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提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重点任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农业政策实现历史性的转变,即由重视量转向重视质,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转到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实现这些转变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村收入,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当前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问题非常突出,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中国有13.75亿人口,粮食需求量是全球贸易量的2倍以上。2016年,我国粮食进口11468万吨,相当于黑龙江加吉林的粮食总产量,其中大米、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进口1014万吨,自给率98%左右。我国农产品总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不同步、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根源在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失衡的局面长期没有改观。生产要素、结构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会重新配置,这也是结构失衡的一个表现。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超越市场的力量,因此必须顺应市场规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让市场发挥作用,把政府和市场关系理顺,优化、改变农业资源配置扭曲的状况。今后20年,中国仍处在食物消费结构持续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口粮的消费会稳定或下降外,其他农产品的食用消费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现在全球的粮食市场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确保安全稳定的食品供给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建立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农田保护措施,防止良田大量流失,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不仅要确保耕地数量,关键还要提升耕地的质量,到2020年确保要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做到“上图入库、精准管理、信息共享”。
中国要增强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中国13.75亿人,将来是14.5亿人,要实现现代化,靠自身的水土资源,难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不能关起门来自给自足。2017年一号文件提出,要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顺应市场规律,在农业“走出去”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增强利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现在提倡培育中国的农业跨国企业,主要以参与食品供应链的加工、储运和销售等非种植和养殖环节为投资目标,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参股国外农业公司,借以提升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能力。
此外,还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一是调优,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二是调绿,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改革重点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及理顺农民和土地的关系。(www.xing528.com)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主要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成效明显,下一步要调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东北地区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新机制。国内棉花和玉米价格的调整已经见底,完全由市场形成,逐步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在调整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也得到了基本保障。
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重头戏。产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石,也是农村制度的基石。改革开放近40年来,农村产权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坚持集体所有制前提下,赋予农民更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政策层面一个崭新的表述是由“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即从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分离到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是土地改革一个基本的模式,其中最核心的是承包权独立化,最重要的是经营权要放活。现在小规模的农业家庭经营体制仍处于主导地位,中国这种稳定的地权和有效的小规模家庭农业经营制度,在社会转型中确定了一个安全机制,有利于保持农村的稳定,有利于防止农村的贫困转移到城市,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计。改革既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又要强调适度性经营。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会释放巨大红利。浙江德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以来,已完成入市45宗396.63亩,成交额达到1.04亿元,集体经济组织获得收益8755万元。据摸底测算,当地12个乡镇151个行政村还有可以入市的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180宗1万余亩,这些土地入市后可实现出让收益20.8亿元,将为当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注入巨大推动力。今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只要符合规划,只要是依法获得,在土地市场上公开出让,国家征收一部分土地收益调节金,这四个条件都满足,就可以跟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这一改革可以让农民更多分享土地的增值收入,将给农村带来显著变化。
激活要素离不开农民“三权”的确权和保护。产权改革的政策脉络实际上是三个:一是确权,要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农民像重视结婚证一样重视自己的土地权利证书”;二是赋权,支持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是护权,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三权”,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