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创新与调整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创新与调整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革命以来,在激烈的经济社会矛盾与冲突中,仍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结构的调整和创新,构建了被称为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结构。当代的发达国家形成的科技创新体系既意味着发达的国家科技体系的形成,又意味着适应于科技进步和“转化”的经济机制的形成。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创新与调整

科技创新体系的概念内涵,有两个层面,除上述科技知识的生产创新的人身、物质体系而外,还包括激励科技知识创新,以及实现科技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经济制度。

这里,我们提出的适应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经济制度概念是广义的,包括所有制、经济体制、知识产权制度,以及与促使科技创新和转化有关的各种规章,以及具体运作规则。

如果更概括地说:适应于科技进步的经济制度,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其主要环节是:

1. 现代企业制度与竞争制度

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制度,决定了企业要把创新(innovation)作为经营之道,因为企业作为追求盈利最大化的主体,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取最大利润,只能是诉诸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创新。可见,科技进步的关键和根本,在于形成和培育出盈利→竞争→创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后者又在于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制度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制度的构建,特别是创造出有利于各类企业自由创业和相互充分竞争的,有充沛活力的市场体制,将能大大加强科技创新的势头。

2. 科技精神产品商品生产制度

科技发展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业已表明,创造发明和精神产品的无偿使用即“共享制”和行政调拨制是扼杀科技进步的。而实行精神产品和科技成果商品化,对其进行市场营运,使多种多样的精神产品和知识形态的科技发明,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科技创新劳动,由此有了交换价值属性并且在交易中转化为创造者收入,这样既激励了科技精神产品的创造,又激励了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科技精神产品的商品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成就,它把在千百年来的自然经济时代作为自愿提供的、无偿的智力活动与经济利益相挂钩,文学家、艺术家、科技工作者由此能够以其智力成果换取收入,尽管这种行为与价值取向和传统伦理观念不相吻合,但是它却在精神的生产领域引入了经济学的个人物质利益原则,从而真正使从事科技研发的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有了利益的驱动,以此为基础,加强社会的、思想的激励机制,就能保持人们持续的创造积极性。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正是各种智力成果的自由交换制度,孕育和鼓舞了信息经济时代科技智力层的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

3. 专利权制度

专利权制度把科技发现与发明,作为创造者的一定时期排他的占有权[3],由此使表现为信息形态,易于传播和无偿被占有的科技精神产品生产,得以引进和构建起主体产权制度,并使科技创新者的利益受到保护。专利权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是适应知识生产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需要的重要的市场体制创新,它成为各类智力创新劳动积极性得以调动的泉源。人们可以看见,当代某些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加强,成为促进20世纪末20~30年间科技创新大潮兴起的重要杠杆

4. 科技创新和经营创新劳动股权制度

赋予重要经营者和科技精英以持股权,使其人力—智力—投入[4]转化为企业资本投入,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当代某些发达国家,适应高科技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需要,经营者、主要科技人员持有原始股权,或购股期权等形式的公司股权制度日益普遍化,这种智力投入转化为企业股权,体现了“知识成为资本”,它对当代不稳定性的和高风险科技劳动以及经营劳动以强利益激励和物质保障。知识资本是知识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它是硅谷原子裂变式的科技创新出现的重要经济前提。

5. 科技市场制度(www.xing528.com)

科技产品的市场化和科技市场制度的发展,是当代市场制度的制度创新的另一重要方面,这一市场交易制度在有偿基础上促使科技知识产品和其他各类创新成果的流动化,推动了企业的技术革新,促进引进、消化、自主创新等形式的技术革新和经营创新,其表现是企业研发活动和智力生产的加强。当代大企业不仅仅生产物质产品,而且越来越致力于创造专利、商誉等形式的精神产品。世界500强这样的现代的大企业,无一不把科技研发作为核心的部门,并保持充分的研发(R&D)费用[5],企业不仅制造物质产品,而且生产和出售研发的专利权、品牌、商誉等知识产权。可见,技术市场一方面使科技产品的生产从属于市场机制,使市场成为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市场激活了企业间在技术革新上的竞争,由此,推动了新科技的进步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6. 风险投资资本市场体制

现代市场经济是金融驱动和支撑的经济。金融体制的创新在现代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产品周期短,更新加快,从而投资与经营风险大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投融制度的创新。适应信息革命而得到发展的风险投资制度和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撑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有力地推进了当前的科技创新,已经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所证明。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与经济制度的创新不可分,具体地说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不可分,商品化、市场化、开放竞争、加强金融支撑,更是当代高科技创新浪潮的制度基础。尽管资本主义市场制度以其少数人的财产垄断,不利于科技创新劳动积极性的调动,人们可以看见,在垄断统治领域,许多创造发明被束之高阁,技术进步受到不良的社会制度结构的抑阻。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革命以来,在激烈的经济社会矛盾与冲突中,仍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结构的调整和创新,构建了被称为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结构。当代的发达国家形成的科技创新体系既意味着发达的国家科技体系的形成,又意味着适应于科技进步和“转化”的经济机制的形成。生产力发展需要生产关系的结合,科技创新需要经济体制的适应和优化,良好的经济体制和机制使创新活动受到激励,促使知识形态的科技创新向物质生产力转换。实践表明,正是发达的和完善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才使科技创新风起云涌。

我们需要进行冷静的经济学历史反思,我们可以看见,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很早就取得不少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药等,但是中国的古代发明家的杰出的创造发明,未能取得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果。始于宋代的活字印刷只是使用于小手工业式的刻字作坊,而未能形成一个兴旺的印刷产业,特别是中国4000年前就达到很高水平的金属冶炼技术,未能得到推广和发展;中国西周迄至20世纪初2000年多年间,农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手工技术长期保持不变,技术进步停滞不前,在我看来,其原因不是由于东方人缺乏科学抽象的思维能力[6],关键在于缺乏技术进步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制度。

【注释】

[1]原载《改革》2001年第1期。

[2]美国丹佛大学图书馆和信息管理研究院David W.Buller说科技创新速度加快,犹如“螺旋形发展”。

[3]美国1790年制定出第一部专利法,迄今美国共授予专利达500万项。

[4]现代市场经济中人力投入转化为股权,通过两种形式:第一,智力投入转化为股权,即科技人员和经营者股权。第二,一般劳动投入转化为股权,即劳动股权。

[5]发达国家制造业大公司的研发(R&D)费用往往占销售收入的7%~10%。

[6]杨振宁博士2000年在香港作的一场学术报告中,提出中国中古学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特点是抽象思维发展的不足,后者不仅表现在文史哲学科中,而且突出表现在数理学科中。爱因斯坦在对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一书的评述中,也提出上述观点:他认为尽管中国的重大科技发明,早于西欧500年,但中国人未能做出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牛顿力学这样的科学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