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和未来发展

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和未来发展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8年6月,《滨湖科学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公开招标。目前,合肥滨湖科学城才刚刚起步,但我们可以从它的规划定位上感受其未来的发展。滨湖科学城的规划和建设无意是为了引领和促进长江沿线各地区经济协同发展。2017年,安徽发改委在解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的时候,表示要为滨湖科学城的建设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包括但不限于资金、土地、政策。

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和未来发展

2017年1月,国家批复设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合肥科学中心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同年9月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合肥中国科学院共同印发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进一步推动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从“设计图”转为“施工图”。2018年6月,《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公开招标。目前,合肥滨湖科学城(后简称“滨湖科学城”)才刚刚起步,但我们可以从它的规划定位上感受其未来的发展。

区域规划上来看,滨湖科学城占地很广,而且覆盖多个地区、开发区等,处在全国科技长江中上游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滨湖科学城包括肥东、肥西2个县和包河、蜀山、庐阳3个区的部分区域,覆盖3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合肥出口加工区)和4个省级开发区(肥东经开区、肥西经开区、包河经开区、蜀山经开区),规划面积491平方千米,位于长三角和长江中游的交汇地带,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和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安徽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湖科学城的规划和建设无意是为了引领和促进长江沿线各地区经济协同发展。滨湖科学城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同规划,一起开始建设,两者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任务,滨湖科学城重于创新城市的建设,同时也是我国中西部科学城的样板工程。

2017年,安徽发改委在解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时候,表示要为滨湖科学城的建设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包括但不限于资金、土地、政策。为了保障滨湖科学城的规划、建设、运行、发展,地方政策应先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与中国科学院、省直有关单位、合肥市政府多次沟通衔接,力求建立务实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在依法合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为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供资金、土地、政策等保障。把科学城的建设作为产、学、研、政、经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政策在保障地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促进城市转型等方面的作用。政策保障在世界知名科学城中都有所体现,但表现不一,多是结合本地基本情况,或是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造自身特点等。这些多是成熟的科学城在运行中表现出来的阶段性政策优惠,对于初创阶段的滨湖科学城而言,摸清当地的情况、明确自身定位、牢记区域发展使命始终是政策保障的前提。目前看来,随着科学城的逐步建成,地方保障政策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细,并且将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滨湖科学城的规划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的成功模式,并且结合了地方特点。滨湖科学城坚持“尖端引领、集中布局”原则,打造科研要素更集聚、技术创新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生态环境更优美的世界一流科学城,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样板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滨湖科学城始终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注重打通技术到产业的通道,促进尖端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用“合肥模式”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www.xing528.com)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明确了滨湖科学城的具体建设任务,即建设“2+8+N+3”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2”就是指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取新的国家实验室。“8”就是争取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HALS)及先进光源集群规划建设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N”就是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研究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该细分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3”是指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将对国家科学中心与产业创新中心实行一体化考虑,加快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和产业成果,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滨海科学城能够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提前谋划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等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争取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为促进大科学装置以及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将加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院等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大支撑。

除了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光伏新能源家用电器等产业,滨湖科学城还将倾力打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以及装备制造5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依托原始创新,注重前沿突破,滨湖科学城将催生一批未来先导产业,如量子信息产业、类脑智能产业、超导技术产业、高温超导储能产业、超高场磁共振成像产业、精准医疗产业以及大基因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