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人口划分的基尼系数统计:重庆市1999-2016年成果汇总

基于人口划分的基尼系数统计:重庆市1999-2016年成果汇总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① 依据式(4.2)测度基于户籍人口比例系数的,重庆市1999—2016年的基尼系数G1,具体结果详见表4.1。② 以常住人口指标为基础的基尼系数G2的测度。表4.22003—2016年重庆市基尼系数G2图4.2显示了基尼系数G1、基尼系数G2及人均生产总值之间的变化趋势。

基于人口划分的基尼系数统计:重庆市1999-2016年成果汇总

(1)数据来源说明。

介于上文所述的原因,将重庆市的38个区县划分为3大经济区,对于基尼系数的测度主要从县域层面进行统计,由于1999—2002年《重庆市统计年鉴》中部分年份的常住人口数据缺失,为保证数据来源的一致性,本书的人口将采用以户籍为统计对象的人口统计指标。同时,由于在重庆市历年的统计年鉴中,重庆全市的生产总值与以38个区县加总的生产总值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可能是由于部分缺失数据依据预测补齐的原因(对不同行政区划导致的不同预测结果的误差将使两者出现偏差),为保证统计方法的有效性,本书将采用县域加总的生产总值数值作为全重庆市的生产总值指标。此外,由于以常住人口指标计算的基尼系数更能反映真实的区域收入水平差距,本书还将计算2003—2016年以常住人口比例系数为基础的基尼系数。

(2)计算方法说明。

鉴于不同的统计数据采用适宜的统计方法能够提高计算精度和减少计算难度,本书将使用重庆市的各区县作为最小的测度单元。由于平均差方法不要求将统计数据均等分组,且可以通过Excel计算出各样本的离差值,因此,采用平均差方法来计算重庆市1999—2016年基尼系数。其公式如下:

在公式(4.1)中,yi为i区县的收入;(yi-yj)为区县i与区县j的收入之差,因样本按从低到高排列,有i≥j,所以有(yi≥yj),故衡有(yi-yj)≥0;uy为全重庆市的人均生产总值;n为样本分组数量(上述定义式为按人口均等分组的表达式)。式(4.1)的含义为每个区县的收入离差份额的平均值,由于分母包含了总收入nuy,故其数值必定在0与1之间,其判别收入差距的程度同样适用国际标准。

为了便于计算,基于式(4.1),还可推导出按非均等分组的计算表达式:

在式(4.2)中,Ii和Ij分别为i区县和j区县占全重庆市的收入份额,pi为i区县占全重庆市的人口份额。

(3)计算结果。

① 依据式(4.2)测度基于户籍人口比例系数的,重庆市1999—2016年的基尼系数G1,具体结果详见表4.1。

表4.1 1999—2016年重庆市基尼系数G1

从表4.1可以发现,1999—2004年重庆市各区县收入水平差距持续下降,然而,2005—2016年重庆市各区县的收入水平差距却缓慢上升,已达到0.34左右。其中1999年的基尼系数最高,达到约0.45的水平,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0.4,表明当年重庆市各区县收入水平差距甚大;而2004年则为近20年来基尼系数的最低点,约为0.27,低于国际标准的最佳收入差距水平,即各区县收入水平较为均衡;从2005年开始重庆市各区县收入水平又开始有扩大的趋势,2011年达近10年最高点,为0.36,但仍处于国际标准的安全水平0.3与0.4之间,同时近年的重庆市基尼系数并未显示出较大波动和变动趋势。依据1999 年至2016年的基尼系数值,本书将重庆市的区域非平衡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9—2004年为区域失衡收敛阶段;第二阶段2005—2011年为区域失衡扩大阶段;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为区域失衡相对稳定阶段。(www.xing528.com)

人均生产总值是能够粗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其值越高则该区域的收入水平、福利水平以及生产效率越高,一般来说,采用人均生产总值增速指标更能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动力与趋势。为从宏观上把握重庆市区域失衡收敛与扩大现象,本书还对重庆市同时期人均生产总值增速与基尼系数的散点趋势进行比较,详见图4.1所示。

图4.1 1999—2016年重庆市基尼系数G1与人均生产总值增速散点趋势

依据图4.1,从总体上可以发现,在1999—2016年,重庆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增速始终保持为正值且增速较快,尽管在2006年和2009年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但大多数年份都保持在10%以上,说明在此期间,重庆市的经济失衡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值得一提的是,学界对区域失衡问题的重要争论点是:区域失衡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经济增长和发展,或是两者呈现交替的效果。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是经济学的起源与根本目的,若是区域失衡直接抑制经济发展,那么研究区域失衡的因素可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参考,若是区域非均衡发展能够促进经济效率,那么如何刺激与之相关的经济动力亦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在图4.1中,通过对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失衡变动趋势的历年对比还可以发现,1999—2010年重庆市的区域失衡与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趋势,2012年至今两者则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表明重庆市各区县的收入水平差距与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这种关系可能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也可能是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或者是两者共同受某种外部因素影响,但由于经济模型中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两者在本质上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仍需通过更精准的研究方法来进行鉴别。

② 以常住人口指标为基础的基尼系数G2的测度。为了多角度、更全面地测度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的失衡状况,将式(4.2)中各区县人口比例系数pi替换为常住人口比例系数,对2003—2016年重庆市基尼系数(以G2表示)进行计算,因常住人口是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5个月以上,也包括流动人口在所在的城市居住。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区域的人口流动情况,若某地区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则该地区人口流出,若该地区的户籍人口小于常住人口,则该地区人口流入。鉴于区域经济趋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劳动力在各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因此,基尼系数G2更能反映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其结果如表4.2所示。

表4.2 2003—2016年重庆市基尼系数G2

图4.2显示了基尼系数G1、基尼系数G2及人均生产总值之间的变化趋势。

续表

图4.2 2003—2016年重庆市基尼系数G1、G2与人均生产总值增速散点图

结合表4.2和图4.2可以发现,在表4.2中,2003—2016年重庆市的基尼系数始终为0.2~0.3,按照国际标准重庆市在过去的15年间的区域经济差距始终保持在一个安全的状态,但是在图4.2中,通过对G1与G2两条曲线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2003—2016年间,这两条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结合这两个指标的测度中仅仅只有人口变量采取的数据不同,其余变量均一致的事实,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G1、G2能够反映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差距水平受到除人口流动因素以外的因素影响的变动状况,而G1与G2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人口流动因素所造成的,由此可以做出如下假设: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能够促进重庆市内区域之间经济差距的缩小。鉴于G1与G2这两条曲线之间的变动程度是存在差异的,由此得到一个相对可靠的结论,但仍需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