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萃之地

北京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萃之地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这是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空间科学实验室挂牌后的首个科学卫星发射任务。截至目前,国家和北京市在怀柔科学城布局了近40个科学设施平台,其中,“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前一年全部启动,怀柔已经成为大科学装置集萃地。

北京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萃之地

北京怀柔科学城(后简称“怀柔科学城”)位于北京东北部,距离中心城区大约50千米,处于怀柔区、密云区的核心地带,规划面100.9平方千米,其中怀柔区域68.4平方千米,密云区域32.5平方千米。

怀柔科学城始建于2009年,整体规划分为四个阶段:2020年,怀柔科学城城市框架扎实起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效初步显现;2025年,怀柔科学城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影响力显著提升;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的科学城和国家科学中心;2050年,全面建成引领世界一流的科学城和国家科学中心。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合作协议》,怀柔科教产业园区上升到院市合作层面,为怀柔建设科学城打下了基础。2011年,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签署了院市共建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协议,为在怀柔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性研究中心迈出了第一步。2016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20年12月10日,《怀柔科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草案)公示。由此可见,怀柔科学城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指导和科学规划,更离不开阶段布局与未来视野的结合。

怀柔科学城的生态产业以中国科学院等为支撑。怀柔科学城围绕着物质、空间、地球系统、生命、智能等五大科学方向的成果孵化,着力培育科技服务业、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信息与精密仪器、太空与地球探测、节能环保等高精尖产业,构建“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的创新链。构建一个以这些高新科技为基底的现代化城市,首先要有雄厚的学术资源、研究资源。北京高校林立,研究院齐备,高新技术企业众多,这样的空间环境为怀柔科学城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国科学院这样肩负着引领我国科技走向世界历史使命的高等院校、研究院,积极参与科学城的规划、建设,与科学城血脉相连,共生共荣。为了更好地服务怀柔科学城,中国科学院大学怀柔科学城产业研究院在2020年5月17日挂牌,建设初期,研究院致力于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到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实现前沿技术“创新型”研发和科技成果“导向型”转化,最终打造成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咨询”为一体、创新资源凝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具有示范带动效应,多主体、多要素联动的一体化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2020年12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怀柔科学城产业研究院携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雁栖湖办公室、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机恒通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智能成像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怀柔科学城产业研究院柔性电子研究中心、国科怀栖(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6个创新型项目,及为这些项目提供孵化服务的国科大科创空间入驻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足见,怀柔科学城是一座完全以科学规划、科技创新、科学管理为建设核心的未来科学城。我国距离科技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追赶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科学城未必是弯道超车的法宝,但科学城的科学运作必定能够提升区域乃至全国的科研、科教水平,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作用,进而实现产业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新模式。

怀柔科学城起步晚,但是建设速度很快,大科学装置集群往往提前建成,这样的中国速度为怀柔科学城的建设争取了时间,给学术平台、研究院、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进驻科学城树立了信心。2018年,怀柔科学城按照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的整体安排,推动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子午工程二期等大科学装置,以及大科学装置用高功率高可靠速调管研制平台等14个科教专项平台项目落地。同时,中国科学院系统电子所、力学所、空间中心、纳米能源与系统所、物理所、大气物理所等9个研究所入驻。紧接着,钱学森国家工程试验基地投入使用,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在此“落户”,暗物质卫星悟空号、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慧眼等多颗重要科学卫星的地面中控指挥大厅在此建成,园区内还有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集团的卫星研究所等。2020年12月10日,“怀柔一号”,即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空间科学实验室挂牌后的首个科学卫星发射任务。截至目前,国家和北京市在怀柔科学城布局了近40个科学设施平台,其中,“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前一年全部启动,怀柔已经成为大科学装置集萃地。围绕大科学装置,怀柔科学城的资源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科学创新生态体系正加速形成。(www.xing528.com)

怀柔科学城的科学设施布局、孵化器、加速器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它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精益求精地追求“城”的概念,立足现实物质条件和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未来科学城的发展。按照《怀柔科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草案)中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怀柔科学城将会建成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国家实验室集群,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家,产出一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融通性、颠覆性的创新研究成果。城中常住人口将达到23万人,就业岗位数量约22万个,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40.3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40%),建筑规模约2720万平方米,将构建“一芯聚核,怀密联动,一带润城,林田交融”的空间结构。该方案着力突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源头优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的强度优势、首都生态涵养区的自然人文优势,围绕“1+3”的总体思路,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与“自然生态体系”高度融合的整体格局。其中,“1”是构筑亮丽生态底色,建设山水城市典范;“3”是构建由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个核心要素组成的创新生态体系。在生态环境方面,怀柔科学城未来将综合运用各种措施着力做好全区域的生态环保、生态建设,实现蓝绿空间比例约占规划范围的60%。在推动“科学”原始创新发展方面,怀柔科学城重点围绕物质、信息与智能、空间、生命、地球系统等学科方向,构建支撑完整科学创新链条的功能布局。既有规划,也有留白与融合、调整,鼓励形成活力开放的科研社区。在服务吸引“科学家”方面,怀柔科学城通过全方位构建国际人才社区综合功能体系,打造具有成就感、荣誉感、归属感的环境氛围,形成科学领军人才高地。怀柔科学城内计划构建“城市—街区—社区—街坊”四级城市生活服务圈,提升工作、生活的融合度与便捷度。为适应国际化、年轻化的科研人群特点,加强与国际公共服务资源的对接合作,推动涉外教育医疗商业设施建设,打造开放包容、国际化氛围浓郁的宜居环境。在营建“科学城”方面,怀柔科学城划分为科学城中心区、科学城南区、科学城北区、科学城东区和科学田园5个空间单元,并进一步细分为23个街区,实施分级分类的规划统筹管控。此外,怀柔科学城还会构建完善的城市支撑体系。

未来的怀柔科学城作为一座城市会拥有合适的人口体量,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城市服务设施,人性化的管理系统,吸引全世界的人才,以最尖端的科技探索最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