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来保险资产管理业的新六化”改革探析

未来保险资产管理业的新六化”改革探析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九大报告最大的特点是“新”,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特别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怎么去理解贯彻这个“新”字,必须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理念:一是新改革观。保险资产管理业改革始终要坚持市场化方向,不能有丝毫动摇。保险具有三大功能,一是风险保障,二是资金融通,三是社会管理。数据信息是未来最宝贵的资产,也是监管实施和市场决策的重要基础支撑。保险资产管理新改革问题,可以概括为“新六化”。

未来保险资产管理业的新六化”改革探析

十九大报告最大的特点是“新”,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特别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怎么去理解贯彻这个“新”字,必须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理念:一是新改革观。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原因在于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险资产管理业是一样,加快推进新改革永远在路上。保险资产管理业改革始终要坚持市场化方向,不能有丝毫动摇。虽然目前金融监管的主基调是严监管,但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简单理解严监管的内涵。严监管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针对短板进行严监管,针对乱象进行严监管,针对风险进行严监管,并不意味着管的越多越好,管的越细越好,管的越死越好,要深刻理解严监管的现实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保监会实施的严监管,是有科学尺度、合理分寸、针对性强、兼顾长远的严监管,有紧有松,有收有放,有硬有软,是辩证的关系和有机的统一,不是为了严而严,更不是运动式的严。

二是新的发展观。这些年,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与过去相比,规模和速度发展都比较快,与经济发展相比也比较快,与其他行业相比也不慢。但只看规模和速度是远远不够的,要树立新的发展观,追求有效的、安全的、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说规模越大越好,速度越快越好,这需要转变我们的发展观。前些年,业界对保险业到底是做大做强还是做强做大出现一些争议,就好比国内谈经济发展,是又快又好还是又好又快一样,这两个词的顺序排列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发展理念。现在看来,按照新发展观的要求,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追求有效益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保险资产管理业也要按照这个要求和目标发展。

三是新的市场观。简单概括一下就是要跳出保险看保险,跳出资管看资管,跳出国内看国内。看保险不能局限于保险市场自身,比如说新国十条,把保险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新高度,不能仅从保险市场发展的快慢看待这个问题。保险具有三大功能,一是风险保障,二是资金融通,三是社会管理。第三个功能就是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责和责任。不能只追求保险行业自身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和社会管理职能。必须从大金融的角度来看保险,资管更是这样,一定要从大资管的角度看待保险资产管理。保险资产管理是资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自身的行业特性,但也要遵循既有的市场标准和运行规律,一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主业发展,服务于民生建设,服务于社会发展。还要从国际大市场角度看待国内保险资管,因为过去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多,都在国内进行资产配置,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终究要走向国际市场。在资产管理模式、机制、规则、配置等方面,要有国际化理念和思维,要用国际视野来看待保险资产管理和配置问题。

四是新的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述中,明确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就保险资产管理而言必须始终把“风控第一、安全至上”作为永远不变的准则,同时要积极主动去管理风险,而不是消极回避这个风险,而且要努力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去减少和降低风险,要把自身作为金融市场安全、金融体系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自身的安全稳健运行促进国家金融领域的安全稳健,做出积极贡献,发挥积极作用。

五是新的创新观。回顾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不乏存在一些为了创新而创新或偏离主旨的伪创新的现象。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创新产品,比如说资产证券化,在十几年前出现时就有点生不逢时。在银行不缺乏流动性的时候推出资产证券化,在市场不需要的时候推出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东西不应该为了创新而创新。所有创新都应该是有的放矢的,所有的创新都应该立足于现实需要,所有的创新都应该是风险可控的。市场上曾经有句话,“一切不以风险可控为前提的创新都是耍流氓,都是蒙骗投资者”。因为创新必须让投资者感到风险是可认知的、可控的、较为安全的。否则所有风险最后全部扔到投资者的身上,是不适宜的。这是创新的一个根本,忽视了风险的创新是不可取的。同时,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借鉴国际经验的时候,要立足国情和现实,要有一个科学辩证的把握。我们在研究国外的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演变时,发现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的保险资产配置结构并不适合中国当前的情况,因为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程度和特点不一样,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可能是欧美发达国家多年前的情形,不能用目前欧美发展国家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来判定我国现在的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还是要依靠现实需要和市场环境。比如,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保险资产配置中债券占比较高,权益资产与固定收益资产占比有“二八开”之说,这与这些国家债券市场发育充分能够提供多品种、多期限债券产品有关,但在我国这种“二八开”的配置结构未必适用,因为债券市场发展不足,特别是中长期债券数量很少。

六是新的科技观。多年以来,金融科技信息化水平发展很快,但在各金融行业之间并不平衡。就保险业而言,从监管到市场都受到数据信息的不全、不准、不真、不及时问题的困扰。数据信息是未来最宝贵的资产,也是监管实施和市场决策的重要基础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一个行业的科技信息化水平上不去的话,监管和市场发展都走不远。所以,保险业要真诚接受新科技,敢于应用新科技,要加大资源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最近几年有了进步,比如,网络保险发展较快,有了4家网络保险公司。保费增长很快,截至2017年9月,尽管这4家保险公司保费总额只有60多亿元,但比2016年增长了近140%,趋势还是比较好的。还有一些保险公司引入了区块链技术。要树立新的科技观,科技就是生产力就是高效率就是利润,要敢于接受敢于应用。以前,很多人不接受金融科技,不承认金融科技发展将逐渐取代金融传统经营模式。但现实给大家上了一课。如果把金融业务与金融科技紧密融合,将来在市场上就能走得越高越远,竞争力就越强。

保险资产管理新改革问题,可以概括为“新六化”。第一个是市场化,前面提到了市场化是必须永远坚持的准则,市场化大概包括五方面:一是扩大委受托双向开放,2012年政策就开放了,比如,前面提到的保险业委托100多家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管理3000亿保险资金,还有就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第三方资产,特别是非保险资产大致在2万多亿元,但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还是比较小的,需要进一步开放。现行委受托关系中仍存在一些弊病,委受托双方的协调沟通成本比较高,双方的职能划分不清,导致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始终存在,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二是法律关系要厘清。任何金融产品都应该遵循信托原理,国务院明确遵循信托法的金融产品有两种,即公募基金和信托产品。信托法不仅适用于信托公司,它还有着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在国外,信托无处不在。目前,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应该遵循信托原理。三是发展第三方业务,2017年初31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第三方业务总共是4万多亿元,其中业内和业外的第三方业务基本上各占一半,同时11家资管公司管理第三方资产占到总资产的50%以上,还有11家资管公司通过第三方管理资产所获取的收入占管理资产的总收入的50%。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是市场化的体现。四是管理费率市场化,现在保险资产管理费率在集团内和集团外是不同的,管理集团内资金的收费的要低于管理集团业外资金,未来管理费率的市场化并轨是大趋势。五是激励约束机制,保监会在2016年下发了一个文件,允许保险公司5%的股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0%的股权用于员工的股权激励,这是新的突破。目前无论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没有一家保险机构做到。不过还是可以看到在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权结构当中,已经诞生了两家个人持股大股东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业还需要进一步开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二个是专业化。目前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是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机构数量也在增多,但也有短板。比如,在境外机构、私募机构的设立上和特殊投资领域的机构,包括不动产医疗养老健康产业等领域的投资管理机构的设立不是很多。中国香港11家子公司局限于香港市场投资,难以承担全球化配置的任务。如何补上专业化机构的短板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团队专业化,国内保险业在境外投资、量化投资、衍生产品、并购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仍是缺乏的。业务板块精细化,这个也是大趋势。社会化大生产越发展,专业化分工越细,资产管理领域也是一样。

第三个是产品化。任何金融机构都是通过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来获取客户资源和市场的。国内保险业的短板是产品化率比较低,这是未来要加快发展的方向,而且只有产品化才能标准化,才能市场化。除了加快发展产品提高产品化率外,还可以考虑目前的账户管理可以转换为定制化产品。此外,产品的种类也要增加,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还要注重客户服务问题,如很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包括养老金管理机构都设置了客户服务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

第四个是投行化。无论是新国十条还是2017年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文件当中都明确提出,鼓励专业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房地产基金、债转股基金,等等。这些业务都属于投行业务领域。但在实践中,国内保险业在这几个方面进展不大,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的匮乏。但这些年,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领域进展较快,如目前上市的商业银行,在债券承销、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结构融资、并购贷款等领域的业务发展很快,甚至有的上市银行投行业务同比增长超过3倍,投行业务赚取的营业收入占总体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投行化并不意味着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做成投行,但可以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的优势,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国企改革。

第五个是国际化。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一是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明确了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具体措施。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是长远目标,资本项下的逐步开放、稳步开放也是必然趋势,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都需要保险资产管理走出去,保险资产全球化配置要稳步推进。目前,我国的外汇形势正在好转,人民币汇率比较稳定,外汇储备连续9个月实现正增长,未来的外汇管制应该逐渐有所放松,但是对境外投资的投向上会更加严格。2016年发改委商务部和外管局下发的文件中,将鼓励投资什么与不鼓励投资什么,列得很清楚。保险资产管理境外投资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要围绕着高端制造、高端技术、能源资源等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和技术进行投资,远离文化、娱乐、体育、房地产等行业。

保险业的境外投资从2004年起步,稳步推进,取得进展。目前保险业的境外投资多采取合作方式和直接投资,选取好的合作伙伴,弥补自身投资操作经验的不足。保险业应从机构、团队、项目三个方面选择境外合作机构。在保险资产全球化配置的起步初期,通过借船出海是现实的选择,自己能力现在还达不到,需要借助境外优秀机构的能力实现投资目标。我国推出港股通、债券通等政策,打开了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对于保险资金走出去也是一个很好的通道。

第六个是科技化的问题。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未来5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规模,2015年是12亿元,在2020年会达到9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50%,远超全球20%的增长率。但是从目前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情况来看,人工智能很快会发展起来。关于人工智能在保险市场领域应用的问题,麦肯锡有一个报告值得关注,报告指出到2025年的时候,国际保险业自动化的程序和设备将取代如今保险业25%的从业人员,很多公司对金融科技既爱又担忧的心理就可以理解了。如区块链技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去中介化。将来中介是不是就都没有了?实际上有与没有都是市场的选择,科技改变了金融的业态,但改变不了金融的本质,互联网保险还是保险,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但是从更长期来看,形式和理念内涵的改变也可能会逐步对事物的本质的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目前仍然不会。

关于保险业的新配置问题,首先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资产配置的“二八开”问题。在国际保险资产管理领域固定收益资产和权益资产是按照八和二的比例来配置的,大部分国家是这样。但是这种比例并不适合我国。国内的债券市场规模很大,但并不是很发达。交易量很大,但债券期限结构并不能满足保险资产配置的需要。2016年,一级市场发行债券是36.4万亿元,其中十年期以上的国债企业债合计6635亿元,占总发行量不足2%,保险资金中80%以上是寿险资金和长期资金。如果我国像国外一样把大量资金配置在这些债券上,第一个是收益率低,第二个是期限错配更加严重。所以,如果国际是二八开,我国可能要在三七开和四六开这样一个比例上。借鉴国际经验绝对不能生搬硬套,美国是债券市场最发达的国家,自然配置债券的比例相当高。日本保险公司配置的债券比例高,但日本保险投资收益率相当低,因为日本的债券的收益也很低。二是另类投资比例问题。媒体经常报道保险另类投资比例高达38.6%,但计算方式有问题。另类投资占比是29%,从小口径算为25%,占四分之一左右。现在外界关注保险业另类投资的风险问题,目前来看应该说比较安全的。另类投资收益率比较高,期限相对较长,在低利率环境下,以时间换空间,以牺牲流动性换取较高收益,促进了保险投资收益率的持续稳定,也有利于改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当然,另类投资比例也不可能是无限高,监管部门有明确的比例限定,数据显示小公司比例高一些,大公司比例并没有那么高,其投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另类投资要根据收益需要和风控能力判断,只要合适就好。

保险业是“靠天吃饭”的。过去保险资金运用中这个问题比较严重,目前正逐步好转。如股票投资,2007年股市暴涨,保险资金的股市投资收益很高,当年收益率达到12%,当时也有个二八开的说法,即20%的权益投资赚到全部投资收益的80%。但2008年股市暴跌,投资收益率立即降至2%以下。实践证明,不能仅靠股市。最近几年,股票投资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对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波动性的影响也逐渐减弱,另类投资作为主动投资主动管理的稳步增加,起到了熨平收益率的作用,这也是近年投资收益率逐渐趋于平稳的重要原因。关于战略配置的重要性,在国际资产管理领域有句话,投资收益80%取决于资产的战略配置,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最重视的就是战略配置、大类资产配置和长期配置,多年来已经形成国内保险业的专长和核心竞争力。

保险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有客观原因的,对银行来讲,存款结构当中60%~70%以上都是一年期以下的存款和活期存款,典型的“短钱长用”。但对保险来说,“长钱短用”是常态。这两年市场上也存在少数保险公司的“短钱长用”现象,是因为这些保险公司卖了很多短期性的万能险产品,反过来又做了很多长期股权类或权益类投资,这也是一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潜伏着很大的风险。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有主动错配和被动错配之分,主动错配是留下一个敞口,便于增加更多市场投资机会。比如,预料到未来市场利率可能下降,于是调动大量资金超前配置长期限高收益的债券,这是超前配置的概念,是动态管理的一种方式。目前,期限错配很大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也可能成为一种常态。比如,2013年到2015年,保险业十五年期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2.45万亿元,2014年2.97万亿元,2015年5.4万亿元,在现行市场环境下是没办法的,是无奈被动的选择。

另外国内保险业缺乏对长期资产市场的研究。这几年,国内保险业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力量,但对证券类机构的研究依赖还是比较强的。根据调研,全行业的研究人员也就三四百人,而一个大券商研究所就有几百人,这是急需改善的地方。保险资产配置的特点是长期配置、大类配置、战略配置,必须对长期资产有深入研究。而证券机构的市场研究偏重于中短期市场,与保险业的现实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不动产投资市场,外界对保险资金的不动产投资存在误解。按照监管规定,如果某家保险公司拿了一块地,是不能用来建住宅的,因为保险资金不允许投住宅,只允许投写字楼、物流仓库、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养老社区等不动产。所以个人住宅价格的炒作与保险资金没有任何关系。保险公司拿地投资养老社区,目前有9家保险公司投资29个养老社区,规划投资近670亿元,现在已投资了300多亿元,这些投资完成之后将能够提供4.3万个床位。

现在国家鼓励发展长期租赁市场,即只租房不买房。我国的住宅自有率在世界上也是比较高的,比欧美国家要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据说现在有一条规定,保险资金期限长,追求稳定适度的投资回报,很适合做长期租赁,但是租赁不是炒房。(www.xing528.com)

保险资产配置要坚持五个贴近。这也是结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十九大精神所提出来的,即贴近实体经济、贴近国家战略、贴近行业需要、贴近民生建设、贴近绿色投资。那么,未来保险资产配置到底往哪里投呢?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谈到保险产品的时候,人们都能理解保险产品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提供风险保障,对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进行风险管理,解决的是生命周期风险问题。但保险投资应该做什么呢?自然要把负债端的特性和优势延伸到投资端,我们就称作衣食住行,要围绕衣食住行、社会公众追求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进行投资,解决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因此,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的内涵,不仅是期限匹配、价格匹配、币种匹配,其中也包括专业特性和功能作用的匹配,这是一个需要强调的特征。保险投资领域除了衣食住行外,还增加了战略新型产业和新型技术行业。

为此,我们提出了保险资产配置的“一横一纵、五个板块”的观点。一纵指的是产业链,大家都知道由保险负债到资产,最大的特性是金融属性在不断增强,投资领域十分广阔,有条件把保险产业链条向上游(金融领域)向下游(实体领域)延伸,这可能是保险业未来很好的优势。一横指的是产品链的问题,上文提到有六大类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这六大类产品就是保险资金投资实体经济、投资重大项目的重要载体,但这些产品是私募产品,私募产品也需要标准化和流动性,搭建产品链,实现从发行到交易的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链条。

至于五个板块,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地球上的人类生存,只要追求美好生活,只要希望衣食住行质量更高,与这些相关的资产就是最持久的,最有需求的,最为广阔的。过去人们认为保险资产要追求战略性、稀缺性、垄断性的资产,现在看要追求最持续的资产。因此,围绕衣食住行新这五个板块投资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目前来看,保险资产配置也是围绕着这些领域来进行的。第一是新经济,十九大报告提到的领域,如交通运输、能源电网、市政管道、水运航空、高速铁路、环保水务、通信信息、物流服务等城镇化建设,以及养老、健康、医疗、现代农业、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创新企业等,恰恰是保险资金投资较多的领域,这些领域也是未来主要的配置方向。第二是新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中国企业“走出去”、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军民融合、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保险资金要紧贴国家战略,搭上国家战略实施的顺风车,这也是保险资产求得长期稳定收益的重要保障。第三是新改革,包括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都为保险资金股权投资提供机会,很多国企混改都欢迎保险资金进入,因为期限长,拿得住,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只有保险资金才能资本化,而银行的资金在债转股政策出台前不能进行资本化。最后是新技术,除衣食住行以外,还包括新领域,如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等,这些领域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新业态也是关注重点。目前有很多大型保险公司投资各地政府一些产业基金,包括新技术基金。

金融市场包括很多子市场,就保险资产管理领域而言也需要一个新市场。保险投资分布于各个金融子市场,但是自身的保险资管产品和资产的流动性需要一个自己的市场来实现。这几年,保监会始终在规划推进这项工作,比如,搭建行业性基础设施,2016年5月成立上海保交所。目前正在筹备保险资产集中登记交易平台,预计2017年底之前能够上线,其主要功能是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交易和流通。协会开发上线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注册系统,协会负责保险资管产品注册工作,相当于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生产商,注册就是通过对产品的合规性、材料的完备性进行形式查验,符合监管标准的准许注册,将来产品再到资产交易平台进行集中登记获得身份证。另外还有协会开发的产品估值系统,目前已完成了债权、股权、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估值模型,科学合理的资产估值对市场交易很关键。

现在能够发产品的专业机构主要是综合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部分养老金管理公司,大概有30多家,截至目前已累计注册产品3万多亿元。保险公司及其他的机构投资者是产品的主要买方。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被业外机构持有,主要是企业年金和中小金融机构。它们都将是资管产品市场的重要交易主体。此外,还有市场中介机构,包括律所、信评机构、会计事务所等。有了交易平台、交易主体、市场中介,新市场自然就会形成。

为什么要培育保险资管市场?这与保险资金特性有关。国际上,金融市场上的长期资金持有者,第一是养老金,第二是寿险资金。但不包括银行,银行的长期资金有限。我国融资市场上的长期资金持有者就是寿险资金和养老金。目前,寿险资金大概在12万亿元到13万亿元之间,养老金总额是7.5万亿元,能用到投资上的也就2万亿~3万亿元。长期国债融资,2016年仅6000多亿元。实际上,国内真正的第一大长期资金持有者是寿险资金。理论上讲,既然保险业作为最大的长期资金供给者,理应具有长期资金市场的定价权,但现实并不是这样。如果认为保险业有一定的长期资金定价权,目前也仅限于刚才提到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为载体的另类投资。

培育一个保险资管产品交易市场,实际上也就是长期资金交易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保险资管产品特别是债性产品交易的收益率曲线,可以为长期资金交易提供定价参照,逐步建立起长期资金市场的定价机制。如果说长期国债是无风险利率的长期债权的定价基准,那么保险资管产品交易的收益率曲线,应该成为国债以外的长期资金市场的定价基准,这是培育新市场的主要目的。有了话语权、定价权后,保险业才有可能实现主动负债。目前是负债驱动型的资产负债管理,真正高级阶段应该是资产驱动型的资产负债管理。近几年也有几家保险公司打着资产驱动负债的旗号,但实际上是伪资产驱动负债,通过高成本的万能险产品聚集资金再去投资股市和股权博取高收益而并不是资产驱动负债。欧洲的商业银行是先找合适项目,再根据项目情况去筹集资金,先把收益率定下来然后找与其相匹配的资金,这种做法是资产驱动负债,也就是主动负债,但是我们目前还做不到。如果保险资金在长期债权市场上拥有了一定的定价权,就等于拥有了主动性长期负债的钥匙,这是长远目标所在。到那个时候,保险业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是积极主动有效的。

2016年,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承担了一项中国金融40人论坛的研究课题,课题题目是《新常态下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几个结论。一是快增长,未来的保险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目前,保险市场发展存在两个差距:一个是保险产品有效供给与社会公众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差距。另一个是中国保险深度与密度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2016年,我国的保险深度是4.16%,保险密度是2258元,分别占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0%和40%。与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保险深度10%以上,保险密度4000美元以上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另外还有一个数据,目前我国持有寿险保单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国外的大部分年轻人就业后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来的养老问题,而我国的年轻人大都是月光族,缺乏长远保障意识。从人均持有寿险保单看,我国是0.13张,美国是3.5张,日本是8张,差距更大。2016年,我国保费规模是3万亿元,如果我国人均持有寿险保单由0.13张达到1张的时候,保费规模要翻多少番呢?所以说,我国保险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现在我国金融业的增加值占GDP的8%或9%。保险在未来许多年都将是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社会公众迫切需要的很多保险产品未必能够买到,还有就是家庭财产保险、农业保险、海洋养殖保险、医疗养老健康保险、巨灾保险、保证保险等,都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在一些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只要有需求就有供给。为什么他们一个人、一个家庭持有那么多保单?比如,你家屋前有个游泳池或者有棵大树,为防止大树倒了压到邻居家的房子,或防止邻居家的宠物在你家的游泳池被淹死,都可以去买一个保险。过去常听说国外某个明星给眼睛买保险,给牙齿买保险,等等,当时都觉得很可笑,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它是保险无处不在的表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各种风险,保险需求十分丰富,这就要求保险机构能够提供有效的产品。理论上说,有需求就应该有供给,保险市场也是这样,所以说,我国未来保险发展空间非常大。

二是多主体。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要遵循保险投资规律,不同的投资业务必须要有不同的专业团队,如私募投资不应该和公募投资混在一起,私募有私募的激励机制,与公募是不一样的,需要不同的专业机构去完成。另类投资不能与传统投资混在一起管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理应是更加丰富多元的。

三是全市场。产业链问题、产品链问题、服务链问题,以及培育保险资管新市场,发展保险资管新市场,是现实需要,是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四是广配置。保险资金配置领域广泛,投资工具丰富,投资产品众多,基本做到了从传统到另类、从私募到公募、从虚拟到实体、从境内到境外的广配置,这是保险资产配置的特点也是优势。

五是强创新。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我国要建立创新型国家,保险业也不例外。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都迫使保险资产管理业必须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是重风控。风险是投资人永恒的话题。风险就像传说中具有魔力的红舞鞋一样让投资人难以摆脱。风险管理能力是任何一个投资机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有一句话,“管住了风险等于增加了利润”。另外还有一句话,保险资产管理经常讲的,“宁愿少赚不能赔本”。因此,风险控制永远最重要。

七是新监管。无论监管周期如何变化,建立更加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信息化的监管体制,都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发达的金融科技和金融监管技术手段的应用,监管效果也会大大提高。证监会之所以查内幕交易老鼠仓一查一个准,是因为通过交易所的数据库可以精准分析每一个人交易的价格、时点和频率。大数据比对之下,谁也逃不了。如果不解决监管的技术手段问题,监管效能就不会有大的提高,未来的监管也要转型。协会作为自律组织,也是大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自成立那天起,就以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信息化为目标。3年来,协会大力打造信息技术系统平台,比如产品注册系统,还有另类投资管理系统、项目对接系统、基金一站通系统,等等,其中项目对接系统已经与16个省市联通,包括国家发改委,系统存储近6000个项目,有14万亿元的融资需求。信息化和数据化也是我们协会的努力方向。近几年,《中国保险报》在评选年度十件保险大事或新闻的时候,协会第一年入选的是产品注册系统,第二年入选的是项目对接系统。协会要把信息系统平台做起来,才能更好地为监管、为会员、为市场提供优质、专业、务实、高效的服务。

【注释】

[1]本文根据长安讲坛第326期内容整理而成。

[2]曹德云,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