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研究首先需要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大背景下展开,如何界定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则需要设定不同维度的指标体系,采用科学化的手段进行评价测量。部分研究仅仅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即国民经济发展总值差距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这样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等其他关键因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判定涉及多重指标设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测评过程,因此利用单一指标系数如地区经济发展总量对比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及协调发展水平。国内外学者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也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研究,为后来者评价测量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水平及区域经济协调机制构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于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确立了环境、社会、生存、发展和智力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29]。
韩兆洲考虑到区域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进度与其他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判定标准建立了以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科技化加之恩格尔系数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0]。朱云云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不仅限于区域经济生活更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板块,因此选择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维度出发。从地区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活力、经济发展机构及社会发展科学、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李兴江和唐志强两位学者在世界经济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构建了以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居民生活发展水平与质量、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素质、生态环境及资源储备增量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上述一级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延伸了16个相对细化的二级指标体系,并用此指标评价体系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开展客观评估和科学测量[31]。
谭成林选择区域经济增长状态和区域经济增长水平两个关键指标进行函数计算来反映区域经济协调度。国际组织及国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对区域经济协调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展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评价体系。世界银行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三方面界定经济发展协调水平,并因此建立了专业化的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联合国DSR建立了以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为一体的指标体系。罗伯特(Robert)所研究的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涉及经济发展、资源、生态、教育质量、民主权利等几个方面,其测量难度大但更为科学。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为本书构建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和构建依据。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指标体系的选取要真实客观地反映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这样本书的研究才存在意义。本书认为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切实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指标的选取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进行指标细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能够找到明确的理论依据,充分说明指标体系建立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第二,整体性原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是相对统一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具备整体性思维。所涉及的指标体系选取需要考虑到所有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很多,指标体系的选择可能面临难以择优而出现过量的情况,这会给后续运用指标体系开展区域经济协调度测评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选择要考虑到整体指标体系运行的便利性,具备整体性思维。
第三,独立性原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系数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每项指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测量评价的效用都是不同的,为避免出现重复指标,要尽量选择独立性较高的指标系数保持指标体系结构清晰,便于开展课题研究。(www.xing528.com)
第四,动态性原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讨论及对策探究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项目,而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研究周期。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地区资源、环境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显著影响,加之上述因素又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系数的确认也需要及时更新,当指标设计所需的核心数据获取不到时,要立即转变研究思路,依据现实情况做出动态调整,避免课题研究中造成巨大损失。
(三)指标体系的确立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同时是本课题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不得不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应然状态、理想状态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虽然国内外都十分关注本国区域经济协调,形成大量理论研究并出台很多战略举措。但是总体看来,国内外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和政策举措均侧重于定性描述,对构建以什么指标为依据的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尚未有过多讨论。考虑到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上的缺失,本节希望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直接或间接反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各类指标,尝试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构成情况、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几个方面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体系,用于评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涉及部分难以精确测量的指标系数。因此本书所构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并不具有完全代表性,体系中所囊括的指标系数也并不完整,更为成熟的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还有待探索。本书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因及分级细化情况如下: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关键指标,反映地区经济发展“量”上的差距。很多研究直接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唯一判定标准,说明这一指标在测量经济发展协调度中的重要地位。本书在经济发展水平一级指标基础上细化的二级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贫困人数等。
(2)区域经济构成情况。区域经济构成情况即区域经济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反映,也影响着区域间经济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测量。本书在经济发展构成情况一级指标基础上细化的二级指标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增加值及三大产业GDP所占比。
(3)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潜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地区间经济发展潜力的高低会显著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也是评价测量经济发展协调水平的关键指标。本书在经济发展潜力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细化的二级指标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高校资源、企业资源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4)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但却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体现,间接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区域公共服务水平体现在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本书在公共服务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细化的二级指标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就业投入及相关设施配备等方面。
表3-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表3-1选取的指标系数是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分因素,也可作为区域内部或区域外部经济发展协调度判定的重要标准。后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上述指标在区域内部和区域外部间实现协调。此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型可以将影响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进行区分并充分借鉴上表所罗列的指标系数进行构建。本书所呈现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虽不能直观反映区域经济协调度,但对后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机制构建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评测要充分考虑上述指标,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区域经济协调涉及各层面各经济模块间的协调,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构建需要多元主体通力合作,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各项指标间的平衡,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