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群经济:平等互动,抢占未来市场

社群经济:平等互动,抢占未来市场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用明星的偶像效应,持续获得粉丝的追捧,诱导他们进行感性消费。但现在的营销专家认为乔布斯同时也是粉丝经济的颠覆者,其成功依靠的是更加牢固的“社群经济”模式。前几年粉丝经济火爆时,有媒体称“得粉丝者得天下”。以粉丝经济获得巨大成功的苹果,就是经营社群经济的好手。如果说粉丝经济有一丝企业挟明星居高临下的意味,那么社群经济追求的则是企业与用户以平等身份进行互动与交易。

社群经济:平等互动,抢占未来市场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社群经济

俗话说得好:“买卖不成情义在。”这句话在新媒体时代可能要反过来说,只有情义深了,才能有更多买卖。当然,买卖的对象不是感情,而是产品与服务。只不过,这年头不跟客户做朋友,企业就很难经营好自己的商业生态圈。社会化媒体营销(即我们说的新媒体营销,简称社会化营销)正在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主流形态。

社会化媒体带来社会化营销。这便是新媒体诞生后的世界行情。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人们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得泾渭分明。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两个世界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很多人的社交媒体朋友圈成员,要么是现实中有接触的人,要么是具有某种共同爱好或需求的人。而后者往往会转化为前者。于是,网民的朋友圈就借助社交媒体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别说混迹互联网多年的年轻人了,就连很多退休的老人也学会了微信支付,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分享着各种新产品的使用心得。

当年排斥互联网等新生事物的老一辈人,最终也乐于接受便捷的新媒体生活。受众范围越来越广,这是时代的进步、高科技的胜利。

互联网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圈子和群体,这也恰恰是天然的细分市场。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营销者把这些群体简单定义为粉丝,把互联网经济理解为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模式。利用明星的偶像效应,持续获得粉丝的追捧,诱导他们进行感性消费。由于粉丝本身对明星挂靠的品牌形象有着很高的忠诚度,所以他们会自发地寻找共同爱好者,主动传播品牌口碑,并且在企业公关时成为最给力的啦啦队。因此,粉丝经济成为新媒体营销的一个努力方向。

可是,粉丝经济一直存在若干缺陷,让很多做电子商务的企业不小心就会跌入误区。

首先,粉丝经济过于依赖明星的品牌形象,但明星的形象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的品牌形象。特别是代言明星与企业的关系亲疏,几乎是决定性因素。当明星与其他商家合作时,粉丝也可能因此大面积流失到竞争对手那边。

其次,粉丝的消费往往是感性消费,容易让经济效益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他们可以一时冲动买下大量与明星相关但实际上对自己没什么用处的商品,也可以因为企业的某些过失而发起声势浩大的抵制运动。这导致粉丝经济热起来很火爆,凉下去也很绝情。

最后,粉丝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单边经营模式,即通过几个明星来笼络无数粉丝,很难把企业品牌影响力扩大到该明星粉丝之外的群体。这一点限制了粉丝经济的开发潜力。也就是说,企业很难利用新媒体来成功推广与那几位明星不挂钩的产品或服务。

在过去,史蒂夫·乔布斯打造的苹果手机品牌是粉丝经济的经典案例。但现在的营销专家认为乔布斯同时也是粉丝经济的颠覆者,其成功依靠的是更加牢固的“社群经济”模式。

“社群”一词最早是在台湾地区使用的。它不是社会群体的缩写,和“社区”的意思差不多。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的主要区别是:粉丝经济以某个明星为中心来运作,通过控制明星这个“点”来牵动整个粉丝团;社群经济则是围绕更复杂的网状组织展开的,并不局限于个别中心点。

按照《社群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商业驱动力》的分类,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包括产品型社群、兴趣型社群、品牌型社群、知识型社群、工具型社群五大类型。该书作者认为,社群经济的核心就是“交互”二字。(www.xing528.com)

移动互联网技术彻底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基于定位追踪和位置服务,通过随时随地的交互应用,为人与人交互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和体验。也就是说,社群成员以移动互联网为纽带,能随时随地产生互动关联,从而实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方位交流。在这种频繁而深入的互动交流过程中,社群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文化价值观,从而吸引全球各地有共识的新成员,逐渐转化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网络圈子。

社群圈子并不是上下级分明的正式组织,每个成员都是平等关系而非从属关系。但凭借共识与协商,他们可以不断增进感情,遇到事情时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组织形式松散,组织成员分部更松散,但凝聚力却不输给任何井然有序的正式组织。这就是互联网社群的特征。

正是因为存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社群成员往往会认同其他成员推荐的“业界良心”产品。这与粉丝团类似,但不同的是,社群成员并不局限于某个明星的话题,关注的领域较多,知识分享涉及面更广。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的关系倒是有几分现实中社区近邻的特点,互助、互惠、互利。

这就意味着社群的需求比粉丝团更有综合性,且不局限于单一品牌和单一来源。换言之,各种企业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社群的需要,开发潜力更大,需求也更稳定。

更重要的是,粉丝经济以感性消费和冲动消费为主,调动粉丝的“情怀”成为营销的主要手段;社群经济的消费要理性得多,做新媒体营销时不能简单靠博眼球、煽情等感性手法,需要拿出更多有信服力和高品位的营销内容。

前几年粉丝经济火爆时,有媒体称“得粉丝者得天下”。这句话在当时的语境下并无问题。因为在实际操作中,这句话提到的“粉丝”约等于“高忠实度用户”的概念。把普通用户转化为偏爱你的产品的粉丝,你就能接到更多稳定的订单,牢牢占领自己的细分市场。

但从长远来看,能把社群经营好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中占得更多的先机。

以粉丝经济获得巨大成功的苹果,就是经营社群经济的好手。苹果借助iOS系统建立了一个便于用户移动互联体验的平台。这个平台汇集了许多开发机构和iPhone用户。苹果的用户不仅仅是掏钱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还参与到了苹果系统的分享与创造中。共同的兴趣促进了密切的群体交流,而频繁的交流互动为苹果带来了更多的创意与发展动力。苹果社群已经成为一个商业生态圈,一面强化苹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一面自动扩张社群的规模与边界。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群经济是粉丝经济延伸和升级后的产物。从以个别明星为中心的单边经营模式,转变为去中心化的多边经营模式。这就使得社群经济不再局限于个别明星,不再单纯依赖捆绑明星形象的手段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如果说粉丝经济有一丝企业挟明星居高临下的意味,那么社群经济追求的则是企业与用户以平等身份进行互动与交易

做社群经济时,新媒体平台营运者要化身为专业、随和、亲切、善解人意的老伙计,与社群众成员像老朋友一样零距离地打成一片。

造成两者差异的根源是:社群更强调把握用户的心理体验与情感诉求,追求更高的人际关系强度。

与此同时,社群经济需要激活社群的自组织能力,成为企业最忠实且最有创意的助力。社群成员不再只是用户,而是全程参与企业经营流程的特殊力量。因为,社群成员的群体智慧,有助于企业超越简单的实体企业加电子商务模式,真正打通线上线下,让营销实现本地化和场景化。

总之,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的出现,为社会化媒体营销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而过去的粉丝经济模式,也因互联网人口趋于社群化而逐渐演变社群经济模式。社群成员超越了传统的消费者(用户)角色,成为企业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人们在制订新媒体营销策略时应该看清的基本大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