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看图更有效:如何优化内容可视化表达?

看图更有效:如何优化内容可视化表达?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图获取的信息超过了阅读文字,这就是“读图时代”的由来。当然,“读图时代”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文字的重要性。很多新媒体发布的优质内容在篇幅上不亚于“文字时代”的长篇大论,但其文字排版方式、字体及颜色选择、文字与图片或视频的搭配方式、行文节奏与各段语风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务求让读者看一遍就能抓住重点、明白结论、增长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可视化表达并不只是简单的“图文并茂”。

看图更有效:如何优化内容可视化表达?

关键词:“读图时代”;视觉传播;可视化表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6年4月8日发布了《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该报告称:“本次调查的社交用户中,82.7%的人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在5年以上,61.7%的人通过手机上网的年限也在5年以上。从社交用户平均每日接触互联网的时长来看,整体上网时长、手机上网时长在6小时以上的用户分别占36.9%、22.8%,每日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用户分别为79.5%、60.5%,网络重度用户较多,社交应用成为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用社交应用的大流量、高时长,各社交平台进一步推进电商化,形成多入口流量导入模式,为社交应用的盈利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用户畅游网络世界的主要渠道,这也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

与传统的PC端互联网不同,移动互联网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载体,上网时很少逛传统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而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入口。如此一来,互联网用户的许多行为习惯都会发生改变,尤其是阅读习惯变得碎片化。

这就要求新媒体营销团队在制作内容时要注意内容轻量化、形式可视化、传播互动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表达形式的可视化,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有媒体报道称,现代人获取的各类信息中有60%~70%是以图像方式来展现的。看图获取的信息超过了阅读文字,这就是“读图时代”的由来。

以更快、更轻松的方式来获取更多信息是现代人的共同追求,但快节奏生活与信息过剩使得我们比前人更容易对文字感到厌倦。色彩鲜明、形象直观的图片可以为读者省略把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图像的步骤,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

于是各种媒体都大大增加了图片、录像、视频等可视化信息在发布内容中的比重。甚至连政府宣传机构也在近两年用漫画动画短片的形式来宣传重要政务信息,向群众讲解相关的公共常识。从网民的反馈来看,这种做法的效果远胜于正儿八经的传统宣传方式。

“读图时代”本质上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假如不是移动互联网用户大大超过了PC端互联网用户,假如不是移动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户过去的阅读习惯,假如不是发达的互联网应用让广大自媒体能轻松制作原创图像和视频,“读图时代”也不会席卷全球。

当然,“读图时代”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文字的重要性。视频内容少不了精彩的台词与评论,“一图流”(03)长微博也包含了大量文字解说。如果缺少有深度和力度的文字,图片与视频就会沦为虚有其名的花式。不过,“读图时代”对文字的要求不同于“文字时代”,既要求内容翔实准确又必须符合碎片化阅读习惯。

很多新媒体发布的优质内容在篇幅上不亚于“文字时代”的长篇大论,但其文字排版方式、字体及颜色选择、文字与图片或视频的搭配方式、行文节奏与各段语风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务求让读者看一遍就能抓住重点、明白结论、增长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读图时代”做深度内容就是:先把深刻的东西分解成碎片,再重新组合成用手机浏览也不吃力的信息组合。

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传播与可视化表达等理论大行其道。其实,这也是人们应对注意力稀缺问题的主要策略。(www.xing528.com)

视觉传播的最大优势是“易读性”,运用图像来直接反映世界原貌,用图表对抽象事物进行可视化表达,读者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水平与专业训练就能理解内容。文字传播的最大劣势恰恰也是“易读性”,读者往往需要较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完全读懂内容,否则容易被专业词汇、行文习惯等因素干扰解读。

造成这个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读者在解读文字符号时要运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消耗脑力更多;解读图像时运用更多的是直观的形象思维,消耗脑力少。注意力资源说到底就是一种脑力资源,信息解读越容易越利于传播。“易读性”的程度决定了我们获取信息耗费的脑力多少,从而进一步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效果。这就是可视化表达逐渐成为新媒体时代主流的根本原因。

可视化表达趋势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互联网中的信息同质化问题。

互联网上的信息看起来浩如烟海,但你仔细搜索某方面资料时就会注意到很多信息其实是重复的。在文字传播主导的时代,只要复制粘贴全文再随便修改一下就能炮制出一篇像样的新闻报道。无数同质化信息反复出现,也是造成读者注意力日益分散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并没有提高广大用户的思考深度,反而让更多的人对信息过载感到不知所措,沉溺于收集似是而非的碎片化知识。随着人们普遍放弃深度思考,内容制作者就更加难以避免出现同质化信息现象了。

相对而言,视觉传播比文字传播更容易避免内容同质化。因为可视化信息的制作成本要远超过相同内容的纯文字或图文并茂的文章。先写出文案(文字),再制作图表,设计长图的结构。若是要做动图还涉及编码问题,需要编辑人才和技术人才分工合作而成。可视化表达是通过形象的表达方式来传递经过深加工的信息,这比文字更能突出内容制作者的特色,不容易被模仿,从而有效降低同质化信息的出现频率。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过可视化表达方式处理的信息可以超越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让语言、习俗、文化程度不同的人都能一目了然地领会内容制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视觉传播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重要,“图解”“图说”“图例”等可视化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促进全球信息资源交流的桥梁

需要注意的是,可视化表达并不只是简单的“图文并茂”。因为“图文并茂”中的“图”与“文”依然是相对独立的信息载体。而在“读图时代”,“图”与“文”已经融合在一起,不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信息载体。比如刚才提到的“一图流”就是图文一体化的典范。

可视化表达和视觉传播等理念在过去就有萌芽,全球第一个成立数据新闻部的企业是英国知名媒体《卫报》。但直到新媒体时代来临时,可视化表达才渐渐成为新闻报道及营销推广的主要趋势。

例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浙江新闻”客户端从2014年8月开始推出《话图侠》栏目,试图用可视化读图的方式来呈现新闻情景,让客户端的可视化专栏成为传统纸质新闻的重要补充。中国广播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央广新闻”也通过定期推送“一图读懂”系列的可视化内容来解读国家政策与新闻热点。

根据英国《卫报》的经验,制作可视化信息的基本步骤是:先根据营销目标来采集、过滤、分析数据,然后通过图表、互动效果图、漫画、动画、视频等形式把文字和数据转化为可视化信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采集与编辑数据,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易懂的“一图流”或“短视频流”内容。

总体而言,“读图时代”对读者的理解能力要求大大降低,但对内容制作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企业新媒体运营团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大部分用户觉得看文字太累,读图更省事,于是越来越懒得看深度文章,巴不得用“一图读懂”的形式了解全世界。所以,新媒体内容制作者必须花更多精力和成本去制作符合用户阅读习惯的可视化内容。唯有这样,才能在“读图时代”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