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是本文的关键解释变量。以往研究多以城市人口的相对值或对数值代表城市规模,但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众多,不同指标相去甚远,以往研究均未深究。本文认为,合理的城市规模变量有两方面值得推敲。首先,城市的边界需要明确,以市辖区或行政辖区代表城市,结果迥异。例如,福州市2008年行政辖区总人口达到635.95万人,但市辖区人口仅186.68万人。由于行政辖区包含了农村,市辖区人口明显能更好地刻画城市规模。其次,人口的流动要纳入考虑。当前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已成为常态,户籍人口已无法准确体现城市的实有规模。例如,深圳市2008年常住人口高达869.19万人,但户籍人口仅有232.49万人。考虑到人口流动,常住人口是描述城市规模更好的选择。
综上,衡量城市规模的最佳指标应该是市辖区常住人口数,但当前统计数据只涵盖行政辖区常住人口数和各种口径的户籍人口数。因此,为合理划定“城市”范畴,本文先根据《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的人均GDP数据估算各城市常住人口,再参考市辖区户籍人口以及非农人口,构造市辖区常住人口的近似代表变量。
表2 五种城市人口规模的代理变量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自CEIC数据库、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表中前缀未加上“市辖区”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均为行政辖区变量。
表2设计的指标,分别从“市辖区”和“非农”两个角度来定义“城市常住人口”。其中,pop_B、pop_D是从市辖区来定义城市规模,前者假定行政辖区内所有常住人口在市辖区和其他地区的分布比例与户籍人口的分布比例相同,后者则将行政辖区内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差视为净流入人口,假定净流入人口大于0的地区,流入人口选择在市辖区居住,而净流入人口小于0的地区,流出人口自非市辖区流入。(www.xing528.com)
pop_C、pop_E与pop_B、pop_D分别对应,只是从非农户籍人口的角度来定义城市规模。“市辖区”和“非农”的定义互有渗透。地级市一般下辖区和县,前者不包含县城的非农人口,后者则不包含市辖区的农业人口。因此,一些拥有较多县城的地级市,其pop_C、pop_E要明显大于pop_B、pop_D。
pop_F在pop_D的基础上,针对一些人口流出城市市辖区人口和非农人口相差较大的情况作了修正。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撤县建区或户籍政策变动致使某一数据异常偏大造成的,故取信两者之中较小的一项。
此外,考虑到前文议及的服务业集聚与城市人口规模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参照陈建军等(2009)的研究结论,即城市人口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本文引入城市人口规模的二次项,以捕捉非线性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