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财富的形成归之于劳动;威廉·配第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点出了财富源泉的多样性;而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既科学阐明了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本源,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又科学阐明了商品及其使用价值是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明确提出和阐述了社会财富源泉多样性的科学原理。他还说:“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具备,财富就越容易创造。”[5]
将马克思关于使用价值财富生产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经济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分析,劳动仍然是社会财富的始源,而参与生产过程的工具和自然对象——从广义的土地(地表、地下)到被使用的宇宙——也是财富的源泉。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升级,生产要素呈现出多维化特点,除了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而外,管理力、环境力等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效因素,并且对产品使用价值和社会财富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表现出生产方式进步中社会财富新泉源得到开发以及富源的多样化。基于现代大生产中生产要素的多维化,充分动员、聚集和整合各种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发挥要素力,是促使财富快速增长的先决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了形成社会财富最快速增值的机制,要致力于“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6]。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经历过的不同劳动方式中,生产要素的性质和要素的组合方式是不相同的,从而要素在财富形成中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大体地说:由主要依托于人力,到主要依托于工具力,再到主要依托于科学力,体现了人类的财富生产力提高的历史轨迹和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财富生产也呈现出由“用手工工具生产财富”到“用机器生产财富”,再到“用高技术生产财富”的递进发展。(www.xing528.com)
在当前的高科技经济时代,科学越加广泛和深入地合并于生产过程之中,成为强化生产要素力的积极力量,也就是说,科学力成为财富形成的主要动因。它表明:主要依托于科学力、知识力的这种人类财富创造最先进方式的到来。
基于时代的特征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致力于推进科技进步,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换,在财富创造中既要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更要着眼于推进财富创造主要依托由人力向工具力、科学力的转换,最有效地发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在财富创造中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