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去杠杆与债务可持续性的探讨

去杠杆与债务可持续性的探讨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杠杆的对策之一是偿还债务,这是正道。随之而来的股市剧烈波动,明确否定了此种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去杠杆的长期性也因此确定了。最后的问题是杠杆率的可持续。关于债务可持续性的度量,我们给出两层指标,一个是微观,一个是宏观。目前中国的债务已经不可持续。如果不同时或者不把重点放在解决杠杆率高悬、债务高悬产生的体制机制原因上,不把功夫放在企业改革上,可能过七八年还会再来一次。

去杠杆与债务可持续性的探讨

杠杆的对策之一是偿还债务,这是正道。但是,任何减债方式都有紧缩作用,如果出售资产,那就更是紧缩了。如果经济主体不约而同地用偿债或出售资产的方式偿债,则会出现合成谬误,导致资产负债表衰退。所以,以稳定经济为第一要务的当局,不可能容忍这一事态发生。所以,虽然理论上讲这一条是最好的路,但在实践中根本走不通。

对策二是债务减记、划账。但是,这种方式的可行性存疑。因为这种行为几近赖账,其结果是乱了规矩。而且,它可能进一步导致信用萎缩,打击市场信心。

对策三是通货膨胀,这是老办法。政府对付自己债务问题的老办法就是造成通胀,如果真能胀起来,没有几年,庞大的债务将会微不足道。但现在的问题是,通货膨胀老是不肯降临,货币发了这么多,物价还是涨不起来。所以这条路也行不通。

对策四是金融资产价值重估。美国的去杠杆,相当程度上是价值重估的结果。危机8年,美国股市涨了8年。危机刚开始时,市场狂泄了一阵,自那以后则总体上升,股价一涨,企业的权益便增加,拿资产同权益相比较,杠杆率自然下降。应当说,这条路非常有诱惑力,但是很可能会有副作用,这种副作用美国还没有看到,但中国显然已经看到了。2015年5月之后的股市狂跌,就是这个原因。有些人寄希望于股价上升来支持企业去杠杆,结果适得其反。随之而来的股市剧烈波动,明确否定了此种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上面的四条对策是去杠杆。还有一条是杠杆转移,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政府承担,政府以借债的方式把企业债务承接下来;二是中央银行承接,用发货币即扩张资产负债表的方式把居民部门、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不良资产拿过来。现在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做,那就由中央银行来做,所以就有了资产负债表扩张3倍的情况发生。中央银行往市场上放钱,当然皆大欢喜,但是,央行从市场上收钱,即开始缩表,则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

还剩下一条路,就是把GDP搞上去。把经济恢复起来,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但是,GDP要搞上去谈何容易?需求侧的手段已经穷尽,再搞下去就会负作用大于正效应了,于是,眼光便聚焦到供给侧,而且,全世界政府的聚焦点都不约而同地转到这一侧,都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结构性改革,通过实实在在地发展实体经济,最终将杠杆率降下来。中国是比较早认识到这种状况的国家,而且,我们是最早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家,这说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将去杠杆健健康康地进行下去。这同时告诉我们,去杠杆要准备打持久战。由于GDP增速下降,其他条件不变,即便债务不增加,杠杆率也会上升。所以在危机持续过程中,设定去杠杆任务,核心意义在于提醒全社会不能迷失方向,不能过度依赖需求,特别不能只靠货币政策调控去解决危机,而是应当从供给侧合理安排去杠杆的路线图,并坚定不移地推进。去杠杆的长期性也因此确定了。

最后的问题是杠杆率的可持续。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负债、杠杆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是工业社会正常运行的条件,是现代经济和传统的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相区别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它在分工的基础上,把全社会的资金集中在最能够有效地使用它们的企业家手里,所以才有了储蓄、投资,才有了发达的金融市场,不断地运行这些金融资源,这就是现代金融和现代经济。就是说,负债和杠杆其实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因此,正确地说,应当是债务的可持续问题。

关于债务可持续性的度量,我们给出两层指标,一个是微观,一个是宏观。微观上来说,可以用债务和息税前利润之比来衡量,如果低于1%,债务是可持续的。比如企业借债,钱借来了开始生产,生产出了产品,卖掉了,还了本,还有一部分剩余,这部分剩余可以还利息。如果这个过程能够持续,这个企业的微观债务就是可持续的,这就是健康的债务。实际上,大部分企业一直都是这种情形。

同样的道理,宏观比什么呢?我们拿当年整个经济的利息支出和当年全社会GDP的增量相比,同全社会当年的储蓄增量相比。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则债务可持续,如果相反,则可持续存在问题。(www.xing528.com)

图2.8 宏观经济数据对比(单位:万亿)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CEIC,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课题组估算。

目前中国的债务已经不可持续。到2012年,代表利息支付的竖柱已经高于名义GDP增量的竖柱,当年的利息支出高于GDP的增量,往后好几年都如此。大概是从2012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说,自己是在为银行打工,而且打工的钱还不够还贷。大约也是从那年开始,所谓金融不服务实体经济,便成为一个社会共识。也就是在2014年,一位银行家公开承认,钱已经赚得不好意思。总之,社会的反映同我们的计算是相吻合的。这个问题同样在国家外汇储备外流的现象上得到反映。从国家层面来说,储备的流出也是为了解决本国债务问题。因为,其本质,就是把过去作为财富积累的那些储备拿出来变现,把存量变成流量来解决当下的流量短缺问题。当然,这种解决办法是很很负面的。党中央将降成本列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内容之一,确实非常英明。

现实中,如果有很多不良资产,则降杠杆就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不良资产比重不高,而且我们有妥善的办法来处置,这个债务就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债务中出现不良,债务风险将会增大,为了挤掉水分,就要拿优良资产来冲抵国民财富的净损失。这样,可用于冲抵不良资产的优良资产规模,构成债务承载能力的上限。刚才说的20.7万亿元,这就是我们的上限。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不能太多,也不能太久。

最后,去杠杆必须综合施策。一是去杠杆一定要和企业改革密切结合。如果不同时或者不把重点放在解决杠杆率高悬、债务高悬产生的体制机制原因上,不把功夫放在企业改革上,可能过七八年还会再来一次。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们就曾搞过一次,所有的数字都是当时世界最好的,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又不敢这么说了。原因就在于根源并没有根除,我们希望这次要从根本上去掉高杠杆的体制基础。二是要强调债务处置的目的,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管理金融风险,进行结构调整,因此应该同等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三是去杠杆必须遵循市场化原则。如果不能贯彻市场化原则,仅仅着眼于去杠杆,如果市场原则被破坏,那还不如不去杠杆。四是必须坚持于法有据,所有事情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最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逆全球浪潮,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因此,中国处置不良资产、处置杠杆率也应当有一个全球眼光。现在有很多企业、很多资产我们看不值钱,但是国外的人却非常看好,他们有他们的路数,在这种情况下,去杠杆必须有国际视野。

【注释】

[1]本文根据长安讲坛第313期内容整理而成。

[2]李扬,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