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建构与相关理论研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建构与相关理论研究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文研究范畴内,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需要构建一条符合本区域特征的协调发展机制,而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开展研究则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系统论作为一种应用型理论具有以下几种特征:第一,系统论强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统一的整体。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优化结果,因此系统论强调从整体出发探索事物的普遍运行规律。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建构与相关理论研究

在本文研究范畴内,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需要构建一条符合本区域特征的协调发展机制,而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开展研究则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本节将从研究的具体问题以及充分发挥协调机制效用出发探索协调发展新举措。例如,“某城市为何会同周边地区存在经济发展上的断层”“某城市区域内部为何难以实现经济协调”“如何在协调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充分实现机制间的良性互动”,等等。理论指导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内涵和特征的认识,对探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协调机制构建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一)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的重要代表理论之一,属于新古典主义研究范畴。该理论的主要代表“大推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呈现的是整体经济实力衰弱,而非个别地区面临经济发展困境。因此对区域发展采取分散式投资并不能够产生理想化效果,只有同时投资才能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瓶颈,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则是从均衡发展理论的对立面出发的,代表理论有弗朗索斯·佩斯的“增长极理论”、赫斯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21]。“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完全不会同时出现在每个地区,但是增长会不同程度向外扩散[22]环境、资源、产业、创新性等要素极具竞争力的地区经济增长速率会更快。“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率没有一致的标准,会出现“地理二元结构”即地域上的经济发展差异。“二元经济结构”催生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及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先进地区,后通过扩散效应来拉动落后地区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后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及后来的东部优先发展战略就是对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实践上的运用。虽然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范畴内的各分支理论的出发点及研究对象不同,但其共同坚持区域经济始终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该理论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是因为其想要向研究者表明,各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产业、劳动力、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同,某些地区可能独占优势,但不能因此设置硬性障碍阻止地区间的交流。先发地区要积极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广泛开展区际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

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产业、人力资源构成等经济发展要素的拥有量上存在差距,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上的不协调。正确认识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判定和对策探究具有关键作用。

(二)系统论

“系统”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语境中,是对复杂事物的总称。近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多用系统形容复杂并且具备特定结构的有机整体。系统的适用范围并不受限,物理学界、生物学界、社会科学学界无一不将其纳入本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本书主要探讨公共管理学领域对系统论的理解和运用。部分学者指出系统是由相互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单个要素组成的,是具有特定功能和效用的有机体,系统论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事物的组织、结构、规律及功能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23]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将系统论概括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多个单一要素在特定环境中被组合成具有某种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系统论作为一种应用型理论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第一,系统论强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统一的整体。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优化结果,因此系统论强调从整体出发探索事物的普遍运行规律。(www.xing528.com)

第二,系统受制于环境的干预和影响。环境是单个要素彼此作用产生最优化结果的重要载体,系统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必然产生物质信息交换,因此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单个要素功能的发挥。

第三,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频度和密切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用动态思维认识各子系统,把握要素间的运行规律。

第四,系统论强调要不断调整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探索最优化的组合方式,以实现最优化的组织目标[24]

系统论强调各子系统之间是开放的状态,只有开放才能使子系统与子系统间、子系统与外部环境间产生物质、信息、资源、能量等要素的交换,最终实现最优化整合结果。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体现在其把环境中具有相互联系且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要素集合视为整体,运用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眼光看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25]。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对我们认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协调机制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区域间只有彼此开放,相互依存协同发展,才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协调机制构建也适用于系统论理论的指导,仅仅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并不能构建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多样化机制路径,最终才能构建更为完善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三)公共治理理论

“治理”一词起源于中世纪古希腊拉丁文“gubenare”,意为操控、掌舵的意思[26]。在中国古代,治理常与统治相混,带有统治的意味,同时表现为君主处理政务、治国理政。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我国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对天下之事的治理,也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主要表现为“礼治”和“法治”两种完全相左的治理理念[27]。“礼治”强调用道德伦理来教化大众,让普通民众自觉遵守社会伦理准则,形成和谐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法治”强调以严苛的法律约束社会大众。万事皆有法、法律崇高的地位决定了任何人任何事都要遵循法律准则。直到20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开始对治理赋予了新的内涵,拥有了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上的定义。1992年世界银行做出“治理与发展”主题报告,指出治理就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管理[28],权力主体既包括各级政府也包括其他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随着国际社会组织开始将治理赋予新的内涵,各国学者也纷纷将治理纳入学术研究

20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发展危机,市场和政府都不能以独立的力量挽救经济社会危机,这也昭示着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失去统领地位。公共治理理论作为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重塑及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开始兴起。公共治理认识到市场和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的缺陷,开始在两种不完美的选择中探索第三条道路,更好地协调市场及政府间的均衡,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民大众的作用,在两者中架起沟通的桥梁。公共治理理论所包含的调动一切力量的思想对于本书需要探讨的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也给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