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概念界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及标准

基本概念界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及标准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在对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实践时各国普遍采取一定的标准,即以境内投资者在境外拥有被投资公司10%及以上的股权数。3.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因本研究涉及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企业,此处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首先属于企业战略范畴,其次是用于指导企业国际化的决策选择。本研究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是指企业为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对外直接投资为载体,在跨越国界的范围进行资源和知识获取、资源和知识整合配置的效率。

基本概念界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及标准

1.制造业企业

根据2017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制造业是第二产业中除采掘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以外,通过动力机械制造或手工制作新产品或产品再制造的行业总称。制造业为国民经济中最为庞大的产业体系,共计包含30个行业大类。制造业企业是加工类产品的生产者,是从事制造业行业的价值创造组织。对于涉及行业多元化的集团企业,只要集团业务收入和利润贡献超50%的主导产业为制造业行业,则认定该集团企业为制造业企业。在价值链中,制造业企业通过将原材料、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技术组合、加工,从而生成具备一定价值的新产品。制造业企业是产品价值增值的创造主体。中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表现和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经过长时间发展,已经成长起来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企业,成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制造业企业始终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2.对外直接投资

在理论研究中,国际对外直接投资通常被定义为外商或外国直接投资等,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实现国际化运作的主要方式之一。1985年国际财务管理协会(IMF)对对外直接投资做出详细精准的定义,即为了能够在该国以外的企业管理中获得实际发言权,也是为了能够在一个国外的企业中获得长久利益而进行投资。投资方在企业中对直接投资管理权限的比例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指标。每个国家可能确定的直接投资标准并不是相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拥有25%的投票权,美国为10%,法国为20%,而加拿大政府确定存在控制只有当本国公民拥有外企一半以上的股权

综上所述,在对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实践时各国普遍采取一定的标准,即以境内投资者在境外拥有被投资公司10%及以上的股权数。本研究选择的是中国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的企业,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所采用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的统计标准和范围将与中国国家统计局保持统一。

3.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因本研究涉及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企业,此处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首先属于企业战略范畴,其次是用于指导企业国际化的决策选择。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具有企业战略的本质特征。从战略是处理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角度看,企业管理的战略是,确定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选择恰当的行动途径与方法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Chandler,1962)。就具体形式而言,企业战略是一种计划或模式(Quinn,1980),是用于企业决策的知识结构(Nadkarni和Narayanan,2007)。(www.xing528.com)

其次,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用于指导企业国际化的决策选择,与企业国际化的动机、进入形式等紧密关联。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有意识进入国际市场,推进地域市场多元化,由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集团公司的过程。企业国际化是从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市场发生联系时开始,这种联系包含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交换和商品服务的交换。因此,广义的国际化包括商品服务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等;狭义的国际化即以资本跨国流动的对外直接投资,包括投资建厂、海外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进入形式。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市场,企业国际化都经历了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从贸易向投资的演进过程,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阶段性特征。

综上所述,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是企业依托资本跨国流动带动企业资源跨国配置,在从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国际化过程中,将国际市场环境与企业组织结合所做出的企业战略选择。

4.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

资源基础观认为,若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独特的、有价值的、稀缺的和难以模仿的,企业就可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国际化活动是充满风险的,企业需要在进行跨国活动前就积累足够多的能力以适应复杂的国际环境,这种能力被定义为国际化能力(杨嬛、张学良,2016)。企业的国际化能力是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进行各国间的资源配置活动所体现的资源配置效率(周霞、李飞飞,2009),或者说是企业在海外市场有效组合资源实现海外市场运营目标的能力(吴晓云、吴化民,2011)。具体而言,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具备制造能力、研发能力和国际营销能力,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经营过程中所必备的能力体系包括组织与战略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创新能力(顾晓峰,2007)。彼得·德鲁克(1966)指出,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倘若将知识视为资源的一种,企业知识理论可以包含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知识理论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界定为企业知识获取(通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转移和知识整合的差异化能力。跨国公司相对于本土公司而言,其独特性在于其知识获取来源的分散性与知识整合的异区位性。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多个区位对知识进行整合,同区位优势的丧失给知识创新带来有待克服的巨大困难;跨国公司谋求差异化竞争优势既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异区位的、有差异化的资源和知识,也需要在同一组织内部整合这些资源和知识。

本研究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是指企业为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对外直接投资为载体,在跨越国界的范围进行资源和知识获取、资源和知识整合配置的效率。

5.进入模式

各个国家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如何挑选一个合适的进入模式,是企业必须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企业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在广义上,进入模式是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定义:“对国际商务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设计使得企业将其人力、技术、产品、管理方法等资源向国外进行转移成为可能。”早期是使用一种非常简单的形式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进行分类,例如Agarwal和Ramaswami(1992)把进入模式分为合资、独资、出口、许可四个基本类型,Woodcock等(1994)把进入模式分为收购、合资、新创等三个基本类型。而非所有的进入模式都在同一层次,因而对进入模式的多样化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研究价值。张一弛、欧怡(2001)在研究国外学者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其将进入模式分为投资进入、合同进入以及出口三种进入模式,明确将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与其他模式区分,指明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是一种基于资本所有权的定义方法,将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经营方法和管理经验等产权转移所要投资的国家,从而该国企业占有全部或部分的所有权。投资进入模式分为绿地投资和兼并收购。绿地投资又可分为合资和独资,收购可分为部分收购和全资收购。另一种分类方法是等级分类法,通常根据属性的水平通过控制程度将进入模式分为低控制程度、中等控制程度和高控制程度三种进入模式;根据资源增长程度分为低资源增长程度、中等资源增长程度和高资源增长程度三种进入模式。本研究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方式和股权获取的基础上,按照控制程度和资源增长程度的不同将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进行分类,具体包括设立方式和股权结构,设立方式包括新建和并购,股权结构包括独资和合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