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增长速度来说,稳中求进就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新的增长引擎,达到提高潜在增长率的目的。在新常态下,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主要缘于供给侧因素,是潜在增长率下降的结果,减速不意味着存在增长速度缺口,因此也就不应该用强刺激的手段,期冀产生一个“V”形的速度反弹。而于供给侧施力的结构性改革,则可以消除阻碍生产要素供给和配置的体制性因素,取得潜在增长率下行曲线更加平缓的效果,分别形成短期、中期和长期的“L”形增长轨迹。
首先,一反2012年以来经济增速呈逐年下行,而2014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一季度期间呈逐季下行趋势,2016年每个季度都保持在预期的增长速度区间内,并实现全年6.7%的增长率。相对于此前的持续减速趋势,这个部分由于改革红利的释放、部分由于总需求的扩大而实现的增长率,可以说形成了一个短期的“L”形企稳变化。国外有的分析人士以每个季度增长速度不变为由,质疑这个6.7%的增长率,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其一,这个增长速度与笔者估算的潜在增长率是一致的,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预期。其二,由于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相符,按照定义就不存在增长缺口,因而不会出现周期性失业现象。2016年新增城镇就业的完成情况、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等指标,都与增长速度具有一致性。
其次,如前所述,整个“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2%—6.7%是一个合理区间。由于2016年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已经以6.7%这个增长速度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此后四年只需保持平均增长6.5%的速度,就意味着到这一五年规划期末时,实际增长效果靠近上限水平,便可以在2020年之前形成一个中期的,即第二个“L”形增长轨迹。同时,这也是一个可以达到GDP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的增长率。(www.xing528.com)
最后,通过有利于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改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使潜在增长率的下行更加平缓,甚至可能出现一段时期的企稳回升。相对于中国经济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跃升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潜在增长率下降态势,这个可以通过改革红利达到的平缓或稳定状态,便形成一个长期的,即第三个“L”形增长轨迹。
这样,经短期、中期和长期不断叠加而形成的“L”形经济增长,可以积小胜为大胜,确保中国在2020年之后的较短时期内,人均GDP 超过12600美元这个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的分界线,并在进入高收入阶段之后保持人均收入持续提高,最终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