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的洋学出现于民国时,是政府主导教育改革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洋学虽然吸收了西方办学的经验,但仍保留了不少传统私塾教育的要素。同时,洋学内的师生关系与私塾类似,但老师却没有私塾先生的权威。
(一) 洋学概况
该村洋学就设置在村口的王爷庙内,外挂的招牌就是“洋学”。虽然洋学由政府设立,老师也由政府聘用,但是老师的工资却由读书学生支付。与私塾不同的是,洋学除了有男老师,还有女老师。该村洋学大约能容纳30—60名学生,主要收本村村民,少数外村村民也能来此上学。据该村老人介绍,洋学只有3个年级,毕业后等于高小学历。不过,也有老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洋学只有初小的水平。
(二) 教育主体关系
1. 入学
与读私塾不同的是,读洋学通常无须行拜师礼,有意愿就读者要先向校长说明情况,校长同意后交纳学费便可(一说也要行拜师礼,拜师时只拜孔子)。
2. 读书与性别
与私塾相对,该村所办洋学也招收女学生,但是就读者屈指可数。据李邦存老人叙述:“过去,洋学是收女学生。不过,也没几个去哩,女哩上学有个啥用。再说啦,过去的人比较封建,也没几个让女孩跟男孩一起上课哩。”
3. 读书与起大名
与私塾类似,读洋学者由学校的校长起正名。例如,艾宝玉老人虽只上了25天学,但其在第一天入学时校长赵国安便为其起了“艾宝玉”这个名字。在该村,有正名一般是文化人的象征。即使其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区分有文化的村民和没有文化村民的作用。(www.xing528.com)
4. 师生关系
以往,洋学内的师生之间也存在着和私塾类似的师生关系。但是,洋学比私塾内的师生关系要弱上不少,不少学生在上学时就不会非常尊重老师。据艾宝玉老人叙述:“那个时候,洋学哩老师都比较年轻,还有不少是女哩。所以家长对他们也不是太尊重。不是有句话叫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么?更别说是那些女老师啦。”不过,村民虽然不太尊重老师,却非常尊重学校内的校长赵国安。这主要是因为赵国安学历较高,在村内也经常为村民办事。同时,赵国安还是赵国兴的弟弟。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即使不在学校上学的村民也会对其比较尊敬。
(三) 规训内容及其关系
1. 授课内容
与私塾相对,洋学主要教授语文、数学、音乐、绘画四门课。其中,语文所教内容与私塾基本类似,数学也以珠算和简单的加减乘除为主。至于音乐和绘画,学校并不做强制要求,只要认真学习便可。除此以外,洋学还会教授《三民主义》。据艾宝玉老人叙述:“那个时候到洋学里上学,啥都不学,先背《三民主义》。我只上了25天学,具体我也记不太清了,好像是每天早上都要背,老师还会抽查,看你背得到底咋样。”
2. 授课时间
洋学通常按照一年两学期的方式安排课程,具体时间为上学期3—6月,下学期9—12月。也就是说,每一学期大概4个月。在新学期开始时,如果学生不再继续交费,便可以视为自动放弃学习。学期内,但凡农忙或节假日都会放假。其中,节日时一般放假1—2天;农忙时放假时间较长,一般在3天以上。
3. 授课方式
洋学授课的方式也是背,洋学内的老师同样不会对课文的具体意思进行讲解。除了语文之外,算术、绘画、音乐之类的课程,老师也只是简单教授一下,孩子能学个皮毛便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