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潜江市小龙虾综合利用产业链调查结果公布

湖北潜江市小龙虾综合利用产业链调查结果公布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潜江市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以小龙虾养殖为核心,构建“虾稻共作”、秸秆全利用、畜禽生态养殖等农业特色循环模式,形成动、静脉产业间耦合共生的农业大循环产业链,探索出一条兴市富民的新路径。发展至2017年,潜江市已有虾稻共作面积3.3万公顷,小龙虾产量达8.7万吨。2012年6月,潜江华山水产公司投资4.15亿元的年处理10万吨废弃虾壳提取氨盐与虾鱼加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投产。

湖北潜江市小龙虾综合利用产业链调查结果公布

潜江市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以小龙虾养殖为核心,构建“虾稻共作”、秸秆全利用、畜禽生态养殖等农业特色循环模式,形成动、静脉产业间耦合共生的农业大循环产业链,探索出一条兴市富民的新路径。

1.从“稻虾连作”突破发展循环农业

潜江市境内河渠交织,堤防纵横,滩堤突起,垸田低平,湖泊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其气候、地形与水文分布具有明显的水产业发展优势。地表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潜江龙虾”尾肥体壮、爪粗壳薄、色泽明亮、肉质鲜美、余味悠长的特点。当地多为传统的水田种植,技术投入少,劳动力投入大,经济效益较低。

2001年,潜江市农民刘主权首创了“稻虾连作”的稻田养虾模式——低洼田里的中稻收割后,投入小龙虾,利用稻田的天然饵料生长,次年春耕前捕捞小龙虾,接着再种植水稻。2006年后,“虾稻连作”生态种养模式被写入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在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专家的技术支持下,2013年“虾稻连作”创新发展为“虾稻共作”,即在技术操作上实现小龙虾与水稻的共作共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达到虾稻同步增产,品质同步提升。发展至2017年,潜江市已有虾稻共作面积3.3万公顷,小龙虾产量达8.7万吨。小龙虾是关系到潜江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水产物。对小龙虾养殖的研究对潜江市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潜江市开展了“虾稻共作”模式推广,一年一季稻两季虾,插秧时将沟内的虾幼苗放进水稻田,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秆还可还田,培肥地力,减少农药化肥等投入。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及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更使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种养全程尽量采用物理或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节约了水源,破解了农民种粮不增收的难题。虾与稻的巧妙结合,其实就是生态种养,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成为小龙虾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如此循环,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天然生物链,为生态增值。

据统计,目前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面积达26万亩,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00公斤,亩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亩均增收3000元,虾稻共作模式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1000元以上。传统模式下,麦稻模式的中稻和小麦亩均纯利分别在1500元和500元左右,“虾稻共作”可达6000元,效益刺激下大量资本进入田间,农田改造、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不断提速。“虾+N”的思路下,潜江市衍生出十多种小龙虾混养、套养、轮养高效模式:“虾—鳜”轮养模式每亩收益近万元;“虾+莲(藕)”共作养殖模式每亩收益5500元;“虾+龟+稻”综合高效种养模式每亩收益8000元,这些农产品折射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潜江市农村之变。

作为“虾稻共作”的龙头,潜江市制定了《稻田养虾技术操作规程》《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2013年5月《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由中国渔业协会作为国家行业标准予以公布和实施。潜江市在“产业+”的模式下,创建了虾稻共作品牌,以虾稻为例,2018年潜江市虾稻(大米)创产值320亿元,注册相关企业数十家,其中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虾乡稻”品牌更是扬名省内外,在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大米”荣誉,打造了中国生态大米第一品牌。

2.从小龙虾废弃物中挖掘出甲壳素大产业

潜江市被誉为“中国小龙虾之乡”,享有“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的美誉。在传统龙虾加工生产过程中,极易产生大量的“三废”物质,据统计小龙虾加工后,约80%的虾壳成为废弃物,全市每年产生废弃虾壳10万多吨,这些废弃物往往是一排了之,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容易引发与周边群众的矛盾和纠纷。这些被废弃的虾壳含有大量甲壳素,为潜江市小龙虾加工中变废为宝,为产业转型发展,延伸产业链,提供了大量资源。(www.xing528.com)

甲壳素是从蟹、虾壳中应用遗传基因工程提取的动物性高分子纤维素。“甲壳素”被欧美学术界称为继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五大生命要素之后的“第六大生命要素”,作为糖尿病高血脂病服用的良方,是21世纪医疗保健品的发展方向。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化工、医药、农业、材料、环保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壳聚糖,在农业上可以促进种子发育,提高植物抗菌力,做地膜材料;在医药方面可用于制造降解缝合材料、人造皮肤、止血剂、抗凝血剂、伤口愈合促进剂;在日用化工上可用于制造洗发香波、头发调理剂、固发剂、牙膏添加剂等。小龙虾可食用的部分仅占全部身体的20%,在传统的小龙虾加工过程中虾壳大多数被丢弃,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从小龙虾壳里提取的甲壳素制成保健品能够为小龙虾提高10~100倍的附加值

2012年6月,潜江华山水产公司投资4.15亿元的年处理10万吨废弃虾壳提取氨盐与虾鱼加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投产。年处理废弃虾壳能力达到10万吨,年产甲壳素高附加值衍生制品能力达到7000吨。2014年该公司生产氨基葡萄糖盐酸盐、钾盐、钠盐、壳聚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等甲壳素衍生制品2000吨,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现在公司一年生产保健食品50亿粒,增加销售收入30多亿元。

项目的成功投产,不仅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带动5000多农户增收致富,而且解决了废弃虾壳带来的环境问题,解除了小龙虾加工出口产业的后顾之忧,使潜江华山水产公司开创了发展环保产业、进入循环经济的崭新局面。甲壳素深加工项目,延伸了小龙虾产业链,大大提高了小龙虾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潜江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出口创汇和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实现了小龙虾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潜江市因此成为全国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

3.小龙虾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

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目前,以“三个一”(“一只虾”“一粒米”“一颗氨糖”)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迅速影响全国,出现了龙虾养殖、龙虾加工、龙虾出口、龙虾餐饮、龙虾生物、龙虾医药、龙虾物流、龙虾文化、龙虾就业、龙虾节会、龙虾国际交流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其中,利用废弃虾壳虾头实施加工,造就了“世界甲壳素之都”,一道正宗“潜江油焖大虾”掀起了“中国餐饮文化的红色风暴”,其社会公众参与率、产城融合度及品牌影响力全国罕见。据统计,目前潜江市从事虾稻共作种养殖、加工出口、餐饮物流、中介运输、电商等的人数有10万余人,综合产值400多亿元。

企业加工产品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如潜江华山水产公司是目前国内鱼虾产品出口获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最全面的供应商,获得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美国FDA现场审核、美国HACCP认证与美国“通关绿卡”、欧盟EEC认证、英国BRC认证,通过俄罗斯和韩国卫生注册,是英国玛莎百货(世界500强)中国区域唯一供应商,国内唯一获得欧盟甲壳素系列产品注册的企业。主导产品免检出口欧、美、英、德、韩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世界小龙虾看潜江”“世界甲壳素之都”等声誉得到进一步提升。

小龙虾产业还提高了农民就地就业和就近城镇化的积极性。通过对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星座式坟地及荒坡缓旧地等“三地”一次性同期流转给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负责土地平整、标准化建设,然后将标准化田块实行“反租倒包”给种田能手,耕种的农民成为企业完整生产链条的一环,得到了获得高效农业收益的机会。土地被流转出去的农民除了获得每亩800元的土地租金外,还获得了就近到企业务工的打工收入。此外,由于实行土地整理,农民的实际耕地面积普遍提高,获得要素收入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村集体经济因为经营性土地增加和参与企业发展,实力也得到增强,农民作为村集体经济所有者又相应增加了收入。生产方式改变和收入增加,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的城镇化能力和愿望。目前,全市3万余人因此就地实现了城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