐家店外,其他店的牌子都是两面写着不同的字眼。朱元璋平常最恨两面派的人,于是不由怒火冲天,随即命令部下对其他客店的人进行严厉的制裁,在五岔口地带仅留下了徐家客店一家店铺。徐掌柜款待了明军,并请朱元璋为他的客店题字。朱元璋对徐掌柜的忠诚十分感动,就挥笔写了“徐家店”三个字,徐掌柜将其贴在了店铺大门头上。(1) (www.xing528.com)
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从开始到亡国,曾多次对邻国发动战争,民族压迫沉重。尤其是在元末明初时期,元明两军在这一带争夺战进行多次,大批百姓死于非命,加之这一阶段政治腐败,旱、涝、蝗灾奇重,黄河一年决口三次,乡民流离,土地荒芜。任徐店所处的武陟县城东北部,更是由于黄、沁河道的变迁,出现了大量的无人耕种的荒滩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在南京称帝时曾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18年之后其又提及:“中原诸州,元末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显少。”同年明督府左断事高巍在上表中更具体地说:“臣观河南、山东、北平数千里,沃壤之土,自兵燹以来,尽化为蓁莽之墟,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十一。”由此可见,明朝初年的中原地区几乎赤地千里,人烟稀少,一派残破景象。与河南邻近的山西则不然,该地虽然也遭受战乱之苦,但破坏程度远不及河南、山东那么严重。因为环境相对比较安定,人口不断增长。据明朝官方统计,洪武十四年(1381年)布政司有户596240、人口4030454,每平方公里12.85人。山西人口日益增加,耕地有限,于是生计难的问题逐渐突出。朱元璋就曾说“山西民众而地狭,故多贫”。一方地广人稀,迫切需要补充劳动力;另一方地狭人稠生计难,迫切需要得到耕地,以补衣食之不足。这样,为了发展生产,安抚人民,调剂两地余缺就成为摆在统治者面前的突出问题。朱元璋登基后,汲取元朝灭亡的教训,较能体恤民力,注意发展经济,普查人口,丈量土地,均平力役,兴修水利,实行民屯、军屯、商屯、匠屯及开荒种地三年不缴租税等政策,颁旨从山西洪洞县往此处移民,以便平衡、恢复中原地区的生产。正是由于明朝初年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山西居民自洪洞县向外迁徙,几百年来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省的许多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迁来的,有的还将此事记入族谱中,刻在墓碑和祠堂的碑上。民国初年,闫永仁题洪洞大槐树诗:“问我始祖来何处,晋南洪洞大槐树。槐树荫泽极广覃,北平山左及河南。”新搬迁来的移民因此处没有村庄,只有一个徐家店,就把徐家店作为标记,加之他们听说“徐家店”是在位皇帝起的名,也想沾沾皇帝的恩泽,就以店名村,将所居住的地方与徐家店联系在一起,为方便称呼,简称为徐店。
清道光年间,徐店村落按姓氏又派生出闫徐店、梁徐店、任徐店、祝徐店。清末以后,又派生出小梁庄、小亢庄、卢徐店、小关庄、陈徐店、小杨庄、白徐店、小白徐店,原先的徐店改称为古徐店。随着时间的推衍以及行政区划的变更,现在的小梁庄、小亢庄归属梁徐店,小关庄归属卢徐店,陈徐店归属祝徐店,小杨庄归属古徐店,这便是徐店片各村落的演变过程。任徐店村便是在此过程中衍生的由姓氏来命名的亲族村落。但随着村民的不断流动与迁入,到1949年前已是多姓杂居的多家族村落。(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