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成果及其应用:比较优势、非均衡增长和梯度推移。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成果及其应用:比较优势、非均衡增长和梯度推移。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中,重要的有比较优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后来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学,便产生了区域梯度推移理论。区域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由于资源、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梯度差异。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成果及其应用:比较优势、非均衡增长和梯度推移。

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中,重要的有比较优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两种理论的侧重点不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区域具有各自的优势,因而都能得到发展;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产业部门发展是不均衡的,具有优势的区域及产业应优先发展。

(一)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中最为著名的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又叫“绝对成本说”。该理论是亚当·斯密在他的著名代表作《国富论》中创建的。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双方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具有绝对的差异,这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先天自然条件和后天经济条件不同。成本的绝对差异使分工可以获得利益,如果购买一件产品要比自己生产花费少,就应该去购买而非自己生产。由于每个国家在某些特定商品生产中都具有分工上的绝对优势,如此便可以获得绝对利益,因此自由贸易对贸易各国都是有利的,这克服了传统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只对单方有利的片面观点。

2.相对优势理论

事实上,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存在着许多缺陷,无法解释有些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占据优势而贸易仍能够开展的情况。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又叫“相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真正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相对成本”而非“绝对成本”。只要各国在商品生产上存在相对差别,就能够产生相对优势,参与贸易的各国便能够获得“相对利益”。

3.要素禀赋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与他的学生俄林批判地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他们认为,商品生产不仅仅牵涉到劳动力,还牵涉到资本、土地、技术等诸多要素。各个国家在不同要素上的充裕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国家是劳动力充裕型,有的国家是资本充裕型,要素充裕程度不同的国家在生产相应商品时,其产品价格要相对便宜。因而一国应生产要素充裕的商品,进口要素稀缺的商品。[1](www.xing528.com)

(二)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而是出现在个别部门,这些部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支配作用,这样的经济部门就是增长极。增长极不仅能够迅速发展,还能通过关联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把增长极理论从经济产业领域推广到经济地理领域,认为增长极既可以是发挥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也可以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区域。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发展初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潜力大、效益突出的部门或地区,然后利用扩散效应,由局部带动整体发展。[2]

2.循环累积因果论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地理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即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并存。缪尔达尔认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会对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回流效应,即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回流,使两地发展差异更大;二是扩散效应,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使两地发展差异缩小。一般情况下,市场的力量会强化区域间的不平衡,繁荣的区域更加繁荣,落后的区域更加落后。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应该优先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等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发展条件落后的地区。[3]

3.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源于美国学者弗农提出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弗农认为工业各个部门及其产品,都有一个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的生命阶段。后来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学,便产生了区域梯度推移理论。区域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由于资源、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梯度差异。如果主导某个区域的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兴旺阶段,那么该区域属于高梯度区域。反之,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属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那么该区域属于低梯度区域。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大都会产生于高梯度区域,然后逐渐向低梯度地区扩散推移。[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