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也是胸怀世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这与西方政党和国家不言而喻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外交理念,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早在1956年,在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而发表的文章中,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79年邓小平在向来访的日本客人解释小康社会时指出:有了这个(经济)总量,就可以做一点我们想做的事情了,也可以对人类做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这段话是根据时任译员的同志回忆,在编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时,被正式表述为:“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有可能对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提供更多一点的帮助。”
2016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8%,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82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划分,即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0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06美元—39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956美元—122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1223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中国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预期在2022年或2023年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毛泽东和邓小平时代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已经具备了更大的能力对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的国际定位做出过若干种猜测,反映了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的立场、焦虑和意图。第一个说法是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借用历史上守成国家(斯巴达)与挑战国家(雅典)之间为争夺霸主地位终有一战的寓意,表达对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关系的忧虑。第二个说法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所谓“金德伯格陷阱”,以20世纪早期英国与美国霸主地位交接时期出现全球公共品供给真空的历史,表达对中国不愿或不能履行全球公共品供给职能的担忧。(www.xing528.com)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及其实践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坚持正确义利观,强调构建新型国家关系,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形成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