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中部科技产业发展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中部科技产业发展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合肥位于我国中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对中部科技产业振兴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1月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在合肥集中建设,这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落地的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中部科技产业发展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由安徽省政府牵头,并与中国科学院共同进行建设,这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2017年9月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印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明确提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即坚持尖端引领、多方推动、协同创新、体制突破的原则,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一批前沿交叉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若干“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成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

从科技强国战略位置上来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未来,其将依托本地科学城、高校聚集的科研设施和创新环境,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国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从区域位置上来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沿长江科学创新产业发展带上重要的节点,对长江上游的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有一定示范作用,能够成为很好的样板。同时,合肥位于我国中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对中部科技产业振兴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的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等,主攻的关键技术或项目包括量子信息技术、质子治疗系统及其产业化、超导核聚变中心等,未来将着重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以及建设滨湖科学城。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研究院,将会成为我国高精尖技术研究的重要区域代表,在建设初期着力打造高度集聚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实现我国特定高精尖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紧跟甚至超越科技大国水平。目前,已有的大科学装置包括: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磁光综合实验装置。其中,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于2017年12月5日在合肥启动工程设计,并推出中国核聚变研究“分三步走”:第一阶段到2021年,开始立项建设;第二阶段到2035年,计划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开始大规模科学实验;第三阶段到2050年,聚变工程实验堆实验成功,建设聚变商业示范堆,完成人类终极能源。2018年1月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在合肥集中建设,这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落地的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实施,将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核聚变领域的中央,并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使中国跨入世界聚变能研究开发先进行列,对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即“东方超环”,被誉为中国的“人造太阳”,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于2017年9月27日在合肥建成使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合肥先进光源及先进光源集群,将是基于衍射极限储存环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其发射度及亮度指标世界第一,并且在软X射线光谱区横向完全相干,将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衍射极限储存环光源。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家实验室代表着国内高精尖技术的前沿水平,是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模式的创新科技产业大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学术资源、人才资源、科学资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四个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其中,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是安徽省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具体承办的“一号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前沿科技项目,已列入2017年安徽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建成后将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计算能力提高等重大需求为导向,着力突破推动以量子信息为主导的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前沿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形成量子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目前,已完成实验室组建方案和草案的编写,计划5年投入1000亿元。(www.xing528.com)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合了高精尖技术研发中心与平台、国家级实验室、研究院等学术资源,为实现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转型做足了科研方面的准备,令人期待研发中心未来研发转产业的变现形式和产出规模。

高科技转化平台能够实现在科研引导下技术与产业的快速结合,是高科技产业孵化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人工智能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超导核聚变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智慧能源创新中心、国家大基因中心、离子医学中心等七大转化平台。其中,人工智能中心致力于打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开放研究平台、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及产业支撑平台、机器人云智能开放服务及支撑平台等三大平台,开发阿尔茨海默病(AD)、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公共安全、智慧工厂、智慧养老、智能机器人、汽车智能化、智能家电等九大重点示范应用,力争建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国际技术一流的人工智能平台。本项目计划建设期自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是“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首个启动的重大工程项目。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将建设“一院一港”,即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研究院(合肥)和合肥地面信息港,合肥地面信息港是我国规划建设的六大核心信息港之一,定位为华东地区天地信息与数据交互枢纽,是服务长江经济带及华东地区的地面核心信息港,汇聚多源数据、开展大数据研究与信息服务产业。合肥将成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的重要建设主体,并将带动合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据初步估计,市场规模可达到数千亿元级别。超导核聚变中心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七大平台之一,建设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科学研究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于2018年年底正式动工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项目于2017年3月开工,预计项目建成后将为集成电路产业链增添重要的开放性研发平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室。其中,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类脑智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于2017年5月13日正式成立。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也是我国环境工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大研究领域中环境领域的建设内容,于2017年12月24日在合肥启功建设。

研究院方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大健康研究院于2020年4月30日揭牌。研究院以生命科学、人口健康、疾病防治等为出发点,开展大健康领域前瞻性、战略性、关键性科研攻关,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大健康领域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