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就业优先战略注入新内涵,要求把实施该战略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紧密结合,让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保持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再分配力度,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同步实现就业岗位的创造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首先,兼顾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社会保护机制完备性的统一。劳动力市场机制及其运行,是有效配置劳动要素的基本方式,依据劳动力市场信号,劳动者获得提升人力资本的激励,企业按照最有效率的方式配置资源,社会相应推进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政府与时俱进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当前,仍然存在着一些妨碍劳动力市场功能充分发挥的体制性因素,迫切要求找准改革的关键领域加快突破。例如,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既是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必然要求,又有利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改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立竿见影地收获改革红利,同时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共享性。
与此同时,又要避免被问题表象及其相应的舆论所误导,做出不适宜的政策调整。包括劳动立法、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挥工会保护劳动者权益作用等在内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是随着发展阶段变化经济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前行而不能走回头路。涉及《劳动合同法》修订这样的政策调整,应该着眼于通过某些具体规定的调整,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但是,法律本身绝不能废止,其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就业质量、保障基本民生的基本内涵和内容也不能改变或弃而不用。
其次,兼顾短期劳动力利用和长期人力资本培养的统一。2004年首次出现的“民工荒”以及随后普遍发生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标志着中国经济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不再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近年来,即使在经济增速下行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仍然面临着招工难、用工荒的困境。在就业机会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上涨加快的情况下,许多农村青少年升学意愿下降,在义务教育结束后便匆匆进入劳动力市场。这固然在短期内满足了劳动力需求,但是,这种现象造成对教育的负激励,长期内会造成人力资本积累的整体损失。(www.xing528.com)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机器和机器人的更广泛使用,这一代劳动者会因缺乏技能和更新技能的能力不足,在遭遇未来就业冲击时陷入困难,也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通过延伸义务教育阶段增加新成长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通过加强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和适应结构调整的就业能力,应该成为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优先领域。更进一步,通过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增强劳动者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可以使中国经济及时搭上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快车,保持长期可持续增长。
第三,兼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政策托底的统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新动能,来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向生产率驱动,需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这样的过程必然导致产业的成长消亡和企业的优胜劣汰,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也不可避免造成部分职工的转岗。然而,创新驱动发展的这个“创造性破坏”特质,并不意味着对劳动者也采取“自生自灭”的态度。由于劳动是以人为载体的,因而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其重新配置需要得到政府提供的政策扶助和社会保护。
现行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包括把稳定和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为下岗和面临转岗职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以及对一时难以实现再就业人员实施基本社会保障。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一方面,需要公共就业服务的体系更完备、内容更广泛,尽可能减少劳动者处于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需要更广泛、更包容,使尚未在城镇落户的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及处于新型就业形态的劳动者,都有均等的机会获得社会政策托底,让改革、开放、发展惠及全体劳动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