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中心往往由于缺少维度评价的结构效度方面的证据支持而受到批评。这个研究考查评价中心的聚合度低,是否是从作业练习有别于那种可观察到有关个性特征的行为的情境中而来的相关性的结果。评价中心的聚合度是在五个情境模型中进行评价的,其评价方式是比较作业练习中的平均内部维度相关水平,相对那种机会较少的包含于作业练习中的平均水平,这种作业练习允许有更多的机会观察相关特征行为。
对于每个个性特征,作业练习中专家对特征激活的潜能评分高者显示出较强聚合度(平均相关为0.30),而在特征激活潜能的作业练习得分低的人聚合度较低(平均相关为0.15)。有关评估评价中心的结构效度的应用,伴随着基于情境模拟的分类作业练习未来方向,大家一直在进行着探讨。
评价中心被成功应用于人事选拔和发展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研究不断显示,评价中心对候选人将来工作中的预测往往是成功的,据估计,一些结果的平均效标关联效度高达0.40(Gaugler,Rosenthal,Thornton,Bentson,1987)。因为评价中心通常设计的是类似于实际工作工作的关健行为要素,所以其结果受到候选人和执法官员等人的广泛认同(Thornton,Byham,1982)。
尽管有预测效度的证据,但支持评价中心结构效度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这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评价中心不可能对待测的维度进行有效测量(Klimoski,Strickland,1977;Klimoski,Brickner,1987)。特别是同一作业练习中的不同行为维度评分的相关性往往比相同行为维度的评分相关性要高出很多(Bycio,Alvares,Hahn,1987;Turnage,Muchinsky,1984)。
例如,Sackett,Tuzinski(2001)指出,一个典型的评价中心,其不同作业练习的同一维度的评分间的平均相关性是0.25,而同一作业练习中的不同维度的评分间的相关性是0.58。尽管有大量关于结构效度明显缺乏的解释,但所设计、处理的评价中心的方法的总的规则被发现是有缺陷的(eg Zedeck,Cascio,1984)。
这个结论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评价中心的目的是要多次测量一个行为维度,并重复这样的测量而不只是单一的有关明确的工作相关归因的信息。Howard(1997)提出,有几方面的原因说明为什么不应预期交叉作业练习的维度评分会出现高聚合度。例如,评价中心的作业练习评分不可能像通常交叉作业练习中获取有效信息那样的平行测量一样被非常恰当地评价,每项作业练习可能仅提供一个维度的一个方面,这种信息的唯一性与独特性可以非常有用。在候选人有机会展示相关维度行为的程度上,不同的作业练习也可能有所区别。这并不是说作业练习往往完全没有任何机会观察到有关给定/假定的(因此不必评分)维度信息,而是简单承认作业练习不可能等同于这种观点,以及这将可能削弱对聚合度的评估。
这些观点与现代方法对行为一致性的理解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在可观察得到的交叉情境中,情境特征对一致性大小发挥着重要影响(cf Mischel,Shoda,Mischel,Wright,1993)。人们通常认为,社会行为的决定与陈设及情境有关,只有在情境基本相同,所观察到的行为才显示出高一致性(Wright,Mischel,1998)。评价中心的作业项目被设计成为包含不同行为需求以满足所表现出的大量有关工作的行为(Sackett,Dreher,1982)。当作业项目要求相似时,可能会出现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交叉作业项目评分的聚合度也会更好(Sackett,Harris,1988)。
这个研究考查了作业项目相似性的一个方面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作业项目提供了一个观察有关特征行为的机会。特别是,假设评价中心评分的低聚合导致从作业练习中的相关评分中的部分,一定程度上不同于可观察到的有关特征的行为。研究表明,评价中心评分系统与候选人的个性是可以预期的,有关相同特征的行为观察的交叉作业项目将会有更好的聚合性。
为了验证这一点,从一个为期6年的用于强制执法官员的晋升评价中心系统中得出一批数据,除了对候选人进行评分以外,还要求评价者进行判断:(1)每个作业项目提供一个机会观察五因素模型(FFM)的有关个性特征的行为的程度;(2)评价中心系统中所用的每个行为维度与每个个性特征关联的程度。评价中心评分系统的聚合度是通过对允许对相关特征行为进行更好观察的作业项目的评分的平均内部维度的相关性(称为高特征激活潜能或高TAP),以及包含在那些较少有机会观察特征关联行为的作业项目中的平均相关性(低TAP作业项目)这两者进行比较而得出的。
评价中心评分系统的交互者方法(www.xing528.com)
交互理论是在关于个性研究的“特征”与“情境”之争中出现的,该理论认识到个性特征和周围情境对决定个体行为是同等重要的(Dworkin,Kilstrom,1978;Magnussen,1971)。交互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决定是否能观测到有意义的跨情景行为模式中情景相似性的重要性。在30多年以前,Mischel(1968)指出:“对于同一个体,行为唤起的情景越不相似,其产生相似或一致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小。甚至情景间的细微差异都有可能使相关性降为零。”
特征激活理论和评价中心结构效度
特征激活潜能是指在一个给定情景中观察特征相关行为的区别的能力(Tett,Guterman,2000)。如果在一种情景下,不同的特征关联行为越能被观察到,就说这种情景的特征激活潜能越高。是否有机会在某一种情境下观察到有关某一特质相关行为的差异,这取决于很多因素,非常明显的是情景的强度和相关性。
Mischel已经详细地探讨了情境强度是如何影响特质相关行为的表达和行为一致性评估(Mischel,1973,1977)。强情境是指那些行为要求清晰、行为结果直接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个体会产生一致的预期,个体在情景下的反应差异很小。这些情境会掩盖潜在的行为特征,因为观测到的行为在这种情景下往往缺少变异性。另一方面,相对的弱情境是指在此情境下个体倾向于在情境知觉以及对各种反应的结果预测上有更大的变异性,而这些变异度更能够通过个体差异变量来预测。只有在相对的弱情景下,行为观察结果间会有高相关;当涉及强情境时,行为观察间的关系会被削弱,跨情景间的一致性也会变弱。
而情景与感兴趣的特质之间的相关性(Tett,Guterman,2000)。在提供特质相关的行为线索方面,不同情景之间有差别(Kendrick,Funder,1988)。举例:在一个房间里数据输入只能提供很少有关社会和友好性的行为信息,而如果让他对一封处理客户投诉的信件就可以观测一些人际特质相关的信息。后面的情景能比前面的情景更能够提供特质相关行为线索信息。
Tett,Guterman(2000)在研究中表明了特质相关性在理解特质与行为模式之间相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让被试完成特质测量和50个情景下表达的特质相关的行为意向。在意料之中,结果显示特质测量得分与行为意向之间的相关在相关情景中更高。同样重要的是:行为意向跨情景的一致性在那些与目标特质相关的情景间更高。
与相关性相关同样也会影响在与特质相关行为上观测到个体差异机会的概念是胜任要求假设(Mischel,Shoda,1998)。研究表明心理要求情景是个体差异被排除的一类情景。当个体有满足情景要求的动机并且有能力这么做的时候,大部分人会产生主导的反应并在在个体差异上不会大。然而,当情景要求反应更加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成功解决该类情景所必须的胜任力的时候,差异才能更清晰的被观测到。这种胜任力不仅包括技能和能力,也包括成功执行一个意向行动的为行为要求服务的个性特质。
只有当评价中心练习具有高特征激活潜力的时候,在相关维度上的评价才会聚合。例如,经理对一个工作中低于基本工作标准又不合作的下属的咨询情景。在这种情景下,合群性的行为展现在不同经理之间会非常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