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村落内部交往模式:普通村民与排场人之间的依附关系

村落内部交往模式:普通村民与排场人之间的依附关系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往,村庄内部的交往主要分为普通村民之间的交往,以及普通村民与排场人之间的交往两方面。普通村民之间的交往不涉及身份上的差异,因此交往过程比较随意。与此相对,普通人与排场人之间的交往则属于一方依附另一方的情况。无论是邻里,还是村落内认识的村民都能在一起聚街闲聊。对于他们的身份,将在后文详细叙述,此处仅介绍普通村民与其的交往模式。

村落内部交往模式:普通村民与排场人之间的依附关系

以往,村庄内部的交往主要分为普通村民之间的交往,以及普通村民与排场人之间的交往两方面。普通村民之间的交往不涉及身份上的差异,因此交往过程比较随意。与此相对,普通人与排场人之间的交往则属于一方依附另一方的情况。

(一) 普通村民之间的交往

1. 称呼

正常情况下,无论对方身份如何,村民均要依据其年龄的大小选择对其的称呼。对于年龄比自己父亲小的父辈村民,村民一般会称其为“××叔”。不过,实际上即使是比自己父亲年龄大的村民,晚辈也能称其为“叔”。可以说,“叔”就是村民对于与自己父亲属于同一辈人的一般称呼,只要某一村民比自己大15岁便可称其为“叔”。除了“叔”之外,村民还会称长辈为“达”(4) 。“达”有父亲的意思,也有伯伯的意思。村民称某一长辈为“达”,是对其的尊称,或者是对比自己父亲大得多的长辈的称呼。对于比自己父亲年长一辈的村民,村民多称呼他们为“爷爷”。比自己父亲年长两辈的村民,村民则称其为“老爷爷”。对于与自己同辈且比自己年龄大的村民,村民通常会称其为“哥”,年龄小的则可以直呼其名。与男性相对,村民对于女性的称呼一般为“婶子”“大娘”“奶奶”。为了有效区分,村民称呼对方时还可以加上对方的小名,例如“毛妮婶”“粪堆叔”“小根爷”。

2. 打招呼

村民见面时,通常由晚辈先向长辈打招呼,长辈也会顺势回礼。在打招呼之后,村民还可以顺口问一句:“吃了没?”“到哪去?”“要干啥去?”如果对方说自己有什么事要去忙,那么,另一方也会客气地问一句“要不要帮忙?”当然,这一般都属于打招呼的礼节,并不是真的要帮忙。与此类似,村民有时会问对方:“吃了么?”对方如果回答“正准备回家吃呢”,那么另一方则会礼貌地说一句“要不到俺家去吃吧”。

3. 交往方式

(1) 串门

同一村落的村民在农闲时相互也会串门。不过除了邻里之间,其他村民串门的频率较低。同村村民之间串门,通常是在闲逛时看见谁家的门开着,就顺便问一句有没有人在家。如果有人在家,村民便与对方闲聊上几句,时间一般不会太长。以往,无论串门的对象是自己的邻居还是同村村民都要遵循特定的原则,即要以不打扰对方的生活为基本前提。

(2) 聚街

除了串门之外,村民之间最经常使用的交际方式是聚街。无论是邻里,还是村落内认识的村民都能在一起聚街闲聊。不少本身不是非常熟悉的村民,甚至通过聚街成为关系不错的朋友。

(3) 赌博

以往,楚铺村光棍常年开设有牌摊,村内村民多会聚集在此赌博。虽然赌博在民国时是政府禁止的事情,但是由于牌摊一般都是光棍开设,因此政府对此不管不问。据村内老人介绍,村内大多数村民都有赌博的习惯,但是赌博成瘾的村民也不是非常多。农闲时,村民用手中的闲钱去牌摊上玩一会儿,赢几个钱便会及时收手。在赌博时,大家往往围坐一堆,没有身份的高低之分,一边赌博一边闲聊。除了普通村民,村中排场人甚至恶霸也偶尔会在牌摊赌博。据艾宝玉老人介绍:“那赌博哩时候,赵国兴和李子峰有时候也来,都在那玩,和普通村民一样,没大没小哩。不过,他们去打得少,有时候去,不是天天去。要说排场人哩,一般不跟普通老百姓一块玩儿,他们开囊囊会的时候去得比较多。”(www.xing528.com)

(4) 其他交往方式

本村村民其他的交往方式还包括一同赶集、看戏、吃酒席、外出赶脚、开囊囊会。即使是不太熟悉的村民,在赶集或者看戏时碰见了对方也会主动打个招呼,然后再闲聊几句。同时,在某一位村民家发生红白喜事时,本身关系不是很好的本村村民也可能会坐在一桌。此外,在农闲外出赶脚时,同村村民可以相约外出,也可能在路上碰见彼此之后结伴而行。

(二) 普通村民与排场人的交往

1. 与甲长的交往

由于该村采取“轮流甲长制”,因此多数甲长在村内的地位不高。据靳逢安老人叙述:“甲长都跟现在的组长差不多,小的村一个村就是一个甲,甲长也就相当于一个村长。地位要说也没多高,村里人理他就理他啦,不理就算啦。”因为甲长在村中地位不高,因此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刻意与其保持联系,当然如果本身关系较好则另论。如果本身关系不是非常亲密,村民见到甲长之后通常会按“姓氏+甲长”的形式称呼对方,有些人甚至会直呼甲长的名字。甲长见到打招呼的村民,也会赶快跟对方打招呼,见到长辈有时还会按照年龄称其为“叔”“达”“爷”等。在日常生活中,村民有事才会去找甲长,没事不会跟甲长主动联系。年节时,村民虽要去甲长家拜年,但无须带礼物。如果关系不是很亲密,在彼此家中发生红白喜事时也无须帮忙和送礼。

2. 与保长的交往

与甲长不同的是,保长多是村上有权有势的村民,因此普通村民一般对保长都比较尊敬。在日常生活中,村民遇到保长必须先给其打招呼,并按照“姓氏+保长”的形式称呼对方。对于打招呼的普通村民,保长通常只点一下头,或者是只“嗯”一声,并不会与对方嘘寒问暖。但是,如果保长碰到的是排场人,那么一般会互相打招呼,并相互问候几句。民国时期,由于抓丁事宜由保长具体负责,所以多数普通村民对于保长呈现出一种巴结的姿态。普通村民与保长之间互不串门,他们一般只在有事情需要找保长解决时才上门找保长。如果是买地或者是换门牌号之类的小事,村民并不需要带礼物,上门和保长说一声便可。但是,如果是比较重大的事务,村民前去找保长时必须带自己家养的1—2只鸡、2—3斤猪肉以及1包馃子。保长家发生红白喜事时,村内村民通常也会主动前去帮忙,但如果没事求保长便不需要送礼。保长家生产急需用人时,有些村民也会前去帮忙。过年时,村民也会带糖果之类的礼品去保长家拜年,一般富户在杀年猪之后也会送2—3斤五花肉给保长。

3. 与光棍的交往

以往,光棍又叫“穷人头”,多是些有枪有势力的村民。对于他们的身份,将在后文详细叙述,此处仅介绍普通村民与其的交往模式。虽然光棍是穷人头,但是他们也并不是仅为穷人做好事,过年、庙会或者搭台唱戏时,光棍都会找普通村民收钱。因此,村民虽对其尊重,但并不用刻意与其往来。双方碰面时,村民要首先跟光棍打招呼,但称呼上无须太多讲究,关系较近直接称呼大名或者小名便可,关系一般则尊称对方为“哥”“叔”“达”“爷”。如果村民需要找光棍办事也需带礼品,但礼品无须太多,只需几包馃子或者几斤白面。在光棍家中发生红白喜事时,其帮助过的村民也会主动前来帮忙,并送上相应的礼品。对于没有帮助过自己的光棍,村民无须给其帮忙,也无须给其送礼。年节时,村民也要去光棍家拜访,如果某一光棍没有帮助过自己,那么拜访时就无须赠送礼品。

4. 与排场人的交往

排场人是村中的场面人,但他们并不一定有枪,也不一定有很多财产。实际上,光棍和保长都属于排场人,不过他们是排场人的特殊类型。对此,后文将详细叙述。他们可以为村民办事,但有时也会祸害乡里。因此,大多数普通村民都很惧怕排场人。一方面,怕对方不给自己办事;另一方面,也是怕对方欺负自己。如果两人在路上相遇,普通村民一定要先给排场人打招呼,并以“姓氏+老爷”的形式称呼对方。不过,如果对方没枪没地,只是人缘比较广的排场人,也可以以“哥”“叔”“达”等称呼对方。排场人则顶多向对方问声好。日常生活中,排场人不会与普通村民接触,他们既不会和普通村民同桌吃饭,也不会在茶馆里同桌而坐。因此,某一村民想请几位排场人到家中吃饭,但所请排场人的数量凑不齐一桌,那么排场人也可能不会赏光。在排场人看来,他们比普通村民高上一等,因此他们与普通村民之间的交往必须以不失面子为前提。在年节时,普通村民也会去拜见排场人。但如果是村中交往不多的排场人,他们仅到对方家中拜年即可,无须带任何礼物。如果是交往较多的排场人,或者是与自己有亲戚关系的排场人,村民拜年时一般要带馃子、鸡、猪肉之类的礼品。当然,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可以只带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