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演变:从古典到大众文化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演变:从古典到大众文化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生产日趋活跃,出现了文化活动向经济生产的转型。商品生产赋予文化产品以经济价值,市场机制的引入为文化生产配置了经济利益推进器。其实,如果我们大略观察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文化发展,会发现一条十分明显的由古典殿堂文化位居主流到近代市民文化兴起、再到当代大众文化大发展的轨迹。文化积极参与生产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新现象。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演变:从古典到大众文化

只有实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达,然后才能有文化昌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古代社会曾经出现过活跃的文化活动,创造出灿烂的古典文化。但古代社会缺乏文化活动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经济机制,文化享受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成就集中于城市,在整体上仍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生产日趋活跃,出现了文化活动向经济生产的转型。

文化在近现代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并转变为一种经济生产,原因就在于商品经济机制的引入。商品生产赋予文化产品以经济价值,市场机制的引入为文化生产配置了经济利益推进器。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是人们称为“自由的”文化活动,如果没有经济利益驱动,也只能在少数专业职能人员的狭窄范围内十分缓慢地发展。如同物质生产一样,充分而有效的经济激励是调动智力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杠杆

过去,怎样生产文化产品、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或取决于行政权力,或取决于生产者的个人兴趣、社会嘉许。发达的市场经济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文化生产发展成为由数量庞大的文化生产者参与、分工细致、专业众多的大产业,市场价格机制使文化工作者自发地创造活动适应大众的多种多样需要,从而促使多样性、多层次性的文化商品生产发展,促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行业出现,使广大文化消费者得以“各取所好”。

对当前文化生产应提倡“兴雅”还是提倡“兴俗”的问题,人们存在不同看法。一些人将高雅文化遭冷遇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市场的冲击和破坏。其实,如果我们大略观察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文化发展,会发现一条十分明显的由古典殿堂文化位居主流到近代市民文化兴起、再到当代大众文化大发展的轨迹。这是一场由市场力量推动的变革。对这一文化变革,不能只从文化的艺术素质角度来加以评价。例如,不能只是从不少大众文化产品表现出艺术和社会价值不高,“粗俗”甚至有劣品滋生,就做出文化生产衰败的结论。应该看到,在这种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是少数精英垄断文化生产的局面被打破,众多智力劳动者进入文化生产领域;另一方面是少数人的文化消费垄断被打破,大众进入文化消费领域。

尽管市场机制对文化活动有不少负效应,但人们只能在适应客观经济规律的同时,对商品性文化生产进行规制和管理,促进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文化产品是一种带有意识性的特殊商品,其生产中存在商品性与艺术性、意识性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的调节,市场是失灵的。此外,文化公共物品还要由政府来提供。因而,在文化生产中不能实行“全盘商品化”,而应使市场的搞活、调适功能与政府的管理、指导功能相结合。(www.xing528.com)

商品经济机制不仅促进文化生产的发展,而且还促使文化被大规模地引入生产领域,转化为直接生产要素,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使文化生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新杠杆。文化积极参与生产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新现象。商品经济与市场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在物质生产领域站稳阵地后,就向服务业的广大领域扩张,此后进一步向文化生产领域渗透扩展,一浪又一浪地把文化活动卷入市场交换,从而使文化产品成为商品,使作为精神活动的文化生产转化为财富生产,使文化产业成为实力强大的支柱产业。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因素合并于产品和服务创造,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实现了融物质财富、科技财富与精神财富于一体的更高级的财富创造,加之文化产业的崛起,使国民经济有了文化经济的特色。文化资源成为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新杠杆,文化获得了生产力的性质,出现了知识文化生产、服务生产与物质生产现代三维产业并行发展的态势。

【注释】

[1]原载《人民日报》2004年4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