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的进入和丧失竞争力企业的退出,是传统增长动能逐渐消失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必须发掘的源泉。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让创造性破坏机制发挥作用,是实现增长动能转换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保护政策都要着力于创造条件,让新创企业容易进入,并按照生产率原则优胜劣汰,给予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需的市场压力,并为其营造易于退出的机制。
首先,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持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只能靠改革红利而不能依靠政策刺激。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从改革中赢得红利,取得了稳增长的效果。我们的研究表明,旨在提高劳动参与率、全要素生产率、生育率和降低企业成本等领域的改革,可以显著延缓潜在增长率的长期下降趋势。一旦这些改革真正落地实施,将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争取到一个大的“L”形轨迹。
其次,坚持货币政策中性(甚至必要时偏紧)。认识新常态就是要了解增长减速的原因在于发展阶段变化,是供给侧传统动能弱化的自然结果;适应新常态意味着不能以宏观经济政策干扰经济增长速度;而引领新常态则须完成“三去一降一补”和处置僵尸企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存量和增量意义上实现市场出清。为此,货币政策应坚持中性偏紧,履行釜底抽薪的职能,而坚决避免以宽松信贷的方式,造成过于充裕的流动性,为传统产能的薪火相传“火上加油”。(www.xing528.com)
第三,坚持社会政策托底。许多落后和过剩产能不能在市场上出清,除了有GDP动机之外,还往往以保护就业岗位、防止居民收入水平下降为借口。以往的经验表明,一方面,保护就业岗位就必然延伸到对企业的保护,就难以让没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退出;另一方面,如果听任市场自发破坏就业岗位,的确会使一部分劳动者及其家庭处于困难境地。突破这种两难的关键是把保护岗位的做法改变为保护劳动者本身,立足于筑牢社会保护网,越是社会政策托底有力,越能做到退出无虞和无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