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研究,这里给出第一种假设:仍把一国分为两个区域,即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先发区域经济相对发达,发展资金充沛,但劳动力缺乏;后发区域经济相对落后,资金缺乏,但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富裕。除此之外,两区域的其他条件均相同。
市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本质上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分配和组合,即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动引起资源的自由转移来配置资源。价格信号反映了供求关系,是供求机制作用的结果;通过价格机制的运动而启动竞争机制,竞争关系的展开形成资源的配置过程,反过来又调节供求关系,其结果是使资源在区域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下面逐一分析市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对深化区域经济联系的作用
在成熟市场条件下,市场调节会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这是因为,其一,区域经济联系或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需要具备3个前提条件,即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可达性与干扰机会。而成熟市场条件下,要素和商品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区域之间不存在行政或贸易壁垒,如果其他条件一定,就意味着区域之间具有更高的可达性。其二,由于自然禀赋与社会资源的差异,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客观上存在着互补性,即存在相互需求。显然,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能一定程度上使得双方的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的相互依赖程度;其三,在成熟市场条件下,生产要素总会寻求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配置,以提高其利用率,即先发区域充裕的发展资金会流向后发区域,而后发区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会流向先发区域,从而在物质生产的角度使得两区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最后,要素和商品的跨区自由流动,降低了区域分工成本,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分工,从而促进了区域之间经济交往的加深。
(二)对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
在具有前述假设的情况下,按照趋同理论的解释,由于资本报酬具有递减的特征,先发区域较早遇到资本报酬递减现象。相反,后发区域资本报酬递减现象来得迟一些,因而可以取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增长速度之间的这种差异,会最终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关于这一点,不再赘述,这里主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市场调节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的作用过程与方式。
笔者认为,满足上述假设条件的两区域,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因为:
1.人口、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域人均收入相对均衡,进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在先发区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与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迁移后收入的增长大于迁移成本的条件下,人口和劳动力就会选择向收入较高的先发区域迁移。在这种流动过程中先发区域人口密度会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较高的产值被较多的人口分享;而人均收入相对落后的后发区域,人口密度会进一步下降,最终使得较低的产值由较少的人口分享,人均收入水平因此而相对提高。这样,从长期看,各地区最终会达到一种平等。即“人均收入”的均等,这也是一切地区间平衡的最终目标。
当然,物极必反,如果市场分工过于细化,交易成本则会升高。
世界上一些大国内部各地区之间差距的缩小,无不是伴随着人员的流动,人口的迁移,繁荣的地区人口增加,衰落的地区人口减少,资源合理配置,收入也相对平等,差距不会过大。美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从来不像东西海岸那样发达,但这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特别严重的、威胁到社会安定的问题,就是因为人口的流动导致最终的“人均收入”(广义地说还包括诸如环境、城市拥挤程度、空气清新程度之类的非货币收入)达到了基本的均等。
虽然人均收入的相对平等并不等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但其却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对后发区域而言,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上升,将使更多的人口有能力[32]迁移到生产和生活条件更好的城镇,从而加快了后发区域的城镇化进程,这将有助于缩小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33]。而收入水平的上升与居住区的集中必然会促进后发区域消费市场的扩大。这将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会有力推动后发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二是会加快先发区域“市场扩张型”产业向后发区域转移的速度。另一方面,在不存在歧视的市场条件下[34],迁移到先发区域的人口和劳动力应当获得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与社会保障,这就使得先发区域的相关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较早遭遇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瓶颈,从而迫使其加快向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35]的后发区域的转移。此外,人口与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还会给先发区域带来土地与能源成本的上升,以及相应的社会与环境问题,这种情况所产生的压力也会迫使相关产业提高向后发区域的转移速度。
2.先发区域企业对市场空间的拓展,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分工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但是分工的细化一方面带来了交易成本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使企业面临着一个细化的、规模更小的市场空间,所以不断地开拓市场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在先发区域,随着人口、经济活动的集中,经济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也必然日趋激烈,这就有可能迫使企业通过产业区域转移的方式来打开市场。(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先发区域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其与后发区域消费结构的差异,也促使先发区域的相关产业寻找新的市场。一方面,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发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必然相应地提高,消费结构因此会出现阶段性的变化,即原来的基本生活用品的消费趋于饱和,基本生活用品的消费支出占收入比重逐步下降,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的市场则不断扩大。也就是说,传统产业的市场空间趋于缩小将迫使生产者逐步退出该行业。另一方面,对后发区域而言,其人口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在消费结构上与先发区域形成较大反差,在先发区域市场已经饱和的一些传统产品,在后发区域的市场潜力还很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就为先发区域相关产业向后发区域的转移提供了市场保证。
当然,在开拓市场空间时,企业可以采用资本转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直接贸易的方法。选择哪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运输费用的大小。一般来说,如果单位产品的运输费用加上原产地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大于当地(市场地)投资建厂而生产的单位产品的成本,企业就会选择资本转移的办法;反之,则会采取直接贸易的办法。在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或地区(如中国),由于空间跨度大,运输成本必然较高,加之后发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运输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就会更高,再考虑到把产业转移到后发区域的目标市场还可以就近取得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先发区域的相关产业更有可能选择资本转移的办法,从而推动后发区域经济的发展。事实上,除此之外,后发区域由于文化、风俗习惯、消费习性等原因导致对产品的要求与原产地的差别较大,企业往往会选择在该地直接布局来研究和开发适应当地消费要求的产品。所以,产品市场的差异化(或当地化)要求,也是先发区域相关产业转移到后发区域的重要诱因。
3.诱导政府行为的改变,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并不排斥计划机制的作用。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完全采用单一的市场机制或计划机制。因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系。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政府行为的改变。从本质上看,任何区域都有着强烈的迅速发展、迅速赶超的冲动。后发区域会不满目前的状况而力求赶上先发区域,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在美国早期开发阶段,当时制造业工厂通常设在靠近原料来源的地方,后来由于运输条件的变化,工厂更倾向于设在靠近产品市场的地方,这促进了美国工业由东部转移到西部,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发展得更快、更强,其赶超的目标则是更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基于此,在市场调节下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政府(也包括中央政府)会不可避免地根据需要对经济发展予以一定程度的干预。干预的方式无外乎两种,即鼓励或限制。对先发区域而言,主观上,一是要保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二是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便从中获益;客观上,也面临着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使用成本不断攀升以及污染日益加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先发区域就会更加重视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快传统产业向后发区域的转移,推动本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达到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的目的。
为此,在手段上,就会对传统产业进行限制,以形成政策“推力”,如,人为地提高土地、能源、水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使用成本,降低它们在先发区域的获利空间,从而迫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后发区域转移。对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业则采取鼓励政策,例如,对项目及投资予以适当的行政配置,在生产、销售、进出口和税收、信贷、土地供给等方面实行种种优惠政策,提供由政府资助培养或开发的人才、技术、设备等。对后发区域而言,为了能够有效地承接先发区域转移的传统产业,以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会形成政策“拉力”,如,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政府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与办事效率,为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劳动力的使用成本;提供优惠的税收与土地使用政策等。
(三)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率的作用
首先,从要素价格变化的角度分析。理论上,有优势的生产要素在本区域比在其他区域有较低的相对价格,生产要素从价格较低的区域向价格较高的区域移动,一般都会提高生产要素的收益率。
若某一要素(如,发展资金)在先发区域比较丰裕,在后发区域比较稀缺,则该要素在先发区域价格较低(或潜在性的),在后发区域的价格较高(或潜在性的),该要素从先发区域流向后发区域能够获得较高的利益,而后发区域从先发区域移入该要素能够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其次,从要素需求水平变化角度分析。由于要素从比较丰裕的先发区域流入后发区域,使后发区域稀缺要素的紧缺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些要素与后发区域其他相对丰裕的要素相结合,一方面,改变了要素的配合比,能提高后发区域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另一方面,又能直接增加对后发区域要素的需求。
同理,若后发区域比较丰富的要素(如,劳动力)流入先发区域,对后发区域而言,则会获得因要素价格的提高而带来的收益;对先发区域而言,则既会获得因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带来的收益,也会获得因要素边际生产率提高与要素需求增加而带来的收益。
综上所述,区域间要素的禀赋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的不同(或潜在性的),如果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它们就会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在不同区域进行重新配置,从而改变了区域要素的供求关系,并进而促使要素价格发生改变。这样,在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不仅区域双方都能从中获益,而且还因为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总之,在具有前述假设的初始状态下,市场调节会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合理分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从而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