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对产业发展有巨大的驱动作用。但是藏药产业在创新能力方面与化学药、生物药相比均有很大劣势,与中药产业相比在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上也颇有不足。
(1)藏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藏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投入不足,产出低。下面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藏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①创新投入,包括R&D经费投入数量;R&D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占比);新品项目数量和新品投入;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购买国内技术的投入。②创新能力,包括科技人员数量、科技活动人员比重、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比重。③创新产出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种类型。
1)西藏、青海两省区的藏药产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由于全国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医药科研创新的投入上也会有所差异。但是,西藏、青海作为藏医药产业的发源地、藏药文号的主要拥有者和藏药企业的集中省区,在医药制造业的创新投入方面,无论是R&D经费投入、新品开发投入还是产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投入都是严重不足,即使与同处于西部地区的云南、贵州等其他省份相比也相对偏低,与其他省区的医药投入相差更是达几倍到几十倍。根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西藏和青海的医药制造业R&D经费、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产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投入加在一起也仅占全国的1‰、1.1‰、0.17‰,藏药相关的研发投入强度基本都低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多年在1%以下。同时,这两个省区在研项目数量、新品开发项目数量也持续居于末尾,藏药的新品创新投入力度明显不足(见表3-8,表3-9,表3-10,表3-11)。
表3-8 2016年西藏、青海医药制造业R&D经费投入与其他西部省份对比(单位:万元)[108]
Tab 3-8 Comparison of R&D investment of Tibet and Qinghai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other western provinces in 2016
表3-9 2013—2016年西藏、青海的医药工业R&D投入销售收入占比[108]
Tab 3-9 Proportion of R&D investment in sales revenu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Tibet and Qinghai from 2013 to 2016
表3-10 2016年西藏、青海医药制造业新品开发经费投入与其他省份对比(单位:万元)[108]
Tab 3-10 Comparison of the investment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etween Tibet and Qinghai in 2016 and other provinces
表3-11 2016年西藏、青海医药制造业技术获取和改造经费与其他省份的对比(单位:万元)
Tab 3-11 Comparison of the funds for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ibetan and Qinghai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those of other provinces in 2016[108]
2)藏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由于缺乏每个企业单独针对藏药进行投入的数据(青海的部分企业中药、藏药都有生产和销售,难以按照药品分类区隔开来),只能从上市藏药企业的报表来间接分析。从2016—2018年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可以看出,虽然奇正藏药的年研发投入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例每年维持在3%左右,但另外两家诺迪康药业和独一味生物的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占比都不到1%,处于极低的水平。
3)藏药产业创新能力偏弱。任何产业创新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实现,需要有创新的实体机构作为平台支撑,因此从R&D活动的企业数、R&D人员数、企业办研发机构的数量和人员数量的维度可以初步评估产业的创新能力。青海和西藏企业数量和研发人员的数量上,都相当于全国的0.6‰~4.4‰,远低于其他省份(表3-12,表3-13)。
表3-12 2016年西藏、青海医药制造业研发人员数量与其他西部省份对比[108]
Tab 3-12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R&D personnel in Tibetan and Qinghai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other western provinces in 2016
表3-13 2016年西藏、青海医药制造业企业办研发机构与其他省份的对比[108]
Tab 3-13 Comparison of R&D institutions run by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ibet and Qinghai with other provinces in 2016
4)藏药产业创新产出低。创新成果产出的标志之一是专利,根据《2017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分析,青海和西藏的医药制造业在2016年的有效专利数分别是47和67,居全国倒数第1、第2位。这其中虽然有奇正藏药、诺迪康药业、金诃藏药等企业均在内地设立研发分部门,如奇正藏药在甘肃省有研发分部,诺迪康在四川成都有研发分部,金诃藏药在山东济南有研发分部,导致在专利统计时可能会有遗漏的现象,但整体来看藏药产业所在的西藏和青海省区的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薄弱是可以肯定的。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检索现有藏药产品上市销售的36家藏药企业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结果发现除个别大的藏药企业外,藏药企业的专利数量普遍较少,专利数量在0~1个的占55.56%,其中有16家企业没有任何专利。
2016年同期的医药制造业的发明专利情况如表3-14所示,可以计算出,藏药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仅约占医药行业的1%,约占中药行业的4%。
(2)藏药产业知识创新不足
藏药是基于藏区的传统用药历史和传统药物知识发展起来、在现阶段仍在使用的传统药。传统药物知识属于传统医学知识的一部分,具有隐性知识为主、情景依赖性等特点。传统医学知识需要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领域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才能满足现代临床用药的需求。(www.xing528.com)
表3-14 2016年医药制造业发明专利情况(单位:件)[108]
Tab 3-14 Invention patents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2016(Unit:piece)
1)藏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目前藏区地方政府和藏药产业界对于“投入大,产出小”的基础研究工作普遍重视程度不高,在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方法学研究等基础课题投入不足、重视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由于藏医药知识属性以隐性知识居多,在标准化、精准化表达方面相对较弱,在藏药材基源鉴定、资源评估、药材炮制等影响藏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始终缺乏系统的、准确的数据,藏医药术语的藏汉翻译始终缺乏国家认可的有法规效力的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西藏自治区藏医药创新的龙头——西藏藏医药大学和西藏藏医药研究院每年获得的各种来源的项目研究经费合计不足1500万元。这与全国西医类院校和研究院所每年150亿以及中医院校和中医药研究院所每年20亿左右的项目经费投入相比,还是差距颇大的[109]。藏医药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不足,势必会影响到藏医药基础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利于藏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藏药产业发展需要的有效知识创新不足。学术论文是当前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结论的主要支撑。将传统医药知识通过现代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方法转化为可以为医生和消费者接受的知识并通过文献发表是藏药产业发展过程中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已发表文献的角度可以看出藏药在现代知识产出方面的不足。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2013—2016年每年现代医药学相关的SCI论文都在3~5万篇,中医药学相关SCI论文都有上千篇,而藏医药学相关的SCI论文则寥寥无几。在维普网上以“藏药”和“藏医”为检索词对文章主题进行初步搜索,时间截至2019年9月,分别有4160和3026篇文献,如果以“中药”“中医”搜索,则分别有25.8万和44万篇,相差几乎100倍。
而且,藏药研究重药学、轻应用,藏药在化学药成分、结构鉴定、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多,临床应用的研究远远不足[110]。在CNKI上搜索藏药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在文章摘要中以“藏药”“中药”“临床”“随机”不同的检索词组合搜索,时间截至2019年9月,结果如表3-15所示。与中药相比,藏药的临床文献仅占中药临床研究数量的0.3%~0.5%。同样,对比近年来中药大品种和藏药大品种的临床研究文献数量,也可以看出差距,同为大品种,藏药的临床研究文献要远远少于同类中药。企业的经济实力不足、研究投入不够、能力不足是造成这个现状的根本原因。
表3-15 藏药和中药临床研究文献数量对比
Tab 3-1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umber of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s of Tibeta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藏药企业普遍临床研究能力不足。“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供应保障”“公众可公平获得性”是传统医药实现良好市场准入的基本原则,而藏药产品在满足上述基本原则方面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的补课性工作,尤其是临床研究能力不足几乎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药品学术推广都被要求提供循证证据,而且以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证据为佳。但是价格高企的临床研究费用对于经济能力薄弱的藏药企业来说,还是有些难以承担。目前在三级医院为主体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每例病例的投入(观察费、检测费、管理费等)平均下来在5000~10000元人民币,一些观察周期长的研究费用还要更高,再加上CRO的费用、会议费用和患者补助等,一个200多例的临床观察动辄需要数百万元的投入。这对于销售规模偏小、利润不高的藏药企业来说,压力还是颇大的。
缺少医学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是藏药企业难以开展大量临床研究的一个原因。藏药大品种培育需要清晰的现代医学定位和充足的循证证据。这个培育过程需要对藏药的现代用途进行清晰的转化和临床再定位,除了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做支撑外,还需要大量的能够做藏西知识转化的医学研究人员。当前,藏药产业中的医学研究人员估计不到50人,从事藏药相关医学研究的人员严重不足。而且由于藏药产业规模小,范围相对局限,专业技术人员流动不便,也使有经验的中西医专业人员不愿投身到这个行业,导致了医学专业人才供给方面的“马太效应”。
(3)产品创新不足
1)新产品创新少。藏药产业另外一个特点是市场上新品极少,销售规模大的藏药产品都是上市多年的老产品。已上市的销售前20位的藏药大品种没有一个是2007年之后批准的新药品种,基本都是在2002年地标转国标之前批准的品种,个别品种如“仿制加改辅料”的青鹏软膏、改剂型的仁青芒觉胶囊和二十五味珊瑚胶囊是2004年前后获得批准上市的,整体来说销售规模大的产品都是获批上市15年以上的老产品。2014年获批生产的藏药新药“然降多吉胶囊”至今未开始大规模推广。所以从目前上市品种的创新情况来看,藏药产业不是新产品驱动型产业,这是非常明显的。
2)产品的技术创新多是“微创新”。藏药销售过亿的前10个品种中,几乎都采用了相应的中药提取、真空冻干、真空乳化技术等现代制剂技术,剂型也以方便使用的胶囊、乳膏、贴膏等为主,但产品的技术创新度相对较低,属于外部已有成熟技术在藏药领域的组合应用。有一定剂型创新的是藏药销售排名第一的消痛贴膏,该药采用独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药粉和溶出剂分离,虽然技术难度不大,但从技术创新的性质上来看,属于制剂结构形式和制剂工艺的组合创新。两个分别采用单味药材制造的新药独一味胶囊和诺迪康胶囊,是在20世纪90年代批准的,工艺相对简单,也未采用植物药模式的有效部位、组分或单体成分制作产品。例如,《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的独一味胶囊的制剂工艺过程主要是“药材粉碎、水煎煮、滤过、滤液浓缩、干燥、制粒、装胶囊”。
(4)特色藏药材的创新性开发和利用相对落后
藏药产业发展在藏药材深度开发方面也相对比较落后,一些为大家所熟知、内地群众接受度较高的藏药材如藏红花、红景天等都未得到妥善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藏红花在藏区的土特产市场、礼品市场上作为名贵藏药材在销售,在内地藏红花却被广泛用于有藏药概念的非医疗用途领域,如中药护肤品和中药保健用品。另外,藏红花目前已经进入国家卫健委的《药食同源目录》,随着对藏红花保健养生功效的认知,预计藏红花作为保健食品的市场销售会越来越大,但这些含藏红花的化妆品和保健品很少是藏药企业开发的。
红景天是藏药代表性药材,也是广为人知的进藏必备用品,目前《中国药典》收录的红景天是指产自藏区的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HK.f.et.Thoms)H.Ohba]的根茎。但采用大花红景天为原料的藏药产品“索罗玛宝颗粒”目前基本没有销售,“大花红景天口服液”2018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左右,还有一些藏药大花红景天被制成了附加值较低的藏区特色旅游用品,部分作为中药红景天饮片而进入中药饮片市场,因此可以说,真正的藏药大花红景天衍生的藏药产品市场还非常小。但用红景天同属植物(如大株红景天)加工成的红景天类中成药制剂在内地的市场规模则相当可观,根据2018年米内网的数据统计,含红景天的中成药(非藏药)仅药品市场销售就达到18亿元。在内地的诸多红景天制剂、日化品中,其采用的多是产自全国各地的与大花红景天同属不同种的红景天如玫瑰红景天(Rhodiola rosea L.)等为原料深度加工而成,显示了中药产业在产品深度开发和营销方面的强大实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药产业对灯盏花系列的深度开发也已经创造了每年近100亿的产值;内地医药企业生产的与藏药概念最相关的“虫草菌丝体”为原料的中成药(包括金水宝、百令胶囊等)年销售达50亿以上,以“蝙蝠蛾青霉菌丝体”为原料的保健品更是有上百种,与之相比藏药产业在大品种药材的深度开发上还落后很多。
总之,从藏药产业研发创新投入的情况来看,藏药产业虽然属于高研发投入强度特点的医药行业,但实际发生的还是低研发投入。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应的划分标准,低技术行业一般研发强度低于1%,中技术行业的研发强度则在1%~3%。中低技术产业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①以优化工艺、改进设计、提高灵活性和客户满意度为目标。②以渐进式创新为主要模式。③以干中学和用中学的实践积累为主要驱动[111]。结合藏药产业的新产品创新少、产品技术创新弱等创新特点,藏药产业具有明显的中低技术产业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