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可持续农业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可持续农业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我国古代可持续农业思想我国可持续农业思想源远流长。(二)我国政府可持续农业战略理论《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计划》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是我国政府在可持续农业方面的重要文件。该计划细化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关于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方面的7个方案,并指出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农业发展方针政策、审核修订农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一)我国古代可持续农业思想

我国可持续农业思想源远流长。上古农业兼有渔猎和农耕,《史记·殷本纪》说商代的开国君主汤打猎时见四面设网,于是去掉三面独留一面,当时诸侯认为“汤德至矣,及禽兽”。汤的德行达到了极点,惠及禽兽。

儒家主张“王道”,认为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这种仁爱能够惠及“草木禽兽”,使一草一木也能够从善政中受益。春秋时,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是说孔子渔猎,既不用大绳拉网横截河流捕鱼,也不用生丝系在箭上射夜晚在树上休息的鸟。战国时,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按照时令生产粮食,密网不入池塘捕鱼,按时开采山中林木,这样就可以做到粮食、鱼鳖、树木等物质充足,人民物质充足就是王道的开始。这等于说,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王道”的开端。

战国时期的《礼记·月令》规划了一年的政治活动,孟春“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麑,毋卵”,仲春“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季春“田猎罝罘、罗网、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直到季夏才可以开采沼泽,“命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命泽人纳材苇”,但是还不能入山砍树,直到季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这是说,春天要采取保护措施,不准渔猎,不准砍伐树木,不准焚烧山林,直到夏末才能渔猎,到了秋末才能砍伐树木。

可以说,两千多年前我国便有保护农业资源、按时开发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我国政府可持续农业战略理论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计划》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是我国政府在可持续农业方面的重要文件。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并要求各国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并承诺履行会议通过的所有文件。当年中国政府开始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与联合国文本相呼应,涉及人口、教育、卫生、农业、工业、交通、资源、生物、环保等多个方面内容。其中第11章论及“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第11章指出,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该章涉及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加强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投入和农业生产力、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科技、发展乡镇企业等7个方案领域。(www.xing528.com)

1999年,农业部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成《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计划》。该计划细化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关于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方面的7个方案,并指出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农业发展方针政策、审核修订农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2015年,农业部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发布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该规划是指导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指出,我国农业一方面面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退化、体制不健全问题,另一方面有农业可持续发展共识日益广泛、物质基础日益雄厚、科技支撑日益坚实的机遇,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统一、创新驱动与依法治理统一、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统一、试点先行与示范推广统一、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统一等原则,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取得显著成效,应完成优化生产布局、提升产能、保护耕地、节约用水、防止污染、修复生态等重点任务、重点工程。要做好法律法规、扶持政策、科技与人才支撑、改革创新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在区域布局方面,该规划把我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19]

(三)当今学界可持续农业理论

我国学界对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农业发展客观路径、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指标体系三个方面。

在可持续农业发展客观路径方面,有以下代表性研究:刘彦随等总结了五种国外持续农业模式,分别为以美国为代表的生态保护型、以日本为代表的合理利用资源和生态保护型、以法国为代表的保护农户的环保型、以德国为代表的促进农业综合发展型和以印度为代表的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型;总结了四种国内持续农业模式,分别为生态农业模式、集约农业模式、高效农业模式和高技术农业模式。[20]刘力等从技术理念的角度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持久农业”“精准农业”与中国的“生态农业”。[21]冯海发总结了“有机农业”“再生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等六种实践模型。[22]

在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径选择方面,有以下代表性研究:崔和瑞从循环经济理论出发,构建了两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一是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以建设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为目的;二是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以建设有机农业为基础,以开发有机食品为目的。[23]陈宝兰认为可持续农业应该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因而相应地从生态农业、规模效益农业、人本农业三个方面构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24]白蕴芳等认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培育人力资本、推进农业合作化、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和践行生态农业理念。[25]

在可持续农业发展指标体系方面,有以下代表性研究:刘慧认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陆地系统科学相辅相成,并从食物保障、生态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区域内部平衡四个方面构建了18个指标。[26]柴彭颐等构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社会指标”“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4个部分共47个小指标组成。[27]邱化蛟等在总结国内外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价和监测指标,包括3个准则层,10个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